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16:说说心理成本和道德标准

国学之声FM1.2万

遥远的救世主。解读之说说心理成本和道德标准上回咱们提到丁元英操盘私募基金这事儿要具备的一些条件。而肖亚文作为丁元英的助理,看着丁元英操盘这么大体量的资金,而且还能盈利,他其实自己也想跟着买一点儿,可心理成本太高,而且已经越过道德底线。瑞小丹说,有这么好的事儿,你投了多少?肖亚文说,3000万元的入会门槛儿,我卖的过去吗?其实我也动过这个念头,神不知鬼不觉地跟着买点儿就行,可心里承受不了超出道德底线了,这心理成本和道德标准是一个很值得聊一聊的话题。成本这个词语一般用于商业行为当中,是相对利润谈的。交易。

除了交换行为本身呢,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其实任何人做任何事儿都有成本,而且成本并不单指投入的金钱,有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等等。由自己做老板或独立做一件事儿的时候,就知道这心理成本是什么了。来举个简单的例子啊,你走在一个二十公分宽的木板桥和一个二十米宽的钢筋混凝土桥上,是什么感觉?这个有无安全感,安全感大小的心理感受的差异就是心理成本。这两种情况对比之下,心理成本完全是两回事儿。

在公司上班儿做员工的心理成本很小,或者说永远低于老板的心理成本,因为公司老板把你工作相关的大部分心理成本给担起来了。而且萧亚文也说了,自己超出了道德范畴,那心理成本就更大了。这事儿要真做了,估计啊,去皇家道场忏悔也不能让自己心安了。这就像个无形中的手,不停地在挠你,而道德标准一直是一个变化且没有量化的无形要求,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这得因时因地,因人而论,没有好坏,只有适合当下。比如在古代啊,这女人裹小脚是常态,那不裹小脚呢,就会受到谴责,甚至会嫁不出去。这只适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而现在这么做只会被说是神经病。又比如,当下的时代,个人在公共场合之下的行为表现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素质品性,很难定义统一标准,更难说用法律来界定。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伟。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一再强调美德的时候啊,美德便早已名存实亡了。全民素质的提高是个很难实行的问题,因为没有最高,也没有最低。这个时候又谈到个人觉悟上去了,重点是每个人对公共设施,公共场合,公共秩序的理解和态度。说到最后还是落到觉悟上。另外,如果大家对传统国学文化有兴趣,想更好地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或者想跟我探讨一下这方面的问题。都欢迎关注一下我的微信公众号,周易面向大叔,其中叔是叔叔,阿姨的那个叔是蓝色背景的太极头像的那个公众号千万不要加错了啊。另外我的新浪微博也叫周易面向大叔,也是蓝色的太极头像,大家也可以关注一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