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内容:
洋务运动的时间是19世纪60-90年代,更准确一点说是从1861年总理衙门的建立到1895年甲午战败。
为什么要开展洋务运动呢?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1860年和1861年这两年,清政府面临的危机达到顶点。国内方面,太平天国把江南最富庶的几个省打了个一塌糊涂。对外方面,英法联军又打进北京,烧毁了圆明园,俄国抢占了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咸丰皇帝被活活愁死。
面对这种局面,怎么收拾。真是天不亡大清,这个时期,清朝涌现出了几个旷世奇才,首推曾国藩,其他还有李鸿章、左宗棠和奕䜣。
在国内方面,曾国藩领着李鸿章、左宗棠死死地把太平天国给摁住,逐渐把战局向着有利于清朝的方向扭转。
对外方面,皇帝跑到承德避暑山庄之后,奕䜣留在北京和洋人谈,受尽屈辱,最终达成一个和平条约。
清朝和列强和解以后,列强就开始帮助清朝打太平天国,到1861年的时候太平天国已经是败局已定。
看起来清朝这次是躲过一劫,局势暂时稳住了,但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奕䜣都仍然有着深刻的危机感,这次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下次要是再打来,说不定就要烧咱的皇宫。
如果不变革,下次洋人再打来,我们还是挡不住,因为洋人的洋枪洋炮太厉害。在通州八里桥之战,那么精锐的蒙古骑兵,都被打了个稀里哗啦。我们要想不被洋人欺负,就也得有洋枪洋炮,那就必须开展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口号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就是学习西方的长处让自己变得强大。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就是中学为题,西学为用。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主要指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 , 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 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说要“中学为主、西学为辅”。
当时为什么会提出这么一个口号,主要是为了减少阻力。儒家思想从汉武帝的时候确立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到洋务运动,已经快两千年了,儒家思想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清政府里面绝大多数的官员都是读着儒家经典,通过科举考试上来的。现在如果你直接对他们说,你们学的那一套没用,要想保家卫国还得学习洋人的东西,那他们肯定会坚决反对。中体西用,就是委婉一点对他们说,儒家经典还是很管用的,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很管用,比西方的制度好多了。但是我们现在有个缺陷那就是科学技术没有西方的好,我们把西方的科学技术学过来不就完美了吗?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谁都是顺着好吃,横着难咽,你这样一和大家说,很多人就不反对你了,那你推行洋务运动的阻力就小一些。即便这样,当时反对洋务运动的顽固派的力量依然很强,可想而知,洋务派如果当时提出“西体西用”,那会是什么结果。
慈禧太后当时是支持洋务派的,因为她明白当时中国是需要改革,需要学习西方,但她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需要在各个派别之间搞平衡,如果顽固派太强大,洋务派太虚弱,她也不见得会支持洋务派。
搞改革,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反对者,增加支持者。把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一对比大家就明白了。戊戌变法的时候中国面临的危机比洋务运动开始的时候要更严重,当时中国甲午战败,面临瓜分危机。按理说清朝的官员更应该支持变法呀,为什么洋务运动搞了30多年,戊戌变法搞了3个多月就被镇压了呢?
那就是主持这两个运动的领导人的水平不一样。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帮人都是官场老油条,他们的政治水平可比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他们高多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帮人都是总督一级的封疆大吏,并且手中都还有军队,曾国藩有湘军,李鸿章有淮军。在中央,奕䜣是议政王,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也是大权在握,即便如此,他们还要小心翼翼,搞中体西用,哄着那帮顽固派,“放心,儒家经典是主要的,我们搞的西方科技那一套是辅助的,不会砸你们的饭碗”。这样洋务运动才搞了30多年,虽然最后失败了,也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再看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手中既没有军队,也没有实权,就敢拉着光绪帝搞那么大动作的改革。今天撤销这个衙门,明天开除谁谁谁,你动人家的饭碗,人家不和你拼命才怪。最后反对戊戌变法的人太多,慈禧太后只能出来收场,把维新派打掉。结果戊戌变法的措施除了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其他基本没留下什么。
这么一对比,我们就该知道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这个指导思想的良苦用心,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推行改革,难呀!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在地方上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中央方面是奕䜣。
洋务运动的第一项内容就是兴办军事工业。
一开始是以兴办军事工业为主,因为当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挡住外国的侵略,那就需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需要先进的武器装备,所以首先想到的就是发展军工产业。这就是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代表的企业有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的福州船政局,1867年崇厚在天津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这些企业主要生产武器弹药。
这些近代军事工业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使用新式机器生产,不是手工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第二,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有些达到了世界水平。如江南制造总局仿制的毛瑟枪赶上了德国,制造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水平。第三,这些近代军事工业都属于官办,都不是私营的,不像现在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那样的军火公司,后者是私营的。国家出经费由政府官员进行管理。产品由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国家出钱生产,国家消费,账不会算的那么清楚,更不会根据经营业绩给员工发奖金,员工缺乏积极性。
洋务运动的第二项内容就是兴办民用工业。在办厂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就是没钱。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问题。
第一,这些民用工业可以做生意挣点钱,给这些军事工业充当经费。比如李鸿章在上海成立的轮船招商局,通过跑运输来挣钱。
第二,这些民用工业可以解决一部分燃料和原料问题,兵工厂里面生产武器需要用煤和铁,咱们自己办厂能生产煤和铁,就不用向外国买了,就能节省经费。比如李鸿章创办的 “开平煤矿”和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第三,民用工业可以解决运输的问题,煤和铁开采出来以后还得运到厂里,咱用自己的轮船运,就不用租外国的船,也可以节省经费。
