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刘凤云:百年康乾,走到盛世
 3.28万

试听18018.1∣刘凤云:百年康乾,走到盛世

00:00
20:21


大家好,欢迎收听《中国通史大师课》的讲座课程。从这一讲开始,我们进入《康乾时期的清代中国》,这一讲,我们就说说什么是“康乾盛世”?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因政治、经济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时人将这一时期誉为“康乾盛世”。但对于“康乾盛世”的提法,学界是有争议的,或不认同“盛世”的存在,或将其称为“平庸的盛世”,甚至还有人指责说,称清朝为盛世是可耻的。主要原因是指这一时期的“闭关锁国”“文字狱”等政策的推行,延缓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导致中国在清朝远远落后于西方。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盛世”并不代表一个社会的尽善尽美,而清朝缔造的“盛世”在中国历史上也绝非“平庸”。


关于“康乾盛世”的起止时间,一种说法认为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另一种说法认为,“康乾盛世”起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统一台湾后开海禁,止于嘉庆四年(1799)乾隆皇帝逝世,嘉庆皇帝亲政。持续时间也是115年。其历时三朝持续一个多世纪之久的盛世,无论是西汉的“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还是盛唐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或是明朝的“洪武之治”“永乐盛世”,都是无法企及的。

(康熙、雍正、乾隆(从左到右))


“康乾盛世”的最大成就是以多民族国家统一、版图辽阔、国力强盛、经济发展、人口及耕地面积迅速增长以及国家治理能力高效、文化繁荣等为主要标志的。下面我们详谈这几点


一、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近代中国版图的奠定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大一统”是中国古代政治家追求的最高政治目标。而说起“大一统”,在人们头脑中的第一个反应便是广阔无垠的疆域和多民族一体的国家。

历史上,中国出现过几次大一统局面,包括西汉武帝时期无疑是个开疆拓土的大一统时期,北伐匈奴,北部疆界至河套、阴山以北,通西域后设河西五郡;南部到了海南岛;西南边界推移到云南高黎贡山。但其维持不过百余年,至西汉末期,疆域萎缩,王莽时回到了秦时的面积。唐朝是中国第二个疆域辽阔的时期。唐太宗和唐高宗执政期间不断对突厥、薛延陀、吐谷浑、西域诸国(高昌、龟兹等)用兵并消灭了这些政权,由此逐渐控制了大漠南北及西域等地。唐太宗有“天可汗”的称号。其持续时间更短,武周时期突厥复国后,漠北及贝加尔湖等地区复归突厥,西域也被吐蕃逐渐占领,唐末西部疆域仅保有河套地区。

(唐后期疆域)


宋朝有南北之分,北部的疆域又先后为辽、金建国。接下来就是元朝。蒙古汗国拓地最广,成吉思汗的兵锋直抵欧洲、中亚,但元朝只限于中原及北部,对几个汗国并不具有实际管理权力,元朝对疆域的贡献主要是将云南、青藏高原纳入中国版图并设置了宣政院等机构进行管理。明朝的疆土已大不如元朝。

(明前期疆域)


那么清朝的疆域呢?在清朝,康熙年间完成对西藏、青海以及漠北喀尔喀蒙古的统一,中国的疆域拓地四万余里。乾隆朝统一新疆又辟地二万余里,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这是清朝对中国历史的最大贡献。


对此,道光时的魏源说:“世咸知乾隆新疆辟地二万余里,然准、回两部东西六千余里,南北三千余里,径一围三,故得周两万余里。康熙中,收西藏,东西南北各五六千里,是已周二万余里。又收青海、喀尔喀,青海东西南北各二千余里,喀部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余里,其周又逾二万里。是康熙中拓地已周四万余里,更廓于乾隆。”

(1820年清朝疆域)


漠南漠北蒙古、青藏高原以及新疆,当时都属于蒙古、西藏等民族的居住地,对这些地区的统一都完成于清朝。在康乾时期,中国的总面积达到过1300多万平方千米,成为当时世界上拥有最辽阔疆域的国家。而且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清朝对统一的疆域都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辖。所以,嘉庆时人洪亮吉评价说:“盛世武功空前绝后”,国家版图“广于唐汉,远过殷周”。


当然,这里有个国家认同的问题,我们只强调一点,就是清朝皇帝自己是认同为中国皇帝的。


二、盛世的繁荣、国力的雄厚

在传统社会,盛世通常是以土地垦殖数字与人口数字为标志的,而土地面积的增加是以为国家提供赋税为最终目的的。康乾时期国家在耕地、赋税和人口增殖方面都达到了传统社会的顶峰。


1.清朝的耕地面积、田赋收入稳定增长

这里有这样一组数字:

