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关系核心:关系中的距离与秘密

9. 关系核心:关系中的距离与秘密

00:00
11:26

你好,我是曾奇峰,欢迎来到《曾奇峰的30堂心理课:深入潜意识,解密你不知道的人生》。


前面说过,经典精神分析认为,人活着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是满足力比多和攻击性的需要。现代精神分析则认为,人活着最根本的动力,是建立和维持跟重要他人的关系。这个变化,在哲学上是一个进步。


现代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来自对母亲和婴儿关系的观察。这个关系是人格形成的最重要因素。成人身上没有新鲜事,成人身上的一切,都是婴儿那些特征变大或变形的结果。


婴儿的出生,是在身体上跟母亲分开,但出生后几周内,心理上还是跟母亲融为一体的。慢慢地。婴儿开始觉察到自己和妈妈不是同一个人,这就启动了会持续一生的分离-个体化进程。这个过程,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说法,叫做成为自己。


估计没有人会反对,这是这个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


成为了母亲的女性,仍然是女性。女性有产道和子宫,都是中空的容器,还有哺乳的乳房,这些生物学的特征投射到关系上,就决定了女性一生的任务,就是包容和滋养。这是人类得以在这个星球上繁衍下去的原因。



此外,“生孩子”这种天赋的创造力,也使得女性“不屑于”跟男性后天的创造力竞争,这让男性在世俗成就领域有了点“用武之地”。


但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女性开始觉醒,不满足于自己的先天优势,也希望自己在后天创造力上,与男性平起平坐。这个趋势是女性的福音,当然也是男性的福音。


上面说的是大趋势。现在来谈个案。如果女性仍受限于生物学的特征,那么她的容器就需要容纳物、乳房需要滋养的对象,她还会把自己执行这样的功能,当成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损害了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价值,也会使她和孩子不能分化。


两个具体案例。为保护隐私,案例都做了相关处理。


一位38岁的女性,已婚,有一个15岁的儿子。因为情绪抑郁和跟儿子的激烈冲突寻求分析师的帮助。她的原生家庭的情况是:父亲公务员,平常工作很忙,在家也很少跟女儿交流;妈妈是家庭主妇,喜欢唠叨;父母关系和睦。


她本人是公务员,除了朝九晚五上班,其他时间都陪着儿子。儿子初中之后开始变得叛逆,跟儿子经常因为学习和玩游戏的事情冲突。儿子多数时间在他自己的房间里不出来,在学校成绩不好。她生孩子之后跟丈夫分床,加上丈夫常年在外工作,夫妻很少性生活。


这个案例里,包含许多关系的秘密。


跟儿子的冲突,是非常近距离关系的表现。


或者说,冲突所掩盖的秘密,是无法被看见的爱,未分化的爱。这个无法被看见的爱如果对儿子表达出来,就是:你长大是抛弃我,而我不能没有你,所以我要找一些事跟你纠缠。强调一下:父母跟不管什么年龄的孩子快乐而亲密地在一起,是距离恰到好处的“远”的表现,这个“远”就叫分化,就是健康的关系。


为了跟儿子“高浓度”地在一起,这位女性还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把丈夫排挤在外。


也许你会说,他丈夫是因为工作常年不在家的,但精神分析不这样看。我们现在身处择业自主的年代,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如果足够坚定,是可以找到工作家庭兼顾的方案的。

 

丈夫是调节母子关系的最重要角色,他的缺席,为母子融合提供了条件。跟丈夫距离远,是为跟儿子距离近做准备的。当然,让儿子体验父亲的缺席,也是这位女性在传递她自己早年的经历和感受。


跟丈夫分床和较少性生活,是象征层面对丈夫的阉割。这使丈夫无法以一个男性的身份,介入到母子关系中。


可以想象,这位女性从事的工作以及她准时上下班的节律,使她无法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只能把儿子的能力看成自己的能力,儿子的荣誉看成自己的荣誉,所以才对儿子的学习过度施压。


从儿子的角度看,他要成长为一个独立个体,就必须跟母亲反着来,付出的代价就是成绩不好,因为好了就成为母亲的一部分了。


记住:孩子的某种能力的削弱和丧失,都有可能是跟父母(有时候是父亲对孩子的自我过度侵入)的关系过近的结果,而从效果上看,这些受损的能力,是送给父母的礼物,因为没有能力,就意味着不能“抛弃”父母远走高飞。


