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思想之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思想之知行合一

00:00
12:34

汉代以后、北宋建立之前,儒学受到佛老二氏的冲击,儒学在社会基层至上层的影响力都比汉代减弱许多,因而在两宋时期,大儒们一方面反佛老而重振儒家的地位,一方面亦希望为帝国建立一套道德规范。而知行问题正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核心。


针对“假道学”、“伪君子”的社会现象,朱熹提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之说,即认为人在良知、圣人之言中的道德认识是容易的,不过之后的道德践履才是重点,人们应该努力去道德践履。于是朱熹这样的知性观给了人们这样的借口:我知的不够,所以还不能行,等我的知足够了再行。


这样的理论受到了陈献章的质疑,为什么他不认同朱熹的观点呢?原因就在于,陈献章曾经以才学“名震京师”才能为大家所公认,然而却受到伪君子的排挤,攻击,甚至参加科举考试的试卷也不知去向,这使他对知行分离的现象深有感触。陈献章指出:“圣贤垂世立教之所寓者,书也。用不用者,心也。”这就是说,人心是根本,知而不行,再多的圣贤书也是白读。于是陈献章便提出了“道通于物”的学说,既指无形的道需要通过有形的物表现出来,又指“知”——道德认识需要通过道德实践表现出来。


陈献章的知性观到是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谋而合,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又强调“圣学只是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知行就像是两道铁轨,不可分割,只有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且这样的效用需要实践才能得来,即知行需要事上磨砺,而后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也即陈献章所说的,道德认识需要通过道德实践表现出来。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是为了纠正朱学之偏,他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合一,表里一致。同时,王阳明也对知和行提出要求,人在知的过程中要抱有“真切笃实”的态度,在行的过程中要保持“明觉精察”的思维,知不离行,行不离知,且知且行,即知即行,这样的知才是真知,这样的行才是真行。


如果你对知行本体,知行如何实现事上磨还存在疑惑,那么下面的音频中,王阳明将以最通俗易懂的语言一一为你解惑。具体请听音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25457777

    感恩感谢分享

  • 13990276ig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