156| 司马光为何推孔子为人臣的榜样

156| 司马光为何推孔子为人臣的榜样

00:00
15:30

本集知识卡片 


本集文稿 

司马光的名字是我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中国史学史上有两位伟大的司马,写下了两部顶级的中国历史名著,这就是汉代的司马迁的《史记》和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不过司马光跟司马迁没有关系,他倒是跟那位中了诸葛亮空城计的司马懿有关系,他的远祖司马孚是司马懿的亲弟弟。司马光从小早熟,据《宋史》记载,他七岁的时候,听人讲十三经当中的《左传》,“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左传》是十三经当中的史书,涉及到的史实非常复杂,他七岁听人讲了之后,就能了解其中的大意,而且从此以后就能够不分饥渴寒暑地沉迷于书当中,大概这也能证明他是个史学的天才。而他的行为行事的方式也是早熟的,在中国孩子中广为传颂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并不是传说,而是事实,是宋代的画家就把他的事迹画下来,广为传播的。他学问渊博,为人正派。二十四史中的《宋史》称赞他:“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


也就是言行全都遵从儒家的礼仪,从不乱来。而作为一个政治家,一个可以跟皇帝近距离接触,一个位极人臣的高官,他遵从孔子,也最恪守儒家的君臣之道,他既是一个君臣之道的实践者,也是一个君臣之道的研究者。大概可以说,对君臣之道,没有人比他研究得更为深透了,因为他主编的《资治通鉴》,原来他自己定的书名就叫《历代君臣事迹》,从书名就可以知道书里所记最多的就是君臣之事,宋神宗看了这部书,以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才特地赐名为《资治通鉴》。


作为研究君臣关系的第一专家,司马光认定“自古人臣之圣者,无过周公与孔子”,因为他们都尽了忠。所谓忠,我们以前专门讲过,不是愚忠,而是尽了全力。


周公与孔子做得都堪称完美,让司马光推崇备至。而司马光心目中为人的典范就是孔子,曾说,“学者苟志于道”,则应该“本之于天地,考之于先王,质之于孔子,验之于当今”,“以孔子为的”,“以孔子为的”就是以孔子为榜样,以孔子为标准,而他自己也正是一位竭智尽忠的名臣。他怎么尽忠呢?就是要让皇帝明白什么是道义,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治理国家的正道。


他因为资格老,学问好,给年轻的皇帝讲儒家的经典,那是认认真真希望皇帝从儒家经典中受教育为榜样的。皇帝听了两讲,大概又想偷懒,又嫌司马光教训的意味太浓,就托病不要他讲了。但司马光毫不客气地给皇帝上奏,说陛下现在年富力强,正应该“锐精学问”的时候,“而五日开讲,八日已罢。臣恐议者以为陛下非有意于求道,但欲循故事备外饰;而群臣非有意于明道,但欲塞职业求赐赉而已”。


这话说得非常重,意思是我看皇帝的意思,不是为了求道,而只是为了了解一点皮毛来作为外表的装饰而已,我看群臣不是为了明道,只是为了应付职业需要来换取皇帝的赏赐而已。


他可真是敢说。我们现在也有很多的干部培训,从高级的干部到一般的干部,最好不要弄成这样装点门面,做表面功夫才好。而司马光说,要真是这样,“臣窃为朝廷羞之”,我会为朝廷感到羞愧。然后他直截了当地要求皇帝“以身先之”,你应该以身作则,起好认真学习的带头作用,溜须拍马的往往是奸臣而不是忠臣。而像司马光这样直言的,恐怕才是忠臣。


而从现存史料来看,司马光给皇帝讲的第一本书就是《论语》,第二本书是《尚书》,讲完了《论语》,他又向皇帝要求开讲《尚书》,说我的《论语》已经快讲完了,希望皇帝同意他继续讲《尚书》。因为十三经中的《尚书》是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主要内容是商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从尧到周文王、周武王,这些圣明君主的思想都体现在这部书里。


