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北山文化”和“东山文化”,恐怕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但若是去过京都的人,你对他说金阁寺和银阁寺,那一定就很熟悉了。其实,就建筑而言,或者就有形文化遗产来说,金阁寺和银阁寺就分别是北山文化和东山文化的代表了。今天,到日本去观光的中国人,若有一天,必定会去看金阁寺,若有一天半或两天,也必定会去看银阁寺。这两者在1994年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纵然不大懂北山文化和东山文化内涵的人,从金光灿灿的金阁寺和状若茅屋的银阁寺的外观,大概多少也能感受到这两者的些许差异了吧。
简单地来说,由室町幕府早期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和中期的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所奠定的北山文化和东山文化,真正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日本文化的几乎所有的内涵,它是在长期积淀下来的包含了自中国传来的大陆文化和列岛本土文化的基础上结出的丰硕果实,而在两百年以后的江户时代,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潮,呈现了绚烂多姿的日本文化的全景图。
我在前面曾经说到,在差不多10-12世纪的平安时代,日本文化经历了一个从唐风到国风的演变时期,然而我所说的内容,几乎都局限在文学这一范畴,即从中国传来的汉诗汉文,慢慢演进到了用假名和汉字共同书写的和歌、随笔和物语,日本人在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时候,已经不必再受汉字汉文的桎梏了,已经可以用假名来自由地书写用日语发音的词语,或重新组合创造出各种新的语汇,创制各种新的文学样式。但是,文化并不仅仅是文学,人类用各种形式创造的精神活动,诸如戏剧、建筑、庭园、绘画、雕塑、音乐等等,都可以包含在里面。无论是北山文化还是东山文化,都不仅仅只是文学,而是我上面提到的这些精神活动的综合体,这些综合体后来又经过一段岁月的沉淀和发酵,在江户时代达到了一个绚烂的样态,一直深深影响或规定着今天日本文化的基本内容。
在切入北山文化和东山文化的主题之前,我想稍微说一下自己对日本文化基本内涵的认识。我认为,后人理解的日本文化,大致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是公家文化,这里的公家,主要指的是平安时代的王公贵族,他们大抵都具有遣唐使们带来的大陆文化的素养,精通汉诗汉文。他们优游岁月,沉醉在吟诗作歌、笙歌宴饮的岁月中,或是礼仪作法的讲究中,对于四季的景物变化,具有纤细的感受力和敏感的体悟力,这就逐渐养成了他们很高的对于美好事物的品鉴能力和审美能力,或许可以用优雅一词来加以概括。但同时,他们对于外界的世事纷扰民间疾苦知之甚少,他们也很少做健全的运动,因而造成了他们羸弱的身体甚至有些病态的心理,他们一般都不具有阔大的心胸和豪迈的气概,在优雅的同时,柔弱也是它重要的一面。结果朝廷在最后丧失了实权,成了被搁置在一旁的傀儡。这一种文化被称为公家文化。第二是武家文化。11世纪左右逐渐在庄园制基础上形成了武士阶级,又以若干个豪族为核心形成了若干个武士集团,他们依靠自己的武力左后掌握了实权,建立了以幕府为形式的政权。武家文化的特点,就是勇猛、果敢、忠诚、朴素,具有责任心,重视名誉,因此也一定会有凶狠、顽强、粗犷、讲究实际利益的一面。后来的武士道,以及在对外侵略战争中日本军人表现出来的凶猛坚韧的行为,都可以追溯到武家文化。镰仓时代是日本武家文化发达的时代。第三是禅宗文化。禅宗是在镰仓时代、即中国的南宋时期由僧人荣西和道元带过去的,在镰仓时代中后期开始在地方和中层社会广泛传播,后来又在京都等文化中心站住了脚,因而它的影响力遍及社会各阶层、中央和地方,以后融入到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日本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意识,以至于在后来成了日本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超过了中国本土。
而这三者,在室町幕府时代达到了一个高度的融合,因为执政者本身是武士阶级,武家文化是它的基本属性,而室町幕府又地处京都,而京都是朝廷和王公贵族的地盘,是公家文化最繁盛的现场,恰好在此时,禅宗的临济宗和曹洞宗的影响力达到了一个高潮,在这三种元素的滋养下,诞生了北山文化和东山文化。简单来说,15世纪初成立的北山文化,在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公家文化和武家文化的完整融合,同时参入了诸多禅宗的元素;而15世纪中期完成的东山文化,武家文化的色彩已经比较弱,更多的是公家文化和禅宗文化,甚至禅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1392年南北朝时代结束以后,足利义满彻底坐稳了江山,室町幕府的政权已完全巩固,于是他就将位于北山的原来一处贵族的别庄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改建,于1397年完成了北山殿,将自己的住所和政权中心从原来位于京都中心的花之御所迁移到了北山殿,这是一个占地宏大、拥有舍利殿、天镜阁、护摩堂多处建筑和广大庭园的所在,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金阁寺,就是当年舍利殿的遗风。