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罗马帝国衰亡史(上)》:罗马帝国1300年的大国兴亡启示录

历史 |《罗马帝国衰亡史(上)》:罗马帝国1300年的大国兴亡启示录

00:00
20:04

史学泰斗吉本20年心血之作,罗马帝国1300年的大国兴亡启示录。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微信【xmly1919】备注“听书”,限时免费加入【喜马讲书官方微信交流群】有优质伙伴共同交流,独家福利资源共享!


听书笔记 


罗马帝国的兴衰值得如此大书特书:

 

第一,罗马之后,没有谁再把地中海周边统一起来。在西方人看来,曾经的罗马在这一点上有些神乎其神,所以,在进入现代之前,罗马的历史,一直是西方世界关注的焦点。

 

第二,罗马帝国衰亡的过程很长,今天讲的这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从公元二世纪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讲到公元十五世纪,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破。这期间横跨了十三个世纪,对应中国的历史,要从东汉算起,一直数到明朝中期才算数完。

 

《衰亡史》的创作:作者吉本,前后花了二十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六卷七十一章的内容。书中除了罗马帝国这个主题,还叙述了与罗马相邻的众多地区和民族的情况,能够驾驭如此复杂的历史情境,吉本在历史学家中间,也就享有了特殊的地位,在讲英语的国家,没有哪一本历史书,有《罗马帝国衰亡史》这样的份量,也没有哪一位罗马史学者有吉本这样、广泛持久的影响力。

 

简明罗马史:

1、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写《政治学》的时候,他考察了希腊周边上百个城邦,却未曾提到过罗马。

2、公元前三世纪,一个叫罗马的共和国,突然崛起,成为意大利半岛上的霸主。

3、公元前二世纪,共和国的军团,杀出半岛,已是所向披靡。

4、公元前一世纪,也就是中国的西汉时期,罗马逐一征服了地中海周边所有地区。

5、内战:罗马共和国的军团,以勇武、好斗和凶残著称,他们打遍天下无敌手,就开始染指罗马政坛,手握兵权的将领们自相残杀起来。公元前二世纪末,内战一次又一次爆发,前后持续一百年。

6、帝国建立,内战中,一个彻底改变罗马的人出现了,他叫屋大维,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是罗马著名政治家凯撒的侄子。公元前27年,屋大维在内战中胜出。他创立了罗马帝国,维持了地中海周边的四百年的统一。这四百年中,前两百年,罗马帝国基本稳定,算是空前绝后的太平盛世。

 

罗马帝国衰亡的第一个原因:帝制限制了人们的自由

 

帝制的运作改变了什么:

1、共和制的分权的局面结束:罗马城邦实行共和制,最显著的特点是没有君王,政治由贵族主导,几大家族相互竞争。在人口有限的小镇子里,想要称王称霸本来就不是容易的事,罗马却有更进一步的制度性安排,来防止一人独大。

 

2、军权凌驾在议会之上:

军团指挥官带兵常驻在外,不把政府放在眼里。屋大维虽然一再声明维护共和制度,对元老院表现尊重,施政大事还是要请贵族代表们讨论通过,虽说大家都知道,讨论归讨论,但是通过不通过,元老们说了已经不算了。

 

3、皇帝成为权力的来源:屋大维实要求士兵向他宣誓效忠,军饷与奖赏都以他的名义发放,退伍时分配的土地与安置费由他安排,将官的位置更是由他亲自任命。元老院的贵族很清楚屋大维是独裁者,但是共和制度,在那个时候,意味着罗马军团自相残杀,许多名门大户在残酷的政治斗争里,已经断子绝孙,幸存下来的人早已接受独裁者的现实。

 

4、吉本的批判:

吉本所推崇的制度既要有秩序,也要有“合乎理性的自由”。共和制度下的罗马没有秩序,以致天下大乱。帝国制度下的罗马恢复了秩序,但是皇帝大权一把抓,不将元老院放在眼中,只是维持一个“自由的表象”。帝国初期,君主的绝对权力握在贤明的皇帝手中,没有被滥用。但是,那只是因为皇帝个人的性格,以后的君主换一副脾气,就难免变成暴政,将帝国引向衰败,在吉本看来,帝制成全了罗马的盛世,也压抑了人们精神的活跃,成为后来罗马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罗马帝国衰亡的第二个原因:蛮族的挑战

 

防务沉重:在北边,帝国有两条边界,一条是莱茵河,另一条多瑙河,二者加起来有四千公里。河的北边是化外之地,占去欧洲的大半,是日耳曼蛮族的天下。在东边,罗马帝国的边界已经达到两河流域,也就是现代的伊拉克与叙利亚之间。那里的情形是两强对峙,一强是罗马帝国,另一强是位于波斯的政权,前有安息帝国,后有萨珊王朝。

 

沉重的防务需要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罗马的边防军,最多时达到五十万人上下。帝国的财政之中,军费开支占到70%。后世再出现这么大规模的军队,已经是千年以后的拿破仑战争了。

 

北边的两条边界却没有明确的对手,日耳曼蛮族还是部落社会,占地面积很大,从西欧一路到乌克兰都有他们的足迹,日耳曼人组织松散,来去无影。共和时期他们就已经给罗马麻烦,屋大维建立帝国之后,派人渡过莱因河围剿,反倒中了蛮族的埋伏,痛失三个军团,上万人马。

 

吉本赞赏罗马人已经失去,但蛮族身上依然具备的品质:

蛮族为自由、荣誉与独立,竟敢和强大的罗马一拼死活。相形之下,罗马帝国的贵族,“对追求战场上的荣耀没有兴致,很少参与政治活动,只是私下享受他们悠闲与乐趣。”当年罗马共和国的公民,勤俭朴素,为保卫家园与自由参加军队,尽职尽责,无人可以匹敌。到帝国时期,罗马贵族已被奢华与文明腐蚀,也就很难应对蛮族的侵扰了。

 

蛮族入侵:三世纪内乱频繁,边防也出现严重问题:北方蛮族屡次进犯,甚至深入帝国境内;波斯的军力也在加强。罗马相对周边的军事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罗马衰落的第三个原因:基督教改变了罗马人好战的意识

 

在《罗马帝国衰亡史》这本书中,吉本对基督教的描述,是启蒙时代的现象,这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争议,特别是讲述早期教会发展的两章内容,在当时招来了许多批评,甚至恶意的攻击。

 

 

基督教简史:基督教,起源于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信奉它的人,认为上帝耶和华是唯一的真神,其它民族信仰的神灵都是假的,耶稣是上帝之子,来到人间受刑,是为大家赎罪,不过这个救赎,要等到末日审判才能兑现,到时好人进天堂,坏人下地狱。

 

“基督教”中基督两个字,是希腊语救世主的意思,指的就是耶稣。耶稣基督的故事,成了这个宗教的核心,成为信徒的第一关,就是要相信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描述了一个天上的权威,对罗马政治的挑战。

 

作为一个大帝国,罗马境内有许多不同的民族与宗教,官方对多元的信仰,态度宽容,吉本对此有一个总结, “在民众眼里,所有的神灵都是一样的真。在智者眼里,所有的神灵都是一样的假。在官员眼里,所有的神灵都是一样的有用。”帝国官员,把宗教当作统治工具,并不排斥。

 

基督教与罗马政府的冲突:基督教也没有公然对抗罗马的统治,教会倡导“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完全愿意服从世俗的权力。但是,基督教的“一神崇拜”,他们所信的是真理福音,通往天堂的救赎之路,其他宗教都是神话迷信,走向地狱的堕落之途。连罗马官方一些简单的仪式,比如向皇帝雕像敬香或是宣誓,他们都拒绝参与,国家的庆典,他们一般都会缺席。

 

