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期:日料偷袭中国八大菜系,中国餐饮老板要不要忿起?

第16期:日料偷袭中国八大菜系,中国餐饮老板要不要忿起?

00:00
10:22

前不久,内参一篇推文《日本菜杀入中国八大菜系,湘菜和粤菜意外掉队!》,引起了不小的行业大讨论,后台的评论区同时也挤满了很多忿忿不平的餐饮老板,纷纷为国菜叫屈。


有用户留言说:报告老板,鬼子端着盘子杀上来了!


其实,这篇文章是依据最近内参联手美团点评发布的《中国餐饮报告》(白皮书2017)中数据得出的结论。报告显示,日本料理2016年线上营业额在30多个监测品类中的排名第8,超过粤菜、湘菜、鲁菜等传统的八大菜系。


2016年,仅北上广深四个城市就有近8000家日料餐厅,这个数量在单一国外餐饮品类中排名第一。其中,8000家日料店中,有近一半都开在上海,而且,上海消费者光顾日料店的人数占比高达41.7%,超越了火锅35.4%的光顾率,日料在上海成为仅次于中餐的第二大餐饮品类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日料为什么在上海这么火?以及日料这个品类发展背后带给我们什么启发?


我每次去上海,偶尔喜欢去一家叫奈良本的日料店,这家位于永嘉路的地道寿司店,是著名演员加导演徐峥投资的。主厨是来自日本的奈良本健史先生,他有着30多年的料理经验,也是东京银座七町目著名的寿司料理人。奈良本先生会根据每天最新鲜的食材决定当日菜单,做什么客人只能吃什么,没有菜单,客人不能点单。当然客单价也不便宜,人均1000元以上。


在上海古北一带,是日料店最为密布的区域。那里是上海日本人聚居最密集的地方,路边和高端小区内分布着许多日本人、以及旅日归来的中国人开的日料店、居酒屋,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餐饮文化现象。


作家张佳玮说,“上海至少是中国城市里,最接近日本大城市气质的。”


在上海,有高达30%的人关注“日剧/电影”,而在北京,仅有16%的人关注,从中也可以窥见日本文化在上海的底蕴。


上海也是世界上拥有日本人第二多的非日本城市,仅次于美国洛杉矶。在上海工作的日本人,占到了上海总体外籍人士的1/5。


上海距离日本直线距离约690公里,是距离日本最近的中国城市。从上海到日本东京,坐飞机2个小时就能到。这对于极其讲究食材新鲜、对供应链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的日料,具有先天的地利优势。


然而,除了人口、文化、地理因素,日料的崛起对我们还有哪些深层次的启发?我们继续探讨:


第一,日料发展模式


如果不是这份报告,我们平时对日料的发展速度几乎大多没有太深刻的印象,这也是日料最厉害的一点。


不像中餐品牌动辄大规模发展加盟一样,日料品牌往往“不追求速度和规模,追求开一家店,成一家店的稳中求进策略。单店讲究极致口碑、极致客流、极致口碑。”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奈良本,整个店只有十个位子,然而在日料界却享有极高地位,客人需要提前预约才可以吃到。


你从日料店上,很难看到浮躁的影子,他们更注重低调盛行,不求做大,只求做长。


这种气质的养成,除了跟日本本身的文化特质有关,也跟中日历史特殊背景有关。日料挤进菜系前八,颇有点悄悄进村的感觉。


第二,消费升级规律


《中国餐饮报告》显示,在这轮消费升级中,消费者的饮食偏好发生了巨大变化,鲜甜口味开始占据主导,超过了以往的麻辣口味。具体到上海,消费者口味偏好鲜味的占了46.5%,而日料的一大特点就是鲜。


从口味上看,在域外美食中,日本料理是最接近中餐味道了。


《舌尖上中国》美食顾问、著名美食家董克平老师分析:日餐进入中国,最早都是开在高档酒店里,给人印象是价格高、分量少、吃不饱。当年的中国人还处在追逐油水的年月,便宜的川菜、家常菜当然是首选了,清鲜寡油价格高的日餐当然不会有太大的市场。


日餐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在中国的经济形势发展以后,人们手里的钱多了,人们已经过了对油水的追逐年月了,健康的饮食观念逐渐影响了一部分人的饮食选择后,日本料理店才逐渐增多。


同时,日本风味的餐馆开始走出高档酒店,开到了街市上,开始了它的平民化进程,价格自然也降了许多。


日料餐厅数量增加,高品质店的陆续出现,是目前餐饮转型期出现的现象,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也许就是一篇餐饮发展趋势的大文章。


董克平老师还对照了当年香港经济发展与日料的关系:当年香港经济腾飞之初,人们喜欢的是鱼翅捞饭,随着人们手里有了钱,名贵的鱼翅也放下了高贵的身价走进了街巷,老百姓也可以把鱼翅当作午饭了。


然而经济持续发展了一段时间,吃鱼翅不再新鲜,也不再成为可以炫耀的吃食了,日本料理店在香港多了起来,尤其是香港九龙一带,寿司店、拉面馆、料理店一下子冒出来很多。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饮食的选择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变化,“衣食足知礼节,仓廪实知荣辱”,持续的有钱了,心态也要从暴发户转向假绅士了,慢慢地也许会变成真绅士。在这种状态下,清鲜健康、注重仪式感的日本料理自然会在白领和时尚人群流行开了。


第三,日料更重学习、传承与创造


尽管这些年中餐的标准化发展迅猛,但守旧的餐饮文化有时依然会成为发展的包袱。


一位内参读者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说自己做餐饮15年,从学徒做起,跟中国餐馆师傅学中餐,每天端茶倒水伺候着也没教我东西,后来偶尔转入日料店学习,餐厅的日本主厨非常严格的培训,教他原料知识、做菜技术、餐厅内的知识,以至于到现在想起来都要感谢这位主厨师傅。他同时感慨,国内餐馆与厨师在学习力、创造力方面投入的心思太少了……


技艺只有分享才能得以传承发扬光大,匠心也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有真正价值。


在极速剧变的中国餐饮市场,日料犹如一支处变不惊的理性力量,踩准消费升级的机会脉搏、追求极致产品主义、打造供应链竞争壁垒、不急不躁、开一家成一家、低调布局,的确值得行业研究和尊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高启铭2017

    天下生意不好做 只有一个原因 人心不齐

  • WOLF131420

    嗯……越来越好了!加油↖(^ω^)↗

  • 则地

    日料,清洁,清爽,健康,,,不像中餐厅,油腻,不干净,这是事实,国内的餐饮要像日料学习,不说打败他们,至少之间的距离不要差太远,,,要与时俱进

  • 小天使_os

    日料菜品,消费是普通老百姓吃不起。

  • 瑞子_10

    清淡,食材的新鲜是餐厅的核心,也是未来餐饮发展的趋势

  • WOLF131420

    嗯!越来越好了!!加油↖(^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