顺治十八年(1661),全国耕地面积为549万余顷,赋银2157万余两。

康熙二十四年(1685),耕地面积607万余顷,赋银2445万余两。

雍正二年(1724),耕地面积683万余顷,赋银2636万余两。

乾隆三十一年(1766),耕地面积741万余顷,赋银2991万余两。


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在康乾时期,国家的耕地面积每30年左右增加50万—70万顷。还有学者研究提出,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全国的耕地面积已达到851万顷,突破了明朝最高耕地统计数字,而且直至鸦片战争前清朝在全国的耕地面积都保持在这个范围之内。而赋税收入也是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


在康熙至乾隆年间,户部储存的库银随着赋税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康熙四十八年户部库存银五千余万两,乾隆三十七年至七千余万两。


2.中国的制造业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当时,丝绸、茶叶、瓷器等属于中国的独有商品,不仅销往南洋、日本、中亚等地区,而且远销欧美,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嘉庆年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的GDP在世界总份额中占到将近1/3。对此,西方学界多有研究和评价。


英国经济学家安古斯·麦迪森对中国和欧洲历史上的各种经济指标做了估算,得出的结论是:在欧洲工业革命完成前,中国和欧洲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中国和欧洲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世界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3.1%和23.3%。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中国占到33.4%,欧洲只占26.6%。


德国人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说:直到19世纪之前,“作为中央之国的中国,不仅是东亚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尽管弗兰克的观点在当时西方中心观的主流观念中属于另类,需要得到学术上的进一步求证,但是这来自西方的声音至少证明了中国在当时的影响力。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3.人口增长

“康乾盛世”社会经济发展的另一标志是人口数量的增长。在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传统社会,由于生产技术低下,社会的经济能力可以通过养活人口的数量来反映。自康熙中后期至乾隆朝,清朝的人口在直线上升。


据《清实录》记载,康熙四十九年的人口数为二千三百三十一万二千二百余名口(2331.22万)。乾隆五十七年各省奏报人口数,达到三万七百四十六万七千二百余名口(30746.72万),较康熙年间,增加了十五倍多。


当然还有一说法,清军入关前夕,中国人口为15250万。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增至16000万,但对乾隆时中国人口达到3亿多没有异议。


三、文化繁荣

康乾时期是文化繁荣的时期,自康熙中后期,随着统治的巩固,康熙帝开始留意典籍,组织大型书籍的编纂,发挥文教兴国的作用。值得一说的有这样几部书。


第一部是《古今图书集成》。该书是康熙四十年(1701)由皇三子胤祉奉命组织侍读陈梦雷等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前后历时六年,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修成,共一万卷,但没能立即刊印。雍正帝即位后,陈梦雷因牵涉储位之争被流放到黑龙江,雍正帝令户部尚书蒋廷锡重新编校已经成稿的《古今图书集成》,并去掉陈梦雷的名字,代以蒋廷锡,于雍正六年(1728)刊行。


这部书由康熙帝钦定赐名,雍正帝作序,是仅次于明《永乐大典》的一部大型类书,被称为“古代百科全书”,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并列为中国古代三部皇家巨作。后因同属类书的明朝《永乐大典》被毁于八国联军的入侵战火中,现存不足4%,故《古今图书集成》成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类书之最”。

(《古今图书集成》)


第二部是《皇舆全览图》。康熙帝为巩固国家统一,视疆域版图为帝业根基,故对象征全国版图的舆图绘制尤为重视。他曾经说过:“国家抚有疆宇,谓之版图。版言乎其有民,图言乎其有地。”而对地图的重视,与康熙帝的多次出巡与亲征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康熙二十八年(1689),《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法国传教士张诚曾向康熙帝进呈了一份来自欧洲的亚洲地图,但这份地图缺少中国详情。康熙帝从这份地图中受到启发,打算利用西方的测绘技术组织人力绘制一份全国地图。康熙四十七年(1708),在康熙帝的倡导下,清朝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实地测绘,比例为四十万分之一。除西藏、天山南北外,测绘范围遍及15省,东北至库页岛,东南至台湾,西至伊犁河,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南至崖州(今海南岛)。参与者,除清人何国栋、索柱、明安图、白映棠、贡额等外,还有法国传教士雷孝恩、马国贤、白晋等。历时十年,至康熙五十七年(1718),将实测结果汇成地图,即著名的康熙《皇舆全览图》,其绘制之精确,不愧于亚洲居首,即使欧洲也不及。凡关门塞口、海汛江防、村堡戍台,虽纤细亦皆绘入,为从来舆图所没有。图成之日,康熙帝感慨道:“朕费三十余年心力,使得告成。”


这幅图在西藏和新疆归入版图后,乾隆帝两次派遣专人前往测绘,最终得以补全。

(《皇舆全览图》)


第三部是《四库全书》,是在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名官僚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13年编成的大型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钦定四库全书》,简称《四库全书》。先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一月,由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将编纂《四库全书》提上日程,于当年开始在全国征集图书,然后整理、抄写底本和校订。《四库全书》共收入图书3500多种,近8万卷,是《永乐大典》的3倍多,几乎囊括清乾隆朝以前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文化典籍。先后缮写7部,分别藏于紫禁城文渊阁、盛京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文津阁,以及江浙两省的扬州、镇江、杭州等地。但目前仅存两部半。影印出版的是文渊阁的那部。