总之,办这些民用企业,要么是为了挣钱,要么是为了省钱,都是为了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问题。
这些民用工业的主要特点是:第一,都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的近代化企业。例如,张之洞从英国引进的全套纺织设备。第二,这些民用工业创办的形式大多是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属于官僚资本,但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这些民用工业的创建,在客观上对外国经济侵略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为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放市场。比如开平煤矿生产的煤逐渐取代了洋矿开采的煤在天津市场的地位。张之洞的湖北织布局创办后,洋布每年进口减少约10万匹。修卢汉铁路所用的铁轨也是由汉阳铁厂生产的。
洋务运动的第三项内容就是筹划海防。1874年日本派兵3000人登陆台湾,企图占据台湾,当时清军开着仅有的几条军舰到台湾,把日军给赶走了。这件事儿就引起了清政府的警惕,就开始加紧建设海军。中国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如果只靠陆军根本守不住,这么长的海岸线侵略者可以随意选择一点登陆,你顾头顾不了尾,你总不能把你的几十万陆军沿着1.8万公里的海岸线摊开吧,那你哪儿都守不住。况且,只靠陆军,你守不住台湾这些岛屿呀。
从1875年开始,清政府下令尽快建成南北洋水师,因为当时中国的主要假想敌是日本,北洋水师又负责守卫北京,所以清政府优先建设北洋水师,同时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也在同步建设,当时想的是,等北洋水师发展成熟了,再先富带后富,帮着其他几个水师发展。
1885年,海军衙门成立。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北洋水师是洋务运动的最高成就。
洋务运动的第四项内容就是开创近代教育。为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还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到1896年时,这样的新式学堂达到20多所。
京师同文馆创办的比较早,1861年就创办了,是恭亲王奕䜣主张创办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翻译人才,这样在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时候就不容易被洋人骗。当时中外签订的条约都用英文书写,你如果不懂英文,人家说什么是什么,很容易被骗。所以办这个京师同文馆就是要培养一些急需的翻译人才。
此外还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从而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他们中,涌现出了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这样的优秀人才。
洋务运动最后没有达到目的,以破产告终。洋务运动的目的是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保卫清朝统治,但是甲午战争中,经过洋务运动建立的北洋水师一败涂地全军覆没,北洋水师是洋务派取得的最骄傲的成果,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就说明洋务运动没达到预期效果。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只学习西方的科技,不学习制度和文化是注定没有成效的。你可以花钱买先进的武器装备,但战争由武器装备和人两种因素决定,人的素质高低就是由各项制度来决定的,甚至是由思想文化来决定的。
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不断深入的,洋务运动学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制度,新文化运动学思想文化,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能从西方引进这么多技术已经是勉为其难了,曾国藩、李鸿章是我们国家的顶尖人才,李鸿章还被称为19世纪世界三大政治家之一,其他两个是德意志铁血宰相俾斯麦和美国总统格兰特。批评他们做的不够多的人如果处在他们的位置上未必能做的更好。
洋务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①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④对中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主要有下面几条:①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提供了客观条件。 封建自然经济如果不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就很难发展起来,连工人都找不到,当然很难发展。②外商企业的丰厚利润,起了刺激作用。 鸦片战争以后,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注意,现在设厂是私自的,按理说是不合法的,清政府允许外商在通商口岸设厂是在《马关条约》里面规定的。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起了诱导作用。
代表企业主要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中国的影响是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增加了民族资本主义这样一个经济成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新的阶级力量产生。新的阶级指的就是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就是资本家,无产阶级就是工人阶级。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要推翻的三座大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民族资产阶级属于革命团结的对象,无产阶级属于革命的领导阶级。
【更新时间】每周一周五周六
【更多节目】打开高考必备app—贴心电台—学习—历史音频
涨知识了!good加油(ง •̀_•́)ง
讲的特别好,多推荐
太好了,还有文字的。好棒!
如果有配文字就好了
INS悦 回复 @玛格丽特小饼干_: 有的
这个为啥也没5啊?
不能批评李鸿章的理由,听起来像“你行你上”
讲得真好,简明易懂,还有同类事件的比较分析
没人?
啦啦啦啦
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
本书叙述了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的历史。作者认为,晚清呈现出倔强的气质。整个社会在西方文明袭来的时候,表现出保守、顽固的态度,这是晚清“倔强”的主要表现形式。咸丰...
张之洞(1837—1909),1837年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祖籍直隶南皮(今河北沧州南皮)。1852年(咸丰二年)16岁中顺天府解元,1863年(同治...
周一至周五每天更新2集,欢迎订阅关注!本书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叙述了大清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历程,书写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官员克服重重困难,创办...
《大清王朝1860》是著名历史小说家张鸿福先生的又一力作,讲述了晚清三十多年洋务运动波澜壮阔的历程,书写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克服重重困难,创办洋...
内容简介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李鸿章为“大清帝国中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
日更两集,不定期爆更的清晚期皇帝列传,为您介绍清末试图力挽狂澜的皇帝们,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无法改变清朝衰亡的命运
内容简介始于汉唐甚至更早的幕府和幕僚制度,到了曾国藩的时代仍在运行。这些门人或精通政务,下笔有神;或善理钱财,能包揽钱粮;或熟悉律令,能代办词讼。每有投效者上...
【小编推荐】全职业挑战,满级强势登顶!
讲得好!真实,简明,一听就懂。很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