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认识科学,为什么恰恰要强调人文?

04.认识科学,为什么恰恰要强调人文?

00:00
11:59

今日金句 

那些对人类来说特别基本的东西,最好都从人文的角度来理解。


从人文角度探究科学的三个考虑


1.科学在19世纪以前,根本就不是像我们今天所想象的那样,它仅仅是技术的推手,改变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一个工具和手段。科学的出现和发展,在那时就有自身的人文基础和条件,它本身就是一种特有的人文现象,所以在历史上看,科学和人文,并非一开始就是两个相互对立的东西,恰恰相反,人文扮演一个更加基础的地位和角色。



亚里士多德与希腊众多先贤都称呼自己为自然哲学家


2.今天我们所说的科学和人文相对应的,它仅仅是一个19世纪以后学术分科造成的局面。今天我们把文史哲叫作人文,把数理化叫科学。其实这里所说的人文是狭义的人文,广义的人文其实包括科学,在西方很长的历史上,像数理化都被称作自然哲学。那么既然是哲学,就属于人文学科的范围,所以我们说用人文的视野去看待科学,有它历史的合理性。


3.科学的出现,一开始就是为了处理人生意义问题的,而不是首先解决吃穿住用这样一些日常要求的,所以我们用人文的视野来看待科学,可以解决一些根本的问题。


比方说为什么科学独独出现在西方世界而没有出现在中国?


比方今天的科学,究竟只是一个工具,还是说会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文明走向?如果你仅仅是工具的话,你就没法理解它怎么可能改变我们发文明发展的道路。


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通过人文的方式来透视科学的渠道,那么为什么说人文的路径是更基本的路径?那是关乎我们人本身的存在特点的。


人自身的存在特点 


我们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我们讲人的存在,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他是一个需要通过“文”的方式来加以构造的一个存在者。这个“文”在古汉语里,是个动词,通“纹身,纹路”,也就是说人是通过一个“文”的方式被“纹”出来的、被雕刻、被塑造出来的。




人和文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结构。其中的“人”体现了人性理想,就是说什么是人,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其中的“文”就是代表一种实现人性理想的途径和方式,也就是说,如何才能够把人培养成这样的“人”。


人(一种生物而已)+文=“人”(一种人性理想)


为什么人需要通过文的方式来雕刻和塑造?


人是一种先天缺失者 

我们经常骂人的时候说“你真不是人啊”,既然能这样说,就意味着仅作为生物的人,他可以不是“人”,他是有缺陷的,是不足以成为“人”的。这个我们就称之为人的先天缺失这么一个特点,那么人的先天缺失也有它的生物学根据。


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指标,一个指标,就是直立行走,另一个指标就是所谓的脑量变大。这两个指标实际上是相互矛盾的。


直立行走要求人类的盆骨不能太宽,太宽了会妨碍直立行走,相反因为在进化中人类的脑量变得越来越大,人类女性为了养育婴儿又要求有很宽的盆骨才行,那么这两个矛盾的进化趋势就导致了一个重要的进化后果,就是人类的婴儿统统都是早产儿,事实上我们现代成年人的脑量平均有1600毫升。


在生物学上讲脑量越大,这个动物的婴儿在母腹里孕育的时间就应该越长,按照这样一个线性关系,1600毫升脑量的动物应该有21个月的孕育时间,那21个月的时间就会使得人类的婴儿太大了,胎儿脑子太大了,根本生不出来,所以进化采取的一个办法就是让人类整体早产,事实上,我们今天的人类都是早产儿,那么早产的人类有一个基本特点,就是说生下来的婴儿是完全是无助的,是完全缺乏人类所应该有的任何品质。


我们知道的在母体中孕育时间超过21个月的大概只有他了↑是他就是他,少年英雄小哪吒


比方说人类的两大基本品质,一个就是直立行走,那婴儿是做不到的,第二个是讲话,他也是做不到的。因此我们说从生物学上讲了人类的婴儿都是一些半成品,这些半成品需要漫长的后天哺育,才能把它真正的变成一个人。


人具有死亡意识 

我们知道生活是很艰难的,要克服无数的困难,经受无数的痛苦。既然早晚都是一个死,为什么我们还要活下去?因此,对于一个有死亡意识的存在者来说,活的本身是需要有一个意义系统来支撑的。那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就扮演这么一个角色,任何一种文化,它不仅要把人雕刻成一个“人”,而且还要提供这般活着的理由。


所以,人作为一个先天缺失者,作为一个有死亡意识者,他都要求一种“文”来使之成为“人”,我们说文已成人,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因为人的活着总是比动物的活着,要多出一个项目来,就叫做“有意义”。


人活着=活着+有意义,而其他的存在者活着就是活的,没有多出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说从人文的这个角度来理解科学,它代表了人类文明里面一个普遍的特点,那些对人类来说特别基本的东西,最好都从人文的角度来理解,因为人类的生活,最基本的东西其实就是“有意义”这个问题。


思考:什么样的人文使科学得以出现?


因此我们谈论科学的出现也要着眼于是否有意义,或者着眼于人类的这个意义系统,来思考科学的出现和科学的发展本身。


所以人文之间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组成一套人性的人文结构。那么要理解科学,我们就要理解,使得科学得以出现的,相应的人文结构是什么,所以我们说,要以人文的眼光来看待科学,我们就要找到相应的人文结构是什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0540177

    教授您 《人猿泰山》看多了吧!还狼孩,猪孩。您上一讲把鲁迅的那句话搬出来当论据用了?真是佩服您的水平比脚高啊!‘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这是在说中国国之前的文化在吃人啊!我感到惊悚,再次为您的文化水平高看一脚。奉劝你还是回学校去讲课吧,那里的孩子都比较单纯,你可以畅所言,他们不和我们一样喜欢仔细分辨一下你的话。

    楊宗歐 回复 @听友30540177: 人傻不是問題,傻還要冒出來就是問題了⋯⋯

  • Jamery

    l人文是个载体,正是人文创造了不同的文明。

    学有所长 回复 @Jamery: 除了亚洲以外的全部西方国家都有一个特点,他们的文字是拼音文字。这种文字和语言完全没有任何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靠说出来的。我们的文化传统和西方才完全不同

  • 小雨的读书频道

    老师很幽默 一日为猪🐷,终身为猪🐷

  • Romans_5o

    文盲和半文盲就不要听了,学术没有生动的,要生动去看故事会。省的听了自己也难受

  • 司siwei

    本来嘛,科学就是建立在人文的基础之上的。人文是对人的塑造,把人塑造好了再谈对科学的学习。而现在恰恰正好反过来了。

  • dh4z28mnzevsp92to28h

    老师讲得真好,能听到,真是我的幸运!感谢老师!

  • 半瓶多2

    文化为土壤,逻辑学似果园的围栏,自然科学像果树,所结果实是人类道德哲学

  • 听友102422378

    我觉得动物也有死亡意识

    不起不起不起不起不起 回复 @无忧洲: 什么实验

  • 扑火的蛾子_xg

    我一开始听也是刺耳,但是我知道自己一定是无知的。看问题肯定是片面的,所以我告诉自己,放弃自己的情绪,去了解更多的看世界的角度。于是我发现了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