(文渊阁)


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还编了《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考证》《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等。这几种书可以看作《四库全书》的副产品,其中《四库全书荟要》是《四库全书》的精华,收书473种、19931卷。


《四库全书》的编修过程也成为清朝实施文化专制的过程,通过征书对全国各地进献的图书进行了检查,凡不利于清朝统治的文献一概被禁毁,甚至连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的文字都进行了篡改。查缴“禁书”竟达3000多种,15万多部,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70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故吴晗说过“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

(《四库全书》)


还有三部书,也是这一时期编纂的重要典籍,即满文辞典《清文鉴》《御定全唐诗》和《康熙字典》。


此外,还有两部个人撰写的巨著也出现在康乾时期,这就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与曹雪芹的《红楼梦》。


这些书籍的编纂卒可昭盛世的“同文之治”。

(《儒林外史》)


以上就是我们本讲的内容,感谢收听。


第一讲复习课

您好,刘老师第一讲结束了,我们来复习一下。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因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被誉为“康乾盛世”。虽然学界对“康乾盛世”的提法存有争议,但刘老师认为“盛世”并不代表一个社会尽善尽美,而清朝缔造的“盛世”在中国历史上也绝非“平庸”。


康乾盛世历时三朝,持续一个多世纪之久,这是前朝任何盛世都无法企及的。“盛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近代中国版图的奠定康乾时期清政府完成对西藏、青海、漠北喀尔喀蒙古以及新疆的统一,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康乾时期,中国是世界上疆域最辽阔的国家,清政府对广袤的疆域都能实施有效的行政管辖。


国力雄厚康乾时期国家在耕地、赋税和人口增殖方面都达到了传统社会的顶峰。中国的制造业在当时整个世界经济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GDP占世界总份额的将近1/3,丝绸、茶叶、瓷器这些属于中国的独有商品,远销海外。


文化繁荣。康乾时期编纂了几部大型书籍,《古今图书集成》被称为“古代百科全书”。《皇舆全览图》绘制精确,在当时堪称世界之最。《四库全书》几乎囊括清乾隆朝以前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文化典籍。不过在编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焚毁了大量不利于清朝统治的文献,又对部分文字进行了篡改。这是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重要典籍还有《清文鉴》《御定全唐诗》和《康熙字典》。文学方面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与曹雪芹的《红楼梦》。


以上就是本讲的重点,谢谢您的收听。

参考书目

《权利运行的机器——17-18世纪中国的官僚政治》 刘凤云

《康乾盛世历史报告》 郭成康

《乾隆帝及其时代》 戴逸


加入学习群可添加运营微信:liaojie86

用户评论
  • 章故CIKIQ

    和念稿的机器人一样……

    小招哥 回复 @章故CIKIQ: 主要有时候还卡一下,确实还不如机器人或者小说阅读器

  • 紫血枫木

    清史部分建议重做,听了想退钱的念头

  • 蒋聿德

    胡阿祥 邓小南 宁欣 许宏 最好 其他集体念稿

    胡杨树_ut 回复 @蒋聿德: 汪荣祖老先生讲的也不错的。 有责任心的。年近古稀还拍了正装照放上来,值得肯定啊!

  • 看灰机_qf

    🤔老师念自己写的稿子。。很奇怪吗?

    hotkey818 回复 @看灰机_qf: 念自己写的念成这样啊?你找个高中生念别人的搞都比她流畅

  • 阿兰若_v4

    和前面汪教授的谈笑风生差别好大。历史是死的还是活的?这里告诉我们是死的,每一个历史事实数据细节都死了,呈现给我们看而已。汪教授告诉我们,历史是活的,每一个经过的人或者事,都有自己的个性、喜怒和产生的机缘。

    胡杨树_ut 回复 @阿兰若_v4: 同感!汪荣祖先生的博学 ,在讲解历史时似乎有一种超脱在历史之上的谈笑风生!

  • 纱纱_an

    你不想听不听就算了,为何要如此贬低一个教授???

  • 周瑟夫同学

    听了汪荣祖再听这个,味同嚼蜡...陈词滥调,磕磕巴巴

  • 逐浪天涯

    刚从上一讲的汪荣祖听过来,这差别太大了吧

  • hotkey818

    这是什么老师啊?搞是自己写的吗?自己写的,读搞都不流畅吗?就算读别人的搞,做个播音主播都不合格,太差劲了。如果真是本人特别有水平,那就把搞写好,好个会好主播读一下好了,太差劲了。还有第一季那个讲明史的,差劲。听她读搞,我有种网络信号不好,总卡的感觉。

  • 1895197kktu

    这样理解,清代就像读六年级的小学生,对于古代中国而已,的确,都最牛,但关键,一直无法毕业无法小升初。西欧早就升初中,中考后读高中了,清朝还是小学六年级。所以盛世我不否认,但这样的盛世有意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