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不可耻:给内向者的一封情书 (1)

社交恐惧不可耻:给内向者的一封情书 (1)

00:00
09:22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在上个月播出的一期综艺节目中,演员马天宇向观众们坦诚自己有社交恐惧症:他几乎拒绝一切社交,完成正常的拍摄工作后,想的就是尽快回到家中或者酒店的房间。和自己独处能够给他带来内心的宁静,而被迫和同行们应酬带给他的只有痛苦。乍一看,马天宇的情况似乎很让人吃惊:在声色犬马的演艺圈,大多数演员每天想的都是如何建立人脉、争夺资源。有的演员明明非常内向,却不得不想方设法的表现的像个外向者的样子。很多人或许在默默的思考:马天宇似乎是一个异类,而这样的一个异类又如何在演艺圈立足呢?看过这期节目之后,我非常钦佩马天宇的勇气,他不仅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且并不以社交恐惧为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提到的社交恐惧,已经被严重妖魔化,冠以了极具误导性的名字。相比之下,我更愿意称之为社交焦虑。马天宇选择了和自己和解,接纳并且拥抱一个内向的自己。时至今日,社会公众仍然对内向者有着许许多多的误解,很多的内向者生活在阴影中,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今天,就让我带着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以及工作与生活中的例子,给内向者写一封情书。


我们常常把内向、外向挂在嘴边。那么,它们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心理学领域最主流的大五人格理论认为,尽管人格特质细分起来浩如烟海,通过五种核心特质,就可以涵盖人格描述的主要方面。这五种人格特质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外倾性,即一个人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的倾向。外倾性是一个坐标轴,而内向、外向分别是它的两个极限。这也就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任何人是绝对内向或者外向的。恰恰相反,研究表现,大多数人的外倾性得分处于坐标轴的原点附近:换言之,我们只不过是偏外向或者偏内向罢了。


尽管没有人是绝对的外向者,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还是对内向者充满了敌意和偏见。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非常健谈,我们通常会下意识的认为他更聪明、长得更为英俊或更漂亮;如果一个人语速较快,我们通常会更喜欢他、认为他能力更强。也许你会说:我并没有这么想啊?遗憾的是,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我们的的确确是这么想的,至少是在潜意识中。正因为这种偏见的存在,每个人都努力的让自己活成一个外向者的样子,不管这样做让自己有多难受、多么不习惯。对于很多内向者来说,中学阶段可能是他们人生中最黯淡无光的一段时光。甚至时过境迁后,每当回忆起那段时光,回忆中的画面都被加上了一层灰色的滤镜。中学阶段,似乎每个人都热衷于社交、热爱过集体生活,如果你不合群、喜欢独来独往,往往会被贴上特殊标签,从而受到排挤。就这样,很多内向者陷入了社交困境,产生了自卑感以及对于自身的质疑。


这种情况到了大学阶段也不会好多少。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进行学术访问,作为一名管理心理学家,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就是观察这里的教师和同学们。宾大的沃顿商学院是全球的第一家商学院,在工商管理学科至今仍排名全球第一。如果你是一个内向者,能够考入沃顿商学院可能是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也可能是一场噩梦的开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从此你就和自己感到最舒服的独处时光说再见了。不管喜不喜欢,你几乎无时不刻都要“被迫”和其他同学一起相处:你要参加学习小组,一起讨论课堂中的案例到深夜;好不容易讨论完了,你还不能回去写作业,因为你要和同学们成群结队的去酒吧里社交。你可能会觉得,有时小组讨论的效率很低,动不动就跑题,而且你缴纳高昂学费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并不是吃喝玩乐。然而你的同学会告诉你:来商学院读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建立起广泛的社交网络;如果毕业时没能做到这一点,你等于没读过商学院。我们暂且不讨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内向者为什么就不能选择做自己?好不容易步入了职场,情况也没有发生改观。你可能被迫坐在开放式的办公室中,硬着头皮参加头脑风暴。可能你明知道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却要眼睁睁的看着那些最活跃的外向者说服了大家。你或许会想: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作为一名内向者,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你意识到自己或许无法去改变社会,于是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稍等,在你真的这么做之前,或许可以听听下面的研究发现。大家普遍认为外向者更容易结交朋友,这没错,不过其中大都是泛泛之交。研究结果显示,内向者结交到的亲密朋友的数量并不比外向者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是这样的亲密朋友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每个人用于社交的精力以及时间都是有限的,内向者只是更愿意把自己的精力和亲密的朋友以及家人分享罢了。刚接触一名陌生人时,内向者可能会对简短的对话感到不知所措,没办法轻松自如的把对话继续下去。然而,一旦找到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入了深入交谈的阶段,内向者可能会像换了个人似得,滔滔不绝、妙语连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发现表明,由外向者主导的工作场景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与具有一定个人空间的办公室相比,在开放办公环境中办公,人们的工作效率以及记忆力都会降低;员工的流失率也会较高,背后的原因是,开放办公空间激活了竞争的信号,人们开始变得相互敌对、缺乏安全感。集结小组成员开展头脑风暴,表面上增加了收集到的创意数目,然而却常常却错过了最优的解决方案:在这里,社会堕化在发挥作用。当一个人和群体的其他成员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个人付出的努力往往比独立完成任务时要少得多。此外,相比内向者,外向者在做出很多的管理决策时会表现的更冒险、更为激进:外向者往往会更多的关注一项决策可能带来的收益,这种对正性结果的期待让他们感到亢奋,有时会忽略原本应当注意到的警示信号。


事实上,相比外向者,内向者在工作和生活中还具备一些独到的优势。在下一期节目中,我们一起聊聊内向者的优势以及我自己的故事。如果你是一名管理者,或者你自己是一名内向者,再或者,你的家人和朋友中有内向者,都应该继续收听下一期节目。其实,只需要做出简单的改变,我们就可以发掘内向者的能量,点燃内向者心中的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安晴姑娘

    这个世界的敌意和偏见太多了!在网络时代,任何一点错误和缺点都会被无限放大。记得曾经看到过一句话,这个世界只有观点,没有对错。我觉得这句话提醒我们,可能我们缺少的就是坚定的相信自己!

    上外孟亮 回复 @安晴姑娘: 嗯,做最好的自己

  • 7294rlbdn21exso72i9n

    接纳并拥抱自己

    上外孟亮 回复 @7294rlbdn21exso72i9n: 这就对了!

  • 玉儿美美哒

    没有人脉关系,变得很内向

    上外孟亮 回复 @玉儿美美哒: 内向似乎和有没有人脉关系不大呢

  • yiyi_97

    孟老师很棒!

    上外孟亮 回复 @yiyi_97: 听众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