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20.2|王晴佳:筷子的发明
 1.11万

试听180【第三季】20.2|王晴佳:筷子的发明

00:00
11:28

那么,你说勺子这么重要,为什么筷子也被发明了?那我现在讲讲学界关于筷子起源的一个基本认识。


龙虬庄的骨头 


就一般人来说的话,大概都认为筷子的发明应该是比勺子晚。但是,1993年在江苏高邮旁边的龙虬庄发掘了一个新石器文化遗址,领队的是南京博物院的张敏研究员。他们找到了42根用骨头制作的棍子,这些棍子其实蛮粗的,以前的很多新石器文化遗址当中也发现了这样的棍子。张敏先生跟其他的几个队员最后写考古报告的时候,他们就提出,这些棍子应该是中国筷子的原型,他们说是“著”,不是“箸”。


原来看到的那种骨头制的短棍,很多考古队员认为是人用来整理头发的发笄,主要是这个作用。那些短棍确实可以用来整理头发,也能够用来吃饭。很多新石器文化把那些骨头制的短棍放在头部位置,但是龙虬庄新石器文化遗址里边的这些短棍是放在腰部、手的位置。那么他们认为这就是工具,是工具就有可能是筷子。是否一定是筷子,其实考古学界也有不同的意见。张敏先生一直到2005年,在一次演讲的时候他还坚持着这个观点。后来刘云先生写的一本书叫《中国箸文化史》,他也支持张敏先生龙虬庄考古队报告的意见,然后还把他们的意见延伸到其他新石器文化发现的相似的骨箸,认为这些都是筷子。



 龙虬庄遗址


我的看法是这样,如果把筷子完全定义成是一个取食工具、吃饭工具的话,那么龙虬庄的骨箸可能不能严格界定为今天用的筷子,因为它们可能是用来做其他的工具,这个工具看上去可以派上很多用场。这个其实从现代生活当中也能够证明,因为筷子跟其他的餐具不同,筷子确实有多种用途,有的人甚至用筷子来赌博。但最常见的,筷子是一个厨房用具,像打鸡蛋、搅拌肉酱等等之类,你要包饺子用筷子。当然也有的人用类似筷子的东西弄头发,对吧。商纣王最喜爱的妃子叫妲己,商纣王不愿吃饭,然后妲己就用她的发笄来喂他吃饭,这也是筷子起源的传说之一。


筷子有多种用途,我的基本定论是这样,在龙虬庄发现的这些骨箸,广义来说是一种筷子,但是作为严格的取食工具的话,应该要在几千年之后。龙虬庄的年代断限是公元前5000年上下,如果把龙虬庄的短棍视为筷子原型的话,那筷子的历史应该有7000年了。


我认为春秋战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阶段,特别是战国时代。因为根据考古资料跟文献史料,那个时代人们基本上开始把筷子作为餐具来使用。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孔子跟他的门徒用餐的时候基本上是不用餐具的,主要还是用手。到了战国时期,人们慢慢开始用筷子。到了秦汉时期,筷子变得非常重要。


我来讲两个故事。我们古人以前也是用手吃饭的,所以有“食指”的说法。还有一个典故叫“染指于鼎”:有一个人叫公子宋,他去别人家吃饭,然后看到别人煮了一个大龟,他感觉很馋,但是主人没有邀请他吃,所以他就把他的食指放在那个鼎里面蘸了一下然后就愤然而去,这说明当时确实是用手吃饭的。我还在《礼记》当中找到了一些史料来证明这一观点。


手食、刀叉与筷子:世界三大文化圈 


刚才说了,趁热吃的传统是非常重要的。以饮食习惯为标准,全世界可以划分为三大文化圈,我们是筷子文化圈,还有手食文化圈和刀叉文化圈。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是手食文化圈,这些地区的人,他们不喜欢趁热吃,而是喜欢食用室温的食物。有一次在台北举办一个中华饮食文化研讨会,一个日本学者提交了一篇论文,其中就提到,中国人喜欢趁热吃,但是在菲律宾,人们要等食品降到室温程度以后再吃。


还有一个例子,我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第一次做筷子的研究报告的时候,其中有一个美国人类学学者,他在泰国做了半年研究工作。他说我临走的时候想煮一顿菜,他是韩裔美国人,饮食习惯跟东亚比较接近。他煮了一顿菜,希望那些客人来了以后趁热吃,但那些泰国人等了很久才开始吃,因为他们的习惯是要等室温的时候再吃。他们是手食文化圈,用手来拿取食物,如果趁热吃的话就会烫到手。所以筷子的起源应该是跟我们趁热吃的传统是有关系的。


