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相遇,限时免费】307|《见信如晤》:一个人必须做到些什么,必须得有作用

【感恩相遇,限时免费】307|《见信如晤》:一个人必须做到些什么,必须得有作用

00:00
24:24

第21封信一个人必须做到些什么,必须得有作用》

这封信,是1958 年4 月,是美国传奇作家亨特·斯·汤普森写给朋友休姆·洛根的,休姆请他提供一些人生建议,于是汤普森写了这封极其睿智的信。

汤普森是“刚左”(Gonzo)新闻的开创者。

“刚左”的报道风格“基于福克纳的思想,即最好的小说远比任何一种形式的新闻更为真实”,旗帜鲜明地反对传统新闻报道观念中的客观、中立、真实原则,认为不可能存在真正“客观”的报道,对于一个记者而言,应该尽可能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写入新闻,并努力从报道题材选择和主客体关系重建上进行开拓性的思考与实践才是最重要的。汤普森说,一个好的刚左记者,“需要大记者的才华,画家和摄影家的眼光,以及演员的多变”。

说到演员,我们要讲一个汤普森和演员约翰尼·德普的故事。他们,很像。

汤普森

约翰尼·德普主演的,由由汤普森的作品改编的电影《朗姆酒日记》剧照

2005年8月20日,在科罗拉多的一个小山村,这里也是汤普森的自杀之地。遵其遗愿,在他离世半年后,汤普森的骨灰,由大炮发射,扬散高空。为此举行的盛大仪式,将由好莱坞影星约翰尼·德普埋单。

汤普森生前好友特罗伊·胡珀说,汤普森生前多次认真表示过死后炮葬的愿望,这与他本人的性格“非常吻合”。大概只有他,才会想到一枪、一炮把自己轰掉的主意。也只有他,才会有朋友拿这种想法当真;也只有约翰尼·德普,才会在好友死后,认认真真地为他操办炮葬。

这份认真,我想,是来源于汤普森对朋友的认真。下面这封信里,我们也能够感觉到这份认真。


亲爱的休姆

你想得到建议—啊,这可真是件人人都会做却又很危险的事!因为建议别人过什么样的人生,这行为与自大狂几乎无异。擅自给一个人指出正确的最终目标—用一根颤抖的手指指出“正确的”方向,是傻子才会做的事情。

我不是傻子,但是我尊重你问我意见的诚意。你听我说,我请你记住,所有的建议只属于提供建议的那个人。一个人的真理可能是另一个人的灾难。我不是透过你的眼睛看人生的,你也不是透过我的眼睛。假如我试图给你“具体的”建议,那你恰如问道于盲。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莎士比亚)

诚然,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随波逐流,还是游向目标?这是我们在人生的某个时刻,必须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的选择。很少有人明白这一点!想想你做过的任何影响你未来的决定,我说的或许有错,但无论多么迂回,我都觉得这样的决定无非就是一个选择—在上述两件事中选择:随波逐流或奋力上游。

但你若没有目标,为什么不随波逐流?这是另一个问题。享受漂流无疑比盲目游动要好。那么一个人如何找到目标呢?目标不是星辰中的一座城堡,而是一件现实可及的事。一个人如何确定他追求的不是“大冰糖山”—冰糖般诱人却无味无形的目标?

答案—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生的悲剧—就是我们总努力了解目标,却不了解人本身。我们设立了一个目标,它需要我们做某些事,于是我们就做了这些事。我们调整自身,只为满足一个概念,一个实际上无效的概念。比方说,你小时候想要做一个消防员,我可以颇为肯定地说,你现在不再想当消防员了。为什么?因为你的视野变了。变的不是消防员这个目标,而是你。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人生经验的综合体。你不同的经历叠加起来,使你变成了不同的人,因此你的视野也改变了。这件事不断地发生。每一次转变都是一个学习过程;每一段重大的经历都转变了你的视野。

所以,调整我们的生活,以适应一个目标的需要,这是不是看起来很蠢?因为我们每天都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个目标。除了急性发作的神经症,我们还能指望达成什么目的呢?

那么,答案一定和目标没什么关系,无论怎样,也和任何可及的目标没什么关系。要完全阐述这个话题得用掉一大堆纸。只有上帝知道有多少书写的是“人类的意义”这类事,只有上帝知道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有上帝知道”只是个说法而已。)我要是老生常谈地告诉你答案也没什么用,因为我承认自己绝对没有资格将人生的意义缩略到一两段文字里,我恐怕是天底下承认这件事的第一人。

