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要问,整个皇宫里陪伴皇帝最长久的人是谁?答案不是皇后,不是最得宠的妃嫔,不是皇帝他妈,可能也不是御前宫女,甚至不是女人,而是另一个群体——太监。
针对这个称呼,有知情者的好心人可能要较真挑刺了,“你是在说阉人吗?并不是所有阉人都能叫太监哦,‘太监’必须是已经在宫里混为人上人的阉人。”确实如此,“太”在古代也通假“大”,大监,光看字眼就知道是高阶阉人了。但“阉人”一词实在是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也不太体面,那么,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群体,用一个雅称应该怎么称呼呢?宦官?可以是可以,不过,如果纵横古代,宦官这个说法也存在需要辨别清楚的界限,因为,早期的宦官群体,并不一定是阉割,皇帝身边充斥阉割之人,是东汉开始才定下的规矩,自此以后,宦官才能完全和阉人划等号。而我们现在的习惯理解,太监、宦官,都是指这一群阉割群体,称呼上,也就没必要再较劲。
太监这个群体是什么时候存在的呢?或者说,谁那么缺德,第一个想到将阉割的人来作为家族的服务人员呢?放眼世界看,太监不是中国独有的特色,最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苏美尔人的记录中,就有他们的存在了。中国的太监据说历史也十分悠久,在夏代就已存在,不过,因为夏商历史资料匮乏,此说并不能得到石锤。我们最早记录太监的存在,是在周朝。
中国有这一群体的设置,相传还是根据天象而定。《周易》说:“上天垂示法象,圣人效法它。”天上有四颗“宦星”,刚好在帝座星的旁边,所以周朝在设置皇家服务人员的时候,就将宦人充入其中了。《周礼》里记录:“王之正内者五人”,说早在当时,宦官就是贴身服侍皇帝的人了。自此以后,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无论朝代更迭,宦官这个群体都稳稳当当地扎根了下来,与最高统治者同在。
那么问题来了,太监这个群体,到底是自愿存在,还是被迫存在?什么样的男人会愿意当个不完整的人?起初肯定是皇权所迫,要求跟在身边最亲近的人必须静心和气,无欲无念,所以,就有了阉割制度,再后来,因为跟着皇帝有饭吃,即使不能接近权力巅峰的人,进了宫,总归是衣食不愁了,因此,不少穷苦人家的孩子在活不下去的时候,便自愿阉割入宫了。历史上第一个自愿抛弃男人身份的,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身边的刁,也被蔑称为竖刁,为此,齐桓公还洋洋得意地感叹:“刁多爱我啊,每个人都最爱自己的身体吧?他为了陪着我,宁愿自残,割掉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呀。”因为竖刁很擅长拍领导的马屁,把齐桓公哄得团团转,声称自己完全离不开他了。
太监第一次成为定制,有小规模,是在东汉明帝刘庄时期,他规定了,皇宫里工作的太监必须有中常侍四人,小黄门十人。就像公司越做越大一样,职员总是在扩招,到汉殇帝刘隆时期,中常侍增加到了十人,小黄门也翻倍成了二十个人的规模。汉殇帝是历史上最短命的皇帝,活了不到一岁,因此,与其说是他在位时期,不如说,那是女主邓绥在位时期。
为什么女主时期增加太监呢?即使贵如太后,女人也还是不能毫无顾忌地抛头露面,大臣们也不方便进入内廷去和皇太后密切交谈,这时候,就需要中间的信息传输人了,太监就在其中充当了传达的作用,成为了皇权和群臣的中间纽带。
随着太监制度确立,规模增大,太监的工作就从给领导溜须拍马,当宠幸的近臣,一点点像贪吃蛇一样,蚕食着和分享着皇权。皇家即使知道太监可能是个祸患,但也始终离不开他们。除了女主的需要,还有诸多复杂的原因,比如,宫里许多工作只有太监能够胜任,他们有男人的体力,却不会玷污皇宫;二来,皇帝身边也不能都是女人,而当皇帝被太后和外戚压制无法亲政的时候,从小跟在身边的太监又是他们最信赖的人,陪皇帝起东山,夺权力的,只能是他们。因为有功皇帝,太监逐渐也被赋予更大权力,因此,不断膨胀太监就从看宫门、值夜班,到当权力的中转站,再到直接掌握权力,甚至在宦官权力达到巅峰的汉唐时期,他们更拥有了生杀大臣和皇帝的权力,完成了从家奴到主人的蜕变。
即便如此,后来的王朝依然没有取缔这个群体,当然,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无可替代,找不到更合适的存在。因此,他们只能汲取教训,制定一些约束宦官的规章,比如,明太祖设立了百来号人的宦官群体,但在开创之初就明确下了“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祖训。不仅如此,朱元璋还补充规定,宦官不能兼任朝廷的文武职位,不能穿戴朝臣的帽子和衣服,即使要任用他们办事,他们的最高官阶也不能超过四品,每个月的俸禄,不超过一石米,朝臣也不能与他们有文件往来。因为历朝历代对宦官们的管束程度松弛不同,于是,历史上的宦官势力就像股票一样有涨有跌,却从不曾退股。
那么,太监就是个铁饭碗吗?一旦被收入皇宫,是否意味着终身有了保障?