吃相好看:典雅的礼仪 


那么我刚才又谈到为什么筷子当时一直是作为一种辅助的餐具呢,就是因为勺子是用来吃饭的,当时的饭就是小米粥。但是小米也可以蒸成饭,蒸成饭的话一般要等很长时间才能吃。《礼记》里边有一个吃饭的要求,这是饮食文化的礼仪,说要“毋抟饭,毋放饭,……毋扬饭”,这是什么意思呢?“毋抟饭”就是说你用手取饭的时候不能把饭抟成一团,这样的话你就吃得比别人多了。“毋扬饭”的意思是说你吃得太快,饭还没有凉的时候,你不要把饭粒扬起散去热气,这也说明当时的中国人是用手来取食的,那时候还不是用筷子吃。因为在《礼记》同一章里边就提到了“饭黍毋以箸”,“黍”就是小米,就是你吃小米粥的时候不要用筷子。我刚才已经提到,你用筷子喝小米粥的话,要把碗端到嘴边,然后用筷子把小米粥拨进嘴巴里面,这个其实不那么好看,如果用勺子的话就更加典雅。

 

接下来我们讲礼仪,那最重要的就是要吃的典雅一点。吃饭跟餐具是有很大关系的,饭菜区别也体现在匕箸上,箸是用来吃菜的。日本人喜欢喝酱汤,酱汤是用来下饭的,饭没吃完酱汤也不喝完。另外,日本人喝酱汤不是用勺子,他们用的是筷子,是用筷子把里边的菜取出来先吃掉,然后再把碗端起来喝,是这么一种方法。


酱汤


这其实也是中国的古礼,中国古人基本上也是这样一种吃法。《礼记》里边提到,“羹”是从诸侯到平民都吃的一种食物。有的人会说,我们中国最流行的不是炒菜吗,但是炒菜有一个条件,你必须要有油,古代社会是没有石磨的,石磨的普及跟筷子的普及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筷子胜出史 


我刚才一直在强调勺比筷子更重要,古代的时候“匕箸”,“匕”在前面,“箸”在后面。现在来看的话,除了朝鲜半岛的居民之外,中国人、日本人、越南人吃饭,基本上一双筷子就能够对付。那就说明筷子有一个逐步上升,最终取代勺子的过程。为什么筷子会比勺子越来越重要?

 

第一就是小米慢慢被小麦的所取代。到了唐代,在整个华北地区,小麦基本上取代了小米,这跟石磨的普遍使用密切相关。文献史料跟考古史料都证明,在公元一世纪左右,石磨开始在整个东亚地区普遍使用。


小麦原产于中东地区,但是很早就传到了古代中国,甲骨文里面就有“麦”,这个“麦”字有点像“来”,“来”,就说明小麦是一种外来食物。我们以前怎么吃小麦呢?叫“粒食”,就是跟小米差不多,稍微煮一煮就吃。但是麦饭的味道不是很好,所以中国古人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一个人每天吃三顿麦饭的话,皇帝都会钦佩他,就是说你这个人对生活没什么要求,比较简朴。确实有很多古文献里边提到这样的人物,说他道德比较高尚,他愿意吃麦饭。


因为石磨的使用,从公元一世纪开始,小麦的吃法从粒食变成粉食,因为石磨可以把麦变成面粉。面粉的话,就有两种重要的主食。一个是饺子,另一个就是面条。在北方生活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两样东西。吃饺子一般都用筷子,小孩儿可能会用勺子,但是吃面条的话是绝对不能用勺子的,只能用筷子。由此我们可以想象为什么勺子的重要性受到了挑战。

用户评论
  • 15903800eho

    听不清,很费力

    新亚人文书院 回复 @15903800eho: 调大点声音试试?

  • 我是美女啊呀

    中国通史跟筷子有何关系,跑题了

    纱纱_an 回复 @我是美女啊呀: 它和中华文化有关系 而中华文化造就了中国文明 也就是中国历史

  • 逐浪天涯

    声音飘飘忽忽的,感觉时近时远,听起来太费力了,车里音量都比平时增加10了,到底是录音问题还是说话问题?麻烦解决下。

    新亚人文书院 回复 @逐浪天涯: 已经用小本记下来了,谢谢您的反馈。可以加我们的客服号:dzz_th 我们会定期汇总学员的问题统一向制作人反馈。

  • 栀子的风铃

    很有趣,谢谢王老师

  • 二妞当自强

    听不清,很费力

  • 维i琪

    确实听得费力,不得不看文字版本才能知道讲什么

  • 昨夜星辰z_

    来了

  • 行者无疆我最行

    考古实习时候,筷子一头儿削尖还可以用来剔曲特殊材质出土文物的泥土

  • 战魂4

    一双筷子都有这么多讲的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