所以司马光说,先代圣明帝王的“嘉言要道,尽在其中”,是“为政之成规,稽古之先务也”,是从事政治的根本的办法,也是了解历史所应该首先留意的,而皇帝继位以后,“欲求楷模,莫盛于此”,所以请求“将来《论语》既毕,令讲说《尚书》”。由此也可以看到当时对《论语》的重视,更可以看到司马光作为一个忠臣的苦心。事实上《论语》也确实是司马光为皇帝选的第一本教科书。


除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部头很大,原文有上百万字,是从周开始的,他还有本简明的《稽古录》,那是一个历史纲要,是《通鉴》记载之前的古代史的纲要。


他跟皇帝说,“臣闻史者,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先。是故人主不可以不观史,善者可以为法,不善者可以为戒。”这话非常精辟。历史为什么重要?因为今天可以借历史知道古代,后人可以借历史知道祖先,所以执政者不能不读历史,好的可以取法,不好的可以引以为鉴。这也就道出了《资治通鉴》的意义。然后他说,给皇帝上课,最先要讲的是两部书,先讲《论语》,再请祖宗《宝训》,原因是《论语》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行,宝训记录的是祖宗的圣谋,“诚为从学之要”。


看到没有?他是把论语跟皇家祖训放在一起,作为最重要的政治文本来叫新皇帝学习的。孔子的言行和祖宗的谋略是同等重要,甚至是更重要的。在交待完这样的前提之后,他告诉皇帝,除了《论语》和《宝训》,最重要的最需要了解的那就是历史了。


司马光的家训也是非常有名的,他有一篇写给儿子的《训俭示康》,常被选入中学课本,是很多朋友都熟悉的,要求官二代的儿子节俭而不奢靡。他还写了一本《家范》,博采儒家经典著作中的名言,以及各种历史故事,对家人子弟进行训诫。


儒家倡导先修身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司马光发挥说:“齐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没有连家人都教不好,还能来教别人的,所以先要能教好家人,才能教好国人。而治家教人,最重要的还是孔子倡导的礼。司马光从人跟动物区别的角度来阐明礼的重要,他说:“夫人爪牙之利,不及虎豹;膂力之强,不及熊罴;奔走之疾,不及麋鹿;飞扬之高,不及燕雀。苟非群聚居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使人知父子、兄弟之亲。


人知爱其父,则知爱其兄弟矣;爱其祖,则知爱其宗族矣。如枝叶之附于根干,手足之系于身首,不可离也。”把礼看成是凝聚人心、维护秩序的最重要的力量,也是区别于动物、战胜于动物的最主要的力量。而司马光更告诫家长,“为人祖者,莫不思利其后世,然果能利之者鲜矣”,家长总是多给子孙留下物质上的好处,但不容易,为什么?不要光想着给子孙留钱留房子,如果子孙的人品不好,不注重品德的教育,你留的越多,反而更能激发他们为争夺财产而展开你死我活的争斗,这样的例子从古到今太多了,所以,他说要“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圣人遗子孙,以德以礼”,圣人往往留给子孙德和礼,贤人往往留给子孙廉和俭。


这话说得非常的重,也非常的好,在当时就引起了很大的共鸣,以致南宋的一位宰相赵鼎,他也写家训,他在家训里要求“司马温公《家范》,可各录一本,时时一览,足以为法”,要求他的后人把司马光的《家范》,每个人都当做必读书,他还要求子孙把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人写一本,以为永远之法”。


司马光的这些教诲在宋代有它的作用,在今天也一样有它的作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ina_foz

    非常喜欢棒棒棒哒哒哒

  • 兼明

    齐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 何振兴0

    已读文稿

  • 樱桃15

    老师,真的有空城计吗?

  • 逍遥客_fq0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 1388298raoy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这不是司马光发挥的吧,这是《大学》里的经句。

  • 汪洋之中一条船

    今天这课对当前中国的现状是多好的教育和启迪啊。

  • 暖暖_ln5

    为何不能复制文字呜呜

    胡润锋 回复 @暖暖_ln5: 为何不能复制文字呜呜

  • 容止若思1979
  • 刘珊萍_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