这其中的别扭,难免招来麻烦。到戴克里先时期,罗马刚从内外交困中恢复,容不得对皇帝的不敬,基督教自然成为严打对象,教会被取缔,主教、教徒被抓,逼迫他们放弃信仰。那些誓死不从慷慨就义的教徒,被教会尊为殉教烈士,但是,三世纪的全面危机,使得更多的心灵倒向了基督教,殉教的烈士,反而点燃了教徒对末世的期盼。

 

基督教取得合法地位:戴克里先之后,“四皇共治”的架构无法持续,几位皇帝打成一团,最后君士坦丁在混战中胜出。出人预料的是,君士坦丁在宗教政策上来一个大转弯,不但停止迫害基督教,还公开赞助教会,临终前更是受洗成为教徒。

 

君士坦丁信教或许是历史的偶然,却几乎一夜之间改变教会的地位,此前基督教是受迫害的宗教,此后教会却成为皇帝特别关爱的组织。大批官员、贵族与民众投皇帝所好,纷纷受洗成为教徒。基督徒数量的增长难以阻挡,成为多数人的宗教。

 

在君士坦丁死后四十三年,也就是公元380年,基督教正式确立成为罗马的国教。感激不尽的教会,不但称他为“大帝”,更尊他为“耶稣的第十三位门徒”。

 

西罗马的覆灭:公元376年,受罗马招安,在多瑙河边定居的蛮族部落造反,问题愈演愈烈,蛮族先侵入希腊,又侵入意大利,到公元410年,连罗马城都被他们攻破。西罗马其它省份也被蛮族渗透,领不到军饷的罗马军团,要么解散,要么加入混战。罗马帝国统治地中海地区四个世纪的历史,终于走向终结。

 

吉本在讲述这段历史时,从几个主要方面批评基督教的负面作用:教会宣扬忍耐与服从,削弱了罗马的尚武精神;教徒向往死后的世界,对现世帝国的反倒不够在意;社会的资源与精力,被拿去追求教会倡导的奉献,慈善,而不是巩固国防;教会得到官方扶持后,教士们却为教义争执起来,引发教派冲突,造成社会分裂。在他看来,基督教就成为罗马衰亡的第三个原因。

 

东罗马帝国的延续与终结:

 

东罗马的缘起:君士坦丁在位时,把帝国的首都,移到了连结欧亚大陆的拜占庭,在那里新建都城,并将其命名为君士坦丁堡。

 

地中海有东西之分,西部包括意大利、高卢、西班牙与北非,在经济与文化上要落后于东部的希腊、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埃及。

 

罗马帝国初建时,靠罗马军团从四周抢来的财富,意大利得以繁华一时。三个世纪过后,形势却回归基本面,抢来的财富又渐渐回流东部。特别是经过第三世纪的危机,意大利经济已经撑不住了。

 

君士坦丁沿用戴克里先的做法,依然将帝国分成东西两个部分,但是迁都之后,罗马的政治与经济中心,已经移至希腊,连官方语言都渐渐换成流行于地中海东部的希腊语。

 

阿拉伯人夺走了罗马的埃及和叙利亚。东罗马只剩下今天希腊与土耳其的部分。一直维持到1453年,奥斯曼苏丹攻陷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才彻底从人间除名。

 

 

《罗马帝国衰亡史》经典性:


1、理性书写历史的新标杆:


这本书提升了人类对历史的认知水平,有划时代的意义。18世纪人类进入启蒙时代。人们不再满足于了解简单的历史事实,或者某个历史人物的简单生平,很多历史学者,希望通过对过去的观察,探究复杂世界的运行机制,从道德和人性这些哲学思辨的角度,来看历史的进程。

 

在《罗马帝国衰亡史》出现之前,欧洲流行一种叫做古物研究的学问,这个学问,有点像中国人在清代时候的考据学,大家找到一个罗马时期留下来的残卷,或者一段铭文,就会去挖掘他们背后的掌故。比如某某人是不是基督徒、某某铭文的主人,是不是某个历史书上记载的名人。这种研究,很有点智力游戏的感觉。

 