非也。首先,伴君如伴虎这则通例并不是现代人编的,在皇宫里工作,抬头都是得罪不起的贵人,稍不小心,可能就丢了性命了。其次,即使你自我阉割,经过皇宫严格地筛选,最终成为了这里的一员,可一旦你工作失职,还是有被丢出去的危险。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有个老太监当差久了,皇家秘事和政治大事也听了一耳朵,有一次和人闲谈,不小心扯到了政治相关的内容,虽然涉及极少,但朱元璋得知后,当天就把他遣送回了老家。
尽管朱元璋如此三令五申地要禁止宦官干政,可明成祖朱棣篡位后,立马一改规矩,一会儿派太监去慰劳外国国王,一会儿派郑和下西洋,一会儿效仿唐朝让太监去当监军,一会儿还派他们去镇压一方。这还不够,明成祖十八年,朱棣干脆设立了鼎鼎大名的东厂这个皇家侦探机构,专门刺探各种情况。出使、征伐、监军、坐镇、刺探大家的隐私,该有宦官的地方,都有了。当明宣宗的时候,又一次违背祖训,朱元璋不让太子识文断字,明宣宗朱瞻基直接设了个内书堂,搞小太监办了个培训班,还请了大学士当老师。一次次打祖爷爷的脸。以至于后来,明朝太监帮忙处理个奏折,都成了家常便饭,更为后世贡献了“立皇帝”刘瑾,大太监魏忠贤等惊人的八卦故事。明朝太监的水涨船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隋唐时原本由宫女担任的“六局二十四司”等工作,都被太监包揽了。掌控整个皇宫的采买和日常用度,宦官能不“大”起来,变成“大监”吗?
因为太监有品阶,所以,他们也是有工资收入的,据《钦定宫中现行则例》记载,清朝太监的工资如下:
四品宫殿监督领侍,月薪银八两,米八斗,公费制钱一贯三百;五品宫殿监正侍,月薪银七两,米七斗,公费制钱一贯二百;六品宫殿监副侍,月薪银五两,米五斗,公费制钱一贯一百;七品执守侍,月薪银四两,米四斗,公费制钱一贯;八品侍监,月薪银三两,米三斗,公费制钱七百。
还有许多并没有官职的太监,也有工资可领,比如,一级太监月薪银三两,米三斗,公费制钱六百;二级太监月薪二两五钱,米二斗半,公费制钱六百;三级太监月薪银二两,米一斗半,公费制钱六百。
问题又来了,成为职业人给皇室打工的太监是个终身制吗?或者说,当他们有幸活到年老干不动了的时候,皇家给他们养老吗?
皇帝听说了,一定笑你长得不美想得美,一群奴仆,怎么可能还有养老制度?虽然太监最高也能做到四品官衔,但他们毕竟不属于外朝官,可以退休,却不享受退休金制度。
所以,不少太监在工作期间就开始为自己养老考虑,有收养子的,我照顾你长大,你奉养我终老;有捐赠寺庙、为寺庙添香油,为将来做打算的,比如北京西郊的恩济庄、八里庄,海淀蓝靛厂、金山宝藏寺、北京万寿山等等地方,都是太监的养老院;情况更好一点的,就是大太监们,因为工作时受到的恩赏不断,他们也不需要花费太多钱,因此积攒了不少积蓄,可以找个地方买间宅子自己住。还有一种结局,是皇家管——派到王府里去工作,干点轻松活,等死。
就没有回家乡的吗?“北漂”一辈子,难道不想念亲人吗?可以说,自从他们决定断了命根入宫,基本就和家里断了关系了。谁家出了个太监,即使他发达后还能帮衬家里,终究也不是太体面的事,所以,家族里绝不欢迎太监回乡,更不允许他们死后埋进祖坟。都这样了,谁还愿意回去呢?当然,大部分人其实都是没法回去的,太监断了命根,没办法为家族传宗接代了,因此,最终往往太监都是与和尚一起住在寺庙,直到老死。太监,也是残忍帝制下一个可怜的群体。
所以说,做啥都别做“太监”
睡前再来学习🙏🙏🙏
声音有磁性 娓娓道来
太监也是一群可怜人
百听不厌的专辑吖~
听完了,很有收获
入住喜马拉雅啦
这个BGM是《舌尖上的中国》里的么?说着太监,听着美食节目的BGM 哈哈哈 怪怪的
内容简介:《真正的铁饭碗——打造个人品牌》,以当今时代事业发展、职场竞争已进入成熟期,铁饭碗被打破,自由职业、副业兴起这样的时代为背景,讲述个人如何在职场中、业...
穿越!穿越!又见穿越!现在穿越这条阳关大道始终闪烁着前途大好的璀璨金光!此番!女主人公郑椿萱因意外事故而猝死。奈何桥上的鬼差指给她这眼前唯一的生路。“总是穿越不...
【收听须知】1、邻国女帝让我当太监李泓2、由于音频节目更新的比较慢,如想快速阅读小说文字版的全部章节,请在微信中搜索公/众/号【黑葡萄文学】,关注后,并在公/众...
穿越回古代,发现皇上竟然是女儿身!!!皇上让我帮她完成蒙骗皇后的任务,当然还有那些美艳的嫔妃们,嘿嘿嘿。器大活好统统拿下,顺利完成任务!皇上是不是也该给点奖励呐...
作者:杨沐。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内容简介】重生成了一个发配到孝陵种菜的小太监,在这个武学昌盛的世界,大脑融合了原本世界的超级计算机,思维速度是常人数十倍,内力运转速度数十倍,修炼一天抵得上别...
意外重生,竟然重生到被发配到孝陵的小太监身上,身体残缺,身处险境。却发现带着前世超脑,在这个武学昌盛,教派林立的异世界里,提升武道,补全身体,执掌权柄。暗入...
【收听须知】1、闪婚,女方竟是金饭碗萧然2、由于音频节目更新的比较慢,如想快速阅读小说文字版的全部章节,请在微信中搜索公/众/号【黑葡萄文学】,关注后,并在公/...
内容怎么样先不说,这个声音听着太舒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