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论语》与魏晋玄学

136|《论语》与魏晋玄学

00:00
15:34

本集知识卡片  


本集引文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本集文稿

汉代的经学,比如我们上一次讲到的经学大师马融和郑玄,他们注释经书,会把书里的词语、古制等等我们不容易看明白的地方,解释得清清楚楚,但对思想不做太多的发挥。到了魏晋时期,国家不像汉代那样统一,思想上当然也无需再像汉代那样独尊儒术,兴起了一股新的思想思潮,这就是玄学。


玄学家们不满意汉代的经学,不愿再像汉代经学家那样皓首穷经,拘泥于一字一句的解释,而有玄远的哲学追求。玄这个字来源于老子里的一句话,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当代学者张岂之先生,这是一位年纪已经很大的先生,他主编的中国思想史,概括玄学的思想特征,主要有三点。一是他们用的思想资料,主要是老子,庄子,周易。这三部书被称为三玄。老子和庄子当然不是儒学的经典,而是道家的经典。所以玄学是以道家思想为主要尊奉对象的。而周易是儒家经典,但却是儒家经典中包含了道家和阴阳家思想的经典。所以玄学家一方面以儒家经义解释老子、庄子,另一方面又把周易到家化,从而使儒道两家学说在玄学中融为一体。二是玄学的思想形式,主要是经典注释。这种形式既继承了儒家的传统,又融合了道家的抽象思辨的色彩。儒家学者像我们上次讲的马融、郑玄注的主要是周易,尚书,诗经,三礼,论语这些儒经,而玄学家住的则是杂经,它是杂的,不仅有儒家经典,而且把战国时期的子学,包括老子庄子,纳入经学的轨道。汉代儒生注经一般着力于字词章句的解释,玄学家则注重发挥义理,也就是通过经义来发挥自己的思想,阐述自己的理论观点,甚至可以借题发挥。三是玄学家大都力求把道家倡导的无为和儒家倡导的封建伦理等级等观念结合起来。玄学家们崇尚老庄,但并不反对孔子。相反,一般还都很推崇孔子,也尊孔子为圣人,但却在对孔子的评述,对论语的注释中,使孔子部分的老子化,所以玄学家崇拜的孔子已不是孔子的原型,而是被染上了若干道家的色彩,孔子和老子被融通了。

 

从汉代经学到魏晋玄学的转变,是在正始年间完成的。正始一正是端正的正,始是开始的始,这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时间是公元240年到248年。这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对论语都非常有研究的两位大玄学家,一位叫何晏,一位叫王弼,其中在论语学史上尤其重要的是何晏。何晏是今天的河南南阳人,他的祖父非常有名,就是东汉的大将军何进,那是东汉汉灵帝的异母的哥哥。而在何晏童年的时候,他的母亲嫁给了担任司空的曹操。曹操有好多老婆,何晏的母亲成了其中的一个。曹操收养了何晏,何晏从小就寄养在曹操家里。到七八岁的时候就已聪明外露,才华出众。曹操很喜欢他,他长大后还娶了曹操的女儿金乡公主,听上去很值得羡慕。但其实很风光的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难处。何晏小时候因为才华太外露,受到了曹操的儿子曹丕的忌恨。而在正始元年,大将军曹爽专政,何晏依附曹爽,官做得很大,在曹爽失败后,何晏也被司马懿杀了。何晏才华过人,思想力很强,而在政治上有出生高贵,身居要职,所以一度成为思想界的领袖。他是玄学大师,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视论语的玄学大师,思想深受论语的影响。我们前面说过,正始是齐王曹芳的年号。而在齐王当政时,何晏就进谏说:"善为国者,必治其身,治其身者,慎其所习,所习正,则其身正,其身正,则不令而行。所习不正,则其身不正,其身不正,则虽令不从。"一个能治理好国家的人,必须从端正他自身的修养做起,从端正他自身的行为做起,自身端正,不用强制命令,也能号令别人,否则三令五申,也不会有人听从。这话我们一听就知道,来自于论语的子路篇里孔子的名言:"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个我们以前讲过,而何晏写的奏章等文字里也常引到论语。