还有一点需要一下:这些分析是不可以在生活中随意丢给某一个人的。就像不能在餐桌上做外科手术一样。


我想象的一个场景是,一个正在跟孩子冲突的妈妈独自听这个音频,某些点给了她一些启发,让她觉察到一些自己的潜意识,而使自己的内心发生一点变化。


之所以强调是她独自在听,是因为这个状态很安全,只有安全才敢反省,由此导致的领悟也不会使她自恋受损。想象一下大庭广众之下,对一个人这样分析会发什么吧。


背诵一下催眠大师艾瑞克森的千古名句:要不顾一切保护来访者的面子。


一位24岁的男性,因为社交障碍来求助。


他的具体情况是:从初中开始,跟人打交道就不自然,不敢跟他人对视,担心自己的言行冒犯了别人,也担心别人对自己不友好。


这些症状缓慢而持续地加重,工作一年之后已经发展到难以忍受的程度。


我们做了近100次咨询后,这些问题基本上被解决了。他回顾对他帮助最大的,是让他觉察到自己内心感受到的跟别人的距离是多少,以及真正的距离是多少。


我还记得他非常慢地描述这两个距离,他说:心理距离非常近,近到我和别人好像能感受到彼此的呼吸、看到彼此的毛孔、听到彼此的心跳、触摸到彼此的皮肤、甚至闻到彼此的味道,这让我非常紧张;而实际距离应该足够远,就像我办公室那两个一天到晚乐呵呵的小伙子之间的关系一样远。


我们还讨论过他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的。他得出的结论是:因为他父母离他太近了,近到在他上大学之前,几乎没有一个人独立做过一件事、或者单独见过一个人。



孔子说有些人“远则怨、近则不逊”,说的就是对人际距离的调节:远了,要通过抱怨把你拉近一点;近了,要通过攻击把你推开一点。


只有人格不独立,个人边界不清楚,以及把自己的能力外包给了他人的人,才会这样做。


拥有独立人格的人的态度是:你离我近还是远,跟我无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默淀

    拥有独立人格的态度是:无论你离我近还是远,都与我无关。往往过于在意关系的远近是一种失去自我的表现。我是这样告诉自己的,你的价值与存在感不需要通过外界来证明,包括亲密关系的远近。曾经的我害怕失去他,害怕他不再爱我。现在的我完全放弃了这样的想法,做好自己就好,你爱我与否与我无关,爱你的终究会爱你,不爱你的强求也没用。意外的是自身的改变,让他看到了我不一样的一面反而更欣赏也比以前更爱了。通过一步步的学习和自我反省,意识到了人际关系处理,保持界限感很关键。亲密关系更是如此。

    13107005ldp慢成 回复 @默淀: 我爱你,与你无关

  • 苑飞飞

    请问最后一句话,你离我近还是远,跟我无关。可以解释一下,到底是什么意思嘛?哦,不太懂

    超learning 回复 @苑飞飞: 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意识不会被他人的意识(他人眼中距离与关系的好坏评价)轻易改变。

  • YuriYeung_w9

    100次咨询 这确实不是谁都做得起的 尤其是年轻人 年轻的时期最需要有心理上的动力去面对各种挑战 然而却也是最缺乏财富去完成心理治疗的时期 这也是一种无奈

  • Alice澳洲双语读书会

    从儿子的角度看,他要成长为一个独立个体,就必须跟母亲反着来,付出的代价就是成绩不好,因为好了就成为母亲的一部分了

  • 13107005ldp慢成

    关系核心 人活的根本动力是建立和维持跟重要他人的关系。成人身上没有新鲜事都是婴儿特征变形。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是恰到好处的“远”,潜意识排挤丈夫,丈夫的缺席为母子融合提供了条件。缺少性生活是象征性的阉割。孩子要成长独立就必须跟母亲反着来,否则就成为母亲的一部分。要让“当事人”在安全的环境下,启发反省察觉潜意识。安全=自恋和面子不受损。 孔子:“远则怨,进则不逊”,远了,要通过抱怨把你拉进一点,近了,要通过攻击把你推开一点。只有把自己的能力外包给了他人的人,才会这样做。独立人格的态度是:你离我近还是远跟我无关。

  • 听友65247393

    听完有一种把心解剖的感觉,有时会有原来如此的感悟,也有被解剖后血淋淋的感觉。

  • 1381366fupr

    孩子远走高飞了,热恋中,一年多没有回来看我们,老师们这个正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