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武黎嵩 |“新郎”的来历和汉代官员选拔
 2.06万

试听1803.9 武黎嵩 |“新郎”的来历和汉代官员选拔

00:00
20:02

大变局粉丝群 

凡是已购本节目的朋友,添加小助手微信(jpgxsfxzs),发送购买截图即可加入历史大变局微信群,有机会获得一系列福利。同时,欢迎大家关注“姜鹏历史沙龙”微信公众号,让我们一起谈古论今,遨游上下五千年。


你好,我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武黎嵩,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和喜马拉雅联合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


今天我们讲一个新的专题,“新郎”的由来。我们今天,大家把这个男女结合当中,丈夫称为“新郎”,这个“新郎”已经好像成为将要结婚的男性的一个标识。然而“新郎”到底指的是什么?“郎”又是如何来的?我想很多人可能是不知道这样一个渊源。“郎”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官的名称,可是它又不是真正的官。“新郎”这个郎官,它是中国古代宦官的一种名称。可是同学们又要说了,唉呀,老师您说的宦官不就是太监嘛?这个“新郎”,这么吉利的名字,怎么能和太监联系在一起?这是我们一个错误的认知。


早期的宦官,并不是指的我们后来讲的太监、阉人,宦官是一种特别的学习为官的方式。所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郎官”,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秦汉时代,为了配合官僚制度,统一的大帝国发明了全新的官僚选拔机制,架设了由地方到中央、流通的官员选拔的渠道。可是这样一个渠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长期的铺垫,这种铺垫就是源自于战国时期的所谓的宦官,就是“宦”这样一种特别的官吏的学习和选拔机制。秦朝曾经在焚书坑儒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果想学习法令的,可以以吏为师,就是以官吏作为老师,这不是一句随便说的话。


《礼记》上就曾有说叫“宦学事师”,所谓“宦学事师”就是学习做官、学习成为官僚的这样一个过程。而学习的这个过程当中,这些学徒是没有工资的;他不但没有工资,还要向官吏缴纳学费。而学习成为官吏,一旦将来成为官吏之后,这种学习到的本领,就成了一种谋生手段。所以秦汉时代专门有一种职业,就是通过学习为官,将来为做官,以及官的低级官员、公务员——吏作为准备。那么这是跟着低级官员学习,叫做以吏为师。


那么跟着君主和皇帝学习,叫做什么呢?这就叫做宦。而跟着皇帝和君主学习的人就被称为宦官。这些学习的人,他们很多时候,君主会对他们有赏赐,有任免,他们就被参照公务员管理,所以他们身上就会有了公务员的行政级别,叫做“秩级”。我们看到一些早期的官员往往是“比多少石”,这个“比”就是参照公务员管理的意思。那么这些宦官在学习和见习期间,他们有一个特殊的身份,这个身份就叫做郎。


郎是什么意思呢?郎最早的意思就是在皇宫,皇帝居住的宫殿周围,有所谓的廊,在廊下,执着一个戟——就是执着一个兵器值班的这些侍卫。我们知道韩信在项羽的帐下就曾做过执戟郎中。这些郎官就是皇帝的私人卫队,他们一方面承担着保卫的工作,一方面也向皇帝学习如何成为公务员,他们同时也被皇帝派出去参与一些使节、传达命令的工作。在这样的工作当中,就形成了对官僚、对事物的一些认识。


这些郎官,在皇帝看来是属于自己的私人卫队,是自己的私属,所以郎官和官吏不同。郎官他是皇帝的私人卫队,私人私属的这一批公务员,他和真正为国家服务的官还有区别。


我举一个例子,东汉的光武皇帝刘秀,这个人其他时候对大臣都非常好,他是一个性格比较温和的人,可是呢,刘秀有一个毛病,他身边的这些郎官,稍微做事情让他不满意,他手里就拿着这个手杖,就喜欢顺手就打一把这个身边的公务员,这些郎官呢,有的就默默地忍受。有一天,刘秀又对一个郎官不满意,就拿起自己的这个手杖就捣了这个郎官一下,这个郎官站起来就跑,刘秀就在后面追。这个郎官就一边跑一边喊,说“天子穆穆,诸侯皇皇”[①],天子有天子的威仪,诸侯有诸侯的威仪,“未见人君,自起撞郎”,从来没看到哪一个国君站起来自己要打这个郎官。然后刘秀听了之后哈哈一笑,这个事情就算过去了。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郎官不同于国家真正序列的公务员,他实际上是皇帝身边选拔来跟着皇帝承担侍卫工作,同时学习、见习,将来成为公务员的这样的一批人。