 

更重要的是他还以政治与学术上的领袖的地位,召集了当时的几位经学名家,一起对论语全书做了注释,他实际上是主编,但后来习惯上,大家把这部书看成了他个人的著作,当然他确实是负主要责任的。这就是在论语学史上非常重要的名著论语集解。我们先注意一下那部非常有名的朱熹的论语注本,叫论语集注,何晏的叫论语集解。我们不要搞混了,我们看这个书名集解,集就是集合的集,汇集的集。论语集解就是汇集了汉魏时期多种论语的注释,再来提出自己看法的注本。汉代注论语的,除了我们上次讲过的马融、郑玄,还有其他的学者,我们现在看一句论语,经常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不同的解释,其实汉代已经是这样了,所以何晏把汉代的包括马融郑玄在内的论语注本都收集起来,加以仔细的选择,然后抄进他的书里。他为论语集解写了一篇序,从中可以看到他的资料掌握非常全面,对论语已有的研究了如指掌,能提出各家的得失。所以他的集解取材广泛,大量的汉魏古注都是通过这部书保存下来的。当然这个是两面性的,一方面大量的论语古注被它吸收保存到了今天。另一方面,他的书流行了之后,慢慢其他的包括马融、郑玄在内的论语注,看的人就少了,后来就没有流传下来。而何晏的集解对前人的注释是选择性的,不是全书照抄的,所以客观上又造成了论语古注的损失。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可以用在这里。当然他的贡献是主要的。因为没有他这部书,我们也不能保证马融、郑玄的论语注就一定能流传下来。

 

何晏把古注选择来放在每一句论语的下面,然后又附上自己的阅读心得。例如子罕篇里孔子那句我们都熟悉的名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郑玄的注释这样的:"凋,伤也。病也。喻贤者虽遭厄运,不改其操行也。"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汉儒郑玄的注很简朴,几乎是属于点到为止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比喻有品德的人遭到厄运后,却能不改他的操行。何晏则引申说:"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之小凋伤。平岁则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欲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也。"这就说得更透彻了。天不那么冷的时候,各种草木跟松柏也没有什么区别。正像处在政治清明的时代,要保持自身的正直相对容易一些。处在政治黑暗的时代,仍然要保持自身的品德,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就比政治清明的时候要困难得多,所以能做到的人也要少得多。所以何晏说要到岁寒的时候才知道松柏和其他草木的不同,要到身处乱世的时候,才能知道真正的君子和其他一般人的不同。郑玄只拿岁寒来比厄运,何晏则拿岁寒来比乱世。虽然郑玄处的其实也是乱世,但身居政治中心的何晏的感触肯定更沈痛,更深切。所以他的注释,对论语里所记载的孔子的话是很好的发挥。

 

当然作为精通老子的玄学大师,何晏有时也把老子的观念结合进了他的论语注里。比如我们都熟悉的孔子的名言"仁者乐山",仁者为什么乐山?何晏的解释是,因为山自然不动,却万物自生,所以仁者乐山。这个注就有一些老子的色彩。但总体上说,论语集解不仅包罗了汉魏时期重要的古注,何晏自己的注虽然有些发挥,但也是中肯不离谱的。所以何晏的论语集解受到了历代学者普遍的推崇,也成为后来所有研究论语的学者的第一读本,是谁也绕不开的,因为在他之前的论语注本没有一部是完整的流传下来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右南山觉

    空白是技术问题?

  • 魏大鱼

    其实孔夫子在游列国之后,他的思想就趋于平和了,这从他晚年喜欢周易看得出来

  • 段雨_sk

    《老子》,《庄子》,《周易》: 三玄

  • 听友223399097

    我今年62但我很喜欢论语.我每天一有时间学习论语

    A肆玖昌明 回复 @听友223399097: 老有所乐

  • 听友493814837

    你是个满卜呁滚

  • 兼明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 津菲阅读

    其身正不令而行

  • A肆玖昌明

    早点读论语,肯定更通达

  • 没长耳朵

    不错,这个好听。

  • 听友69456000

    我只能学到11期,为什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