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挫越勇:胜任挫败也可以点燃内在驱动力

越挫越勇:胜任挫败也可以点燃内在驱动力

00:00
11:21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聊一聊挫败感。即便你是天之骄子,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也难免遭遇或大或小的挫折。这的确令人沮丧。那么,面对挫败,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生活中的经验告诉我们,有时这种挫败感让我们偃旗息鼓、一蹶不振,但更多的情况下,我们不会被打倒,而会积极寻求机会,再度证明自己。举例来说,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一场重要的面试中表现不佳,没能获得心仪的工作岗位。面试的结果已没有回旋的余地,这时我们或许会去打一场酣畅淋漓的羽毛球,在赛场上重拾信心与满足感。有人可能会说,这不科学,即使在羽毛球比赛中大获全胜,面试的结果也不会发生任何改变。话说的没错,然而,我们永远不要小觑打羽毛球这一举动在人们的心理重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它能够实实在在的帮助人们恢复胜任感、重建自信心。现实生活中的这一现象向我们生动的展示了胜任心理需要的恢复机制的存在:在发生胜任心理需要的挫败之后,人们会积极的进行自我调控、从而去恢复胜任感。这也是我的一系列研究的起源。今天,我来聊一聊自己在研究中获得的有趣发现。


目前,学术界探讨激励问题的最主流的理论是自我决定理论。这一理论的一大贡献是总结、归纳了人类的三项基本心理需要——自主、胜任和归属,他们对人们的心理成长与幸福感具有决定性作用。接下来,我们分别进行介绍。自主又称自我决定感,它指的是人们希望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自由裁量权,希望拥有控制事情发生、发展及其结果的能力。换言之,人们希望拥有选择权。在三项基本心理需要中,自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我决定理论因此而得名。归属指的是人们希望在工作和生活中与其他人产生有意义的情感联结,希望有机会传递自己的爱与关怀,并且获得他人相似的回馈。胜任指的则是,人们希望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获得成功、体现自身能力而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潜能,这种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做出感兴趣的、对社会有价值的、有益于自身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构成了人类行为的自主性动机。换言之,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可以起到激励作用。


针对胜任感满足的重要作用,学者们在不同领域中开展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的结论一致显示,胜任感满足可以带来更高的工作动机、工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以及整体的幸福感。除了研究胜任感满足的积极作用,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关注胜任感挫败的负面影响。胜任感挫败指的是人们感受到失败与不胜任、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当人们面对难度过高的挑战、收到负性反馈、受到针对性的批评或在社会比较中落下风时,通常会体验到胜任感的挫败。研究显示,胜任感的挫败通常会带来一系列的负性结果,包括职业倦怠、较低的自主性动机、甚至工作满意度的降低。


考虑到胜任感满足的重要作用,我们难以想象人们会被动的接受胜任感的挫败。近年来,逐渐有研究指出,基本心理需要的挫败可能会引发恢复过程。在一项实验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决定感在之前的任务中受到了挫败,比方说被残忍的剥夺了选择的权利。在后续的任务中,如果他看到了与自我决定相关的刺激材料,比如与选择相关的词汇,那么会对这些刺激材料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此外,如果后续任务提供了选择的权利、可以恢复人们的自我决定感,那么,之前经历过自我决定感挫败的人,在后续的任务中会表现出更强的内在动机、会更卖力的去完成任务。换言之,自我决定感的挫败可以点燃人们的内在驱动力。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好奇,胜任感的挫败是否也有类似的效果呢?在两项研究中,我们探索了历经胜任感挫败之后个体胜任感的恢复机制。我们的第一项田野研究,是在我国南方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开展的,来自11个不同专业的680名大二学生参与了这项研究。《中国近代史纲要》,俗称历史课,是我国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在研究开展的高校中,历史课被安排在上午的三、四节。因此,在上历史课之前,同学们首先要参加《高等数学》《数学分析》《会计学原理》《大学英语》等不同课程的教学。统计结果显示,历史课的难度较低、给同学们带来的胜任需要挫败程度也比较低。而历史课之前的其他课程,则难度不一、带来的胜任挫败感也各有差异。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请同学们在前面课程结束后、历史课开始前的课间填写了有关历史课以及历史课之前课程的课堂感受的问卷。


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在前面的课程还是历史课中,同学们在课堂中感受到的胜任需要挫败与他们在这门课中的内在动机水平都显著负相关。换句话说,一门课越难,我们就觉得这门课越无聊、学习好这门课程的动力就会越弱。有趣的是,一旦历史课之前课程的难度水平超过一个临界值,同学们在这门课程中感受到的胜任挫败感,就可以显著的预测他们在历史课中的内在动机——也就是说,前面课程带来的胜任挫败越强,同学们在历史课中的内在动机就越强。内在动机是指人们为了体验工作和活动本身所带来的快乐、满足感而自发、主动的从事某项工作或活动。因而,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假如同学们在历史课之前先上了一门难度较高的课程、胜任心理需要受到了挫败,那么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历史课的学习中。换言之,原本有些枯燥无味的历史课这一刻都变得那么有趣、有吸引力。


我们的这项研究第一次证实一个有趣的发现:一个人在遭受较高程度的胜任需要挫败后,存在恢复自身胜任感的动机和过程。在后续的一项认知神经科学实验中,我们通过脑电波的波幅更为客观的测度了个体的动机水平。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还发现了影响个体胜任感恢复过程的个体差异因素。根据动机与激励问题的另一项主流理论——成就目标导向理论,个体可能会具有掌握、绩效两种截然不同的目标导向。掌握目标关注的是掌握相应的技能、获得自身的成长,关注的是过程;绩效目标关注的则是在他人面前体现自身的能力,关注的是结果。每个人都会或多多少的具有这两种目标导向,但其中一种导向会占据主导性地位。根据成就目标导向理论,设置掌握目标有助于个体内在动机的提升,设置绩效目标则与外在动机高度相关。在这一研究中我们发现,如果一个人为自己设定了绩效目标导向、过于关注结果本身,那么,一旦他们的胜任感受到了挫败,就很难在后续的任务中恢复自身的胜任感。这一发现告诉我们,还是不要那么关注结果为好;如果我们可以享受过程,反而更容易维系自身的胜任感。


本研究的发现对于管理实践有怎样的指导借鉴价值呢?现实生活中,有时企业员工会面对高难度的挑战,如果用尽全力后依然业绩不佳,可能会对他们的胜任感造成挫败。假如胜任感的挫败已经发生,管理者应当努力创造机会让员工恢复自身胜任感:比方说,如果接下来贴心的为他们安排一项难度适中的工作、员工们垫垫脚可以够得到,那么,他们的胜任感可以较好的得到恢复:他们可以重新斗志昂扬的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在新的工作中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带来更高的工作绩效。值得说明的是,我们并不是要鼓励管理者故意挫败员工的胜任感,毕竟当胜任感遭到挫败时,人们在当前任务中的自主性动机和工作绩效实实在在降低了。真正重要的是,一旦胜任感挫败的悲剧发生,我们应当如何去补救。除了企业的管理实践,其实该发现也适用于人们的自我调节。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至关重要,希望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有机会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也对社会有价值的活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勇_1

    喜欢

    上外孟亮 回复 @勇_1:

  • 7294rlbdn21exso72i9n

    区间 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