我打算避而不谈“存在主义”这个词,但你或许可以把它记住,勉强当成一种要诀。你或许还可以试试读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 的《存在与虚无》(Being andNothingness),和另一本小书《存在主义—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萨特》(From Dostoyevskyto Sartre)。这些都只是建议。如果你确实满意自己的现状以及自己正在做的事,那么对那些书敬而远之。(别自找麻烦。)回来谈谈答案。就像我之前说的,把信念放在可及的目标上,说得再好听,这似乎也是不明智的。因此我们不是要努力做消防员,不是要努力做银行家、警察或医生。我们要努力做我们自己。

不过别误解我。我不是说,我们不能做消防员、银行家、医生—我的意思是,我们必须让目标顺应个人,而不是让个人顺应目标。每一个人都是遗传因子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有着某些才能和欲望—包括想要使人生过得“有意义”的根深蒂固的需求。一个人必须得做到些什么,必须得有作用。

在我看来,准则大致如下:一个人必须选择一条道路,可以让他的“才能”得到最大发挥,以满足他的“欲望”。这样做,他就能完成他的需求(用固定的模式向着固定的目标前进,以此找到自我定位),避免荒废潜能(选择一条让自我发展不受任何限制的路),并且避免了接近目标时,发现目标凋萎或丧失魅力的恐惧(他没有屈身迎合所求之物的需要,而是使目标顺从自己的才能和欲望)。

简言之,他没有终其一生走向一个预设的目标,而是选择了一条自知将乐在其中的人生道路。目标绝对是其次的,走向目标的过程才是重要的。说一个人必须以他自己选择的某个模式前进,这近乎荒谬。因为让另一个人来设定你的目标,就是放弃了人生极有意义的一面—正是做出决定的意志行为使得一个人成为个体。

假设你认为你有八条道路可以选择(当然全都是预设的道路),假设你在这八条路中都找不到任何真正的目的地,那么—接下来是我所有话的重点—你必须找到第九条路。

这自然不像听上去这么简单。你所活的人生相对狭隘,它是纵向而非横向的生活,所以不难理解你为什么会有现在的感受。而一个拖延着不做选择的人,将无可避免地接受环境为他做出的选择。

所以,如果你现在将自己列入对人生不抱幻想者的行列,那你别无选择,唯有接受现状,或者认真地追寻一些别的东西。但寻找目标时要小心:要寻找一种生活方式。要决定你想要如何生活,然后看看在这种生活方式下,你可以做什么来谋生。但是你说,“我不知道该看向何方,我不知道该寻找什么”。

这便是症结所在。放弃眼前的东西去追寻更好的,这是否值得?我不知道—值得吗?除了你,谁还能做这个决定呢?但即使只是做“去追寻”的决定,在此之前你也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如果我不就此罢笔,恐怕要写出一本书来了。我希望这封信不像乍看之下那般混乱。当然,得记住,这只是我看待事物的方式。或许只是我认为它具有普遍性,但你不这么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创造出自己的信条—这仅仅刚好是我的信条。

如果信中任何地方读来没道理,务必让我知道。我并非试图送你“上路”去寻找英灵殿,只是提示你,不必接受现有的生活递给你的选择。生活远不止如此—没有谁非得穷尽余生做他不想做的。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你最终还是做了不想做的事,那么无论如何也要说服自己,这是你非得要做的。你会发现不计其数的同伴。

先写到这儿吧。直到再次收到你的来信,我一直都会是—

你的朋友

亨特

纽约市佩里街

1958 4 22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笑笑_9sa

    每天打开音频的那一刻,都会与音频里的你产生一种共鸣的温度。柔和质感的声音在每一个清晨或黄昏中,在阴晴圆缺中,静静流淌。每一本沉睡的书籍,你用声音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力,种种情感的流溢,使音频成为一个能与人进行感情互动的灵魂体。在你的声音里,每一本书都是穿透孤寂的灵魂再次感谢刘武力老师十个月以来的陪伴

  • _阿蓝

    诙谐睿智的信,令人深思。接纳现有生活给予你的一切顺境和逆境,但不必接受它递给你的选择。自己开创新路,穷尽余生做自己想做的事,努力做自己,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如果八条路行不通,那就去找第九条,别放弃。光,总会适时照进来照出去,光一直在。熟悉的歌曲很治愈,感恩所有,感恩老师。

  • 王爱芹_l9

    感恩节里感谢刘老师的陪伴!听您读书是我生活中唯一的风花雪夜的时刻。由于工作的原因我觉得我每天都在爆土扬长中生活。

  • AngelaWangsf

    声音载着智慧,人生的美好静静流淌。感谢如明星般的指引,在无数个夜空中熠熠生辉,走过春花与夏雨,秋天绚烂的叶,等待冬雪的纯白。感恩一路有您,人生不独行。

  • 晚安姐姐睡前故事王森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万物皆有伤痕,那是光照出去的地方。

  • DaisyY_0a

    智慧的声音智慧的内容值得回味

  • 张炯_vy

    这封信就像灯塔一样指引人生的方向,太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