在建筑和造园上,受到了14世纪中期的禅僧梦窗疏石的绝大影响。但是从现存的金阁寺那金光灿灿的外观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武家文化在审美上喜好靓丽耀眼的一面。在北山时代形成或成熟起来的其他艺术样式,还有能乐、日本风格的水墨画、五山文学等。能乐又可分为能和狂言两大类,是一种戏剧表演形式,由足利义满所宠幸的世阿弥和观阿弥父子两代人将民间有些低俗的猿乐改造而成,既保留了民间谐谑、幽默的成分,又加入了宫廷的舞蹈和民间的歌谣吟唱的元素,从而形成了可在舞台上表演的戏剧形式能,和幕间插入表演的狂言。这两种表演形式在江户时代走向了进一步的成熟。至于水墨画,故乡自然是在中国,宋代开始传入日本,元四家的影响更为广泛,一开始日本人只是欣赏和模仿,后来慢慢形成了日本特色的水墨画,其画作不仅仅是画在纸上,更多的是画在具有装饰意义的屏风上,15世纪初期的名叫如拙的画家,就可谓是日本水墨画的开拓者,他画在座头屏风上的《瓢鲇图》,现在是日本的国宝。关于建筑、造园和五山文学部分,我在今后将专门讲述。
足利义满死后,继任者对北山文化依然有所继承和发扬,但也发生了一定的演变和衰败。到了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即位以后,又滋生出了另一种文化,即东山文化。在京都的东面,是一长溜逶迤绵延的山峦,称之为东山,1483年,喜好艺术又痴迷于禅宗的足利义政在东山山麓建造了自己的别庄东山殿,他死后按照他的遗嘱改建为一个寺院,称为慈照寺,如今留下的建筑只剩下银阁和东求堂,一般俗称为银阁寺。相比较北山文化,东山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弱化了武家的色彩,而更多地融入了禅宗文化,因而无论是建筑还是庭园以及艺术品,都一扫北山的华丽和灿烂,而呈现出简素、枯淡、寂远的面目。简单地来说,它在建筑上诞生了以后日本民居最主要的样式“书院造”,银阁旁边的东求堂是它最早的体现;在造园上,出现了最具日本特色的枯山水,这些我在以后的日本文化部分还将详细展开;在绘画上,形成了大和绘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两个流派:土佐派和狩野派,前者沿承了平安时代以来的宫廷风格,优美典雅,后者则较多地显示了武家的文化,色彩较为浓艳而富有装饰效果。作为大和绘,这些画作主要以日本的风景、四季的变化甚至每个月的景色变异为题材,其形式更多地体现为屏风画,一年十二个月的风景变化就用十二面屏风来一一展现,已经显出了与中国画的较大的不同。在茶道领域,倡导茶禅一昧的村田珠光已初步开创了佗茶,为以后茶道的完成奠定了基础。在花道领域,池坊专庆创建了富有禅意的池坊流花道,直至今天,仍然是全日本影响力最大的花道流派。可以说,绝大部分体现了日本传统的文化样式,在北山文化和东山文化中已经酿成了成熟的形态。更重要的是,由于15世纪后期日本又出现了政治动荡甚至是战乱,很多上层人士和大批受他们庇护的艺术家,纷纷离开动乱中心的京都而流向地方,带动了这些文化向地方的传播,并渗透到了民众层面,上下互动,进一步塑造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因此可以说,北山文化和东山文化中,我们所知晓的日本传统文化才真正定了型。
讲得好好!
謝謝。
徐教授 我想问一下当年明成祖时期给日本足利义满下过一道敕书和一个“日本国王”金印 现在敕书是在博物馆还是在相国寺?金印据说在战国时期就找不到了.
一部了解日本文化的理想入门书--《日本文化》--模仿与创新的轨迹本录音仅供学习与交流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超越一切二元对立之法
如果有断章或者下架,请添加WX“jixihuangli”本书由铃木大拙在美、英各大学讲授“禅与日本文化”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旨在向西方人士阐释禅宗如何深刻影响了...
对日本的历史与文化做一个相对粗线条的勾画,是大学文化选修课程的部分内容。
这个专辑将从多方面介绍日本社会、文化、历史、习俗的点点滴滴,其中既有和服、盆景等日本的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又有寿司及寿喜烧等日本特色的美食信息,还有女仆咖啡厅等...
禅,在日本人的性格塑造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整个民族的文化都与禅息息相关。禅之悟的哲学渗入日本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儒教、武士道、剑道、俳句、茶道等点滴日常都...
公家文化 武家文化 禅宗文化 北山文化 东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