那么这些郎官是哪里来的?秦汉时代关于郎官的选拔有这些规定。首先,贵族的子弟可以优先获得成为郎官的权利。比如说我们知道,汉代初年,功臣张良的儿子就在宫中服务,作为一个见习公务员在服务。


第二种就是所谓的“赀[zī]选”,“赀”是上面一个此处的此,下面一个贝。所谓的赀选,就是你家里要有钱,你才能够参与郎官的选拔。这个钱要多有钱呢?有一种郎官叫常侍郎,就是经常在皇帝身边工作的这种常侍郎。这种常侍郎要有500万的家产,你才能够获得入选为常侍郎的资格。为什么呢?在担任郎官期间,他的生活费用要自理,他的衣服要自己买,他参加国家仪仗队,要骑的马要自己买,他身上别的那只带有仪仗性质、礼仪性质的剑要自己买。


汉代有一个担任廷尉(就是大法官)的人叫张释之,他早年跟他哥哥是同居。所谓同居,就跟他哥哥没有分家,两个人财产在一起。他因为哥哥特别有钱,他就因此被选为骑郎。所谓的骑郎,就是皇帝出行的时候承担保卫和侍奉工作的郎官,他在汉文帝面前服务了10年,没有被升迁,没有被派出去做官,张释之就很不高兴。他说,“久宦减仲之产,不遂”[②],说我再这样担任郎官,“宦”就是担任郎官,再这样担任郎官下去,我二哥家里的产业,我二哥的钱就会被我花光了。算了,我还是回家吧。正因为张释之主动要求辞职,那么他的上一级的管理人员,中郎将袁盎,就知道张释之很好,就特别向汉文帝推荐了张释之。张释之因此就由骑郎改升为谒者,就成为国家的更高一级的公务员。所以郎官的一个很重要的选拔叫赀选。


第三个呢,就是通过门荫,就是自己的父亲和哥哥做到了2000石以上郡守、部长这样高级官吏,自己得到这种任命为郎官的这样的一个资格。


那么汉武帝时代,还有一种创新,这就是所谓的“孝廉郎”。什么叫孝廉郎“”呢?就是在地方的老百姓当中选拔,比如说,每到逢年过节组织大家做事情比较廉洁、侍奉父母比较仁孝的这种人,分别以“孝”和“廉”作为考核标准。这种人被考核出来之后,推荐到中央充当宿卫官,这就是所谓的“孝廉郎”。


汉武帝的这种创新,实际上是给地方上的文教精英出路,这是董仲舒提出来的建议。董仲舒提出来,这些读了书的人,自己德行很好,你要给他们出路,那么汉武帝就说那这样,每个郡,根据你郡的大小分配名额。汉代规定,大郡每年可以推荐两个人到中央来担任郎官,小的郡可以推荐一个人,再小的一些边郡,每两年推荐一个人来担任郎官。


孝廉的分配是完全按照地域化来分配的,它保证每一个郡都有人能够每年被推举出来。所以同学们,这就像我们今天的高考一样,高考是按照省来分配名额,而当年的孝廉选拔是按照郡来分配名额。通过这种分配,从而建立起每个郡的人才有一个顺畅的通道,从地方到中央,它可以实现个人,由一个地方的精英,成长成为中央国家的官员。


那么这些被选过来的郎官,他的出路怎么样呢?这些郎官应当说都有一个美好的前途。他们每3年在中央升迁一次,刚开始叫郎中,后来叫侍郎。郎中是比300石,就是参照300石公务员来管理;侍郎是比400石,参照400石的公务员来管理,最高级别的郎官叫中郎,是比600石,参照600石的中央中高级官吏来管理,这些郎官的出路,被称为叫“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所谓“上应列宿”,就是这些郎官的前途,将来可以担任部长,像天上的星宿一样;或者放出去做县令、县长,管理100里的土地,这叫“出宰百里”。可以说一个郎官是有美好的前途的。


东汉的时候有一个公主,她向皇帝请求,我的儿子可不可以推荐到中央来当郎官?皇帝可能是出于一种故作姿态,就说了刚才这句话,说,郎“上应列宿,出宰百里”[③],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做的,我可以赐给你家很多钱,但是这个郎官不能夺了其他贫寒子弟的这个路径。那么好,这就是郎官。


郎官既然是由孝廉选拔出来的,那么地方的孝廉又是如何来的呢?地方的孝廉是由地方的2000石的官吏负责选拔。由于地方的2000石负责选拔孝廉,所以这种权力往往被看成是一种极为厚重的选举权力。崔寔在他的《政论》里面就曾经这样说,说“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说州刺史他有权力推荐茂才,郡太守他有权力推荐孝廉。所以州郡的这个公文来了,就像一声霹雳一样打到地方,地方的官吏都认认真真执行。得了皇帝的诏书往墙上一挂,大家知道就好了。这就是崔寔所说的“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州刺史和郡太守,之所以他的权力这么被看重,就是因为他们有权向中央推荐地方上的人才。