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探讨的问题,复杂得多,他涉及政治上纷繁复杂的因果关系,宗教的流变,还有社会发展和道德文化的关系,整个趣味,一下高了很多,我们现在对历史的认知模式,追根溯源,深受《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影响。

 

2、这本书承载了吉本的许多个人智慧,很长一段时间,这本书的风格,是英语写作的典范。

 

吉本的生平与《衰亡史》写作:

 

先说他丰富的阅历,爱德华·吉本,1737年生于英国伦敦市郊一户殷实人家,终其一生,有着安稳满意的生活,虽说算不上富豪,却是衣食无忧。1753年,15岁的他来到瑞士,接受了启蒙思想的熏陶,对宗教失去了热情,立志要著书立说。

 

五年后,他回到英国,当时英法爆发七年战争,家人送吉本去军营里一呆就是三年,跟人操练巡逻。这通业余的军旅生涯,让吉本体会罗马军团的生活还是有所帮助。

 

1774年,他谋求到下议院的议席,在贸易殖民局担当理事,不用做什么事,一年就可以领750英镑。罗马帝国的开国皇帝屋大维,把罗马元老院当摆设,让吉本觉得愤愤不平,也与他在议会的经历有关。历史的写作需要想象力,这一点上,吉本的经历绝对支撑的起来。

 

再看吉本所处的环境,在自传之中,吉本有着几分自满,庆幸自己生来不是奴隶,蛮族,或农民,“而是生在自由与文明的国度,生在科学与哲学的时代,生在一个有地位的家庭,享受财富带来的礼物。”

 

英国社会风气对《衰亡史》的影响:

 

18世纪的英国,社会政治风气平缓,不像同时代的法国,处在革命动荡之中,学者们和政府有激烈的冲突,著作里充满了火药味。英国的平和中庸,让吉本在探讨历史的过程中,从容不迫,有一股难得的超然与镇定。这让《罗马帝国衰亡史》和时代的风浪保持了一定距离,成了英文写作的范本,风格影响了几代文人,直到二战时候,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演讲中依然会引用衰亡史中间的句子。

 

回到对盛衰的探究上:吉本最为重要的影响,还是在于他讲述了欧洲历史上的超级大国是怎么衰落的。即使到了现代,西方人理解大英帝国的解体,或是美国霸权的没落,最常使用的历史参照还是罗马帝国,总是难免要提到吉本与他的这一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解读 | 修木

播音 | 文涛,喜马账号:文涛学员

策划编辑 | 袁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192321677

    故宫讲解

    文涛学员 回复 @听友192321677: 啥意思

  • 伍56

    从字数,史记资治通鉴用的是文言文。从内容,史记资治通鉴记录了千年历史。

    匆匆_ytu 回复 @伍56: 又是臭妹子,刷抖音去,这不适合,哈哈哈,以为是个女的,a

  • zhuoyuqian

    这本书讲的东西很好,果然是经典之作。 对于讲书内容来说,有一点要说一下,拿外国的这本著作来和中国古代的史书来比字数显然不是很合理的,毕竟中国的文言文有些强大的精简文字的力量,所以还请注意。

  • 昔時明月

    不能好好读吗?

  • MarcoW_5s

    建议不要用评书方式读名著。

    繁星1992 回复 @MarcoW_5s: 我觉得这样挺好

  • 目的是为了

    读的有些嘚瑟了

  • 白鼠尾草

    古罗马的历史,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中最精彩的一章。凯撒,汉尼拔,屋大维,它从公元前约700年意大利一个小小的王国,通过不断的征战最终成为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伟大帝国……强大原因,比如共和制,军队制……哲思皇帝当政时期,军队不能根据新的形势进行改革,最终被当初的战败者所战胜,逐渐走向衰亡。

  • Guaiziguai

    声音太痞,和所播主题不符。像郭德纲上新闻联播,

  • ShiloChou

    喜马说书好油腻 听的不舒服!

  • 浮生若梦过一生

    四百万字的书 你二十分钟就讲完了 你才是神乎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