那么这种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正好又符合了儒学所谓的“智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理想,就是说,你的能力和才华能够为一个官服务,你的行为能够在一个乡里得到老百姓和官员的认可,你的道德符合君主的要求,你的行为能够推荐到中央去工作。这种要求下,两汉时代,地方上的人为了让自己能够被推荐,往往要特别强调克己修身,就是克服自己身上的各种毛病,让自己成为道德的楷模,成为别人公共话语中的,这样的核心和灵魂人物,然后被推荐到中央。


为了获得乡里的赞誉,我们知道很多人就开始玩起了“行为艺术”,故意做出一些大家觉着非常奇怪,但是很有道德操守的行为。比如说我们会发现,二十四孝作为中国古代24个孝子的经典案例,二十四孝很多都发生在东汉时代,比如说所谓的郭巨埋儿,为了孝敬老母亲,把自己的孩子挖个坑,准备埋掉;王祥卧鱼,自己家的父母想吃鱼了,大冬天打不到鱼,自己趴在这个冰窟窿上要把冰融化,然后从里面捞到鱼,结果一个鲤鱼被感化了,然后跳上来,让他拿回去侍奉双亲。  


所以啊,这种“行为艺术”就成为当时人为了获得乡区的赞誉的这样的一个路径,也正是为了获得乡区的赞誉,一个人往往要经历漫长的这种人生轨迹。所谓“漫长的人生轨迹”,同学们以前在中学课本上都学过一首长诗,叫《陌上桑》,《陌上桑》里罗敷女这样形容自己的丈夫,他的人生经历。她说自己的丈夫是“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就说自己的丈夫啊,15岁就在府里做一个小吏,20岁在府里就成为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官吏,这个“朝”指的是县官的叫做“朝”,或者是府尹的叫做廷,“二十朝大夫”指的是20多岁就成为郡县的一个主要的属吏。“三十侍中郎”,30岁被推荐到中央做了郎官,做了10年郎官,“四十专城居”,40岁就从中央放出来做了县令,或者做了太守。说“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他的容貌非常美,皮肤比较白,长着雅致的胡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经过了20余年在官府和中央的训练,他连走路都是公府里面那种慢吞吞的,一板一眼的走路形式。


同学们,《陌上桑》的描绘并不是个案,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东汉、乃至整个汉朝,地方这些精英,从一个小吏成为中央国家的管理人员的这样一条必由之路。所以说,人才经过地方的举荐,通过入仕、选举,进入中央。选举的中心在地方,人才的荟萃也在地方,而地方的人才经过察举进入中央高层权力核心,又保证地方对中央这种向心力和这种流通管道的畅通。所以在郡县制之后,通过人才的选拔,建立地方到中央的这样一个顺畅的通道,保证了国家对于人才的这种任用,同时也保证了地方对于中央的这种信任和依赖。


讲了这些,同学们就知道,古代所谓的“郎”是一个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所谓的“新郎”是刚刚担任郎官的这样一个年轻人,把丈夫比喻成新郎,是一种赞美,更是一种吉祥的说法。所谓的“新郎”就意味着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所以今天我们把丈夫叫做新郎,它的历史渊源正是汉代官吏选拔的这样一个历史背景。而这样一个历史背景,正是我们的先民探索国家治理和人才选拔一种合理的尝试。


好,感谢你收听今天的《中国历史大变局》,我们下次再见。


今天的问题是:你的家乡或你生活的地方有什么特别的婚俗?


欢迎大家积极回答问题,或者分享自己的故事。如果你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助手们会挑选问题,在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中统一作答。被选中问题的朋友,还有机会获得精美小礼品哦~


[①]出自刘向《后汉书·钟离意传》。

[②]出自司马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③]出自刘向《后汉书·明帝纪》。

用户评论
  • 武黎嵩

    石,作为容量单位,读shi。明清时代,与作为重量单位的担混淆,才读dan。汉代读石。

    aaron_ym 回复 @武黎嵩: 想听下新娘是怎么来的老师

  • 无住生香

    好喜欢,涨知识,感谢老师分享!

  • 日耀江河

    不得不说,武老师这节课的切入角度真的是有趣

  • 说一不二_ya

    老师有无考证,石(读dan)

  • 小可牛牛

    深入浅出讲历史,赞👍

  • 和_vvv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 小宇宙_5G

    好好学习,做新郎

  • 爱看书的球儿

    涨知识了,不懂史,则不知己

  • 玄外

    历史副教授:石音担

    Cindy_libra_1016 回复 @玄外: 别抖机灵了,看看前面的评论解释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