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理解症状:为何说强迫症状是冲突的产物?

5.理解症状:为何说强迫症状是冲突的产物?

00:00
19:03

5讲 为何说强迫症状是冲突的产物?




打破心灵枷锁,过自在人生。大家好,我是黄爱国。


在今天这节课里,我将借鉴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些概念,帮助大家理解自己的强迫症状。虽然,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研究和推广疏导疗法,但与此同时,也接触了其他各种心理治疗理论。心理疏导疗法不属于精神分析流派,但将精神分析的一些理念引入心理疏导治疗系统,会更有利于大家认识强迫症,以及理解自己的症状,同时也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对疏导疗法的掌握与运用,促进疗效。




在这里,我想先跟大家强调一个概念,就是“症状都是象征化的产物”,听起来好像很复杂、很难理解。那么接下来,我就跟大家详细解释一下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强迫症的症状五花八门,但这些都是外在的表象。就像火山灰或者岩浆一样,那只是火山外在能看到的部分,真正的冲突,是在地壳底下,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部分。




我们可能很难发现潜意识深处的冲突,但症状和潜意识冲突的关系,还是有迹可循的。这个迹,就是象征化。也就是说,症状都是潜意识冲突象征化的产物。这句话可能不好理解,我举个例子。




曾经有一个小伙子,爸爸经常对妈妈施暴,小时候,他是敢怒不敢言。到了十五六岁,有一天,爸爸再次打妈妈的时候,他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我要用锤子砸死爸爸!”出现这个冲动时,他极为恐惧,怕自己真的会控制不住杀了爸爸。爸爸虽然不好,但杀死父亲,不仅犯法,而且是有违伦理的,绝对接受不了自己这样做。由此,陷入了怕自己会失控杀爸爸的强烈恐惧中。小伙子就这样痛苦了一段时间,有一天,他走在街上,看到一个垃圾桶,突然产生了“我会不会失控去抱垃圾桶”的冲动。这个冲动出现后,失控杀爸爸的冲动就消失了。原本这个小伙子对爸爸充满愤怒,甚至想杀了爸爸,但社会伦理不允许他这么做,他只能压抑自己。但被压抑的愤怒不可能消失,总要有出处吧!这个出处就是症状。以垃圾桶代替父亲,以一种虽然荒谬但尚能接受的冲突代替了绝对不能接受的冲突,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一种智慧。不夸张的说,很多强迫症状都是被压抑的情绪的变相表达,或者说象征化的表达。




在这个案例中,他潜意识的核心冲突是想杀死爸爸又怕杀死爸爸,这个核心冲突甚至还出现过一段时间,露了个脸,让我们能够看到。但更多个案是,核心冲突根本不露脸,直接出现的就是“怕自己抱垃圾桶”这种外在症状。很多症状就是这么艺术化地以“替代”的形式出现的,以至于我们对核心冲突可能一点都察觉不到。




再比如说,有个女患者,她总是怕不吉利,因此,每次看到与死人有关的物品,都会反复洗手。其实,她的手很干净,根本不需要洗,她也知道是自欺欺人,但通过洗手这个象征性的动作,就感觉能洗去内心的不吉利感,就能心安。她的核心冲突是“犯错误,就会被惩罚”。症状是,洗了手,就把错误修正了,就能避免被惩罚。




通过上面两个案例,就能看出,强迫症状就是通过这种象征化的方式,来变相表达和缓解内在冲突的。换句话说就是,当我们内心出现无法调和的冲突时,就会通过症状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强迫症就是其中一种。




那么我们主要会有哪些内心冲突,以及它们是如何导致症状出现的呢?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做进一步的分析。




第一个,意识与潜意识的冲突


在讲解意识和潜意识之前,大家首先要了解一下人的两个本能欲望——精神分析理论的祖师爷弗洛伊德认为,性欲望和攻击欲望是人类的两大本能。性,是为了和别人建立关系,与别人相融,走出孤独的状态;攻击,是为了让自己不受侵犯,与别人区别,保留自己的个性和独立。这两种本能都是生命力的体现。




那么,什么是意识呢?意识是你脑海中出现的、能觉察到的一些思维、情绪、感受等。而潜意识,又称为无意识,是人的性或攻击等本能的欲望,由于社会标准不允许,得不到满足而“潜伏”下来,被压抑到潜意识之中。虽然你感觉不到,但它们并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完全消失,而是在无意识层面积极活动,在你不知道的时候,以你觉察不到的方式在影响着你的意识和行为,比如我们常说的失误行为与失误言语。当然,潜意识里也会压抑一些与性或攻击有关的情绪,如愤怒、恐惧等。比如说,有些人非常怕蛇,但是当你拿一条塑料蛇给ta,尽管已经提前告诉ta这蛇是假的,但当你把蛇给ta的时候,ta依然会非常害怕。虽然理智上,ta知道是假蛇,但感觉上,却是莫名的、说不出的害怕。而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害怕,就来自于潜意识。




与对蛇的恐惧一样,强迫往往也表现为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理智上,他们往往都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感觉上,就是怕万一,就是不放心。这个理智,就是属于意识的部分,而那种怕的感觉,往往就属于潜意识的部分。




意识与潜意识冲突的结果,会以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总怕自己犯错、讨厌脏、怕失控攻击别人、怕说有违伦理的话或做有违伦理的事,其实,都是对潜意识中做错事、攻击别人、说脏话、乱性等这些本能冲动的掩饰。




意识像冰山水面以上的部分,而潜意识像水面以下的部分。因为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大得多,所以,想用意识上的理智战胜潜意识中“怕”的情绪,是很难的。那怎么办?只能通过理智疏导自己的行动,借助行动这个“通道”,情绪慢慢得到调整。也就是说,对于怕字,用理智强压或回避都是没用的,只有面对它,接纳它的存在,然后,它才会慢慢离去。




其实这种潜意识里的冲突,究其本源,我们认为是来自于人格上的冲突。那么人格上的冲突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接下来讲一讲弗洛伊德经典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




第二个,本我与超我的冲突


本我、自我、超我属于人格结构的组成部分。其中,本我是人性中最原始的我、“兽性”的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追求得过且过、及时行乐,怎么过瘾怎么来,不会管别人怎么看,就像是几个月大的小婴儿,只管自己开心。‍




超我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是“神性”的我,代表良心、道德和规则,遵循的是理想原则,表现为“高标准、严要求、完美主义”,渴望事情做得完美,让所有人都说好。如果大家觉得太抽象,那可以联想一下,西游记里的唐僧。相对应的,本我就有点儿像初期的孙大圣,这样联想大家或许能更加明白本我和超我的关系以及他们所包含的意义。




一个本我,一个超我,一个兽,一个神。超我既要监督本我,以免本我犯错误,但又不能过于压制本我,否则,就会引起本我的剧烈反弹。(唐僧后来就明白了不能过于压抑悟空否则悟空可能要撂挑子不干的,所以要适当的管一下悟空这样就皆大欢喜,顺利取经)。超我与本我像个跷跷板,这个跷跷板的平衡状态,就代表着自我的状态。自我其实就是现实的我,以社会允许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要,遵循现实的原则。




如果这个跷跷板过于不平衡了,就意味着人格的偏差。如果跷跷板全部压在本我这边,那会出现什么情况?不讲伦理道德,怎么快乐怎么过,只想满足本能的欲望,比如性和攻击的欲望,没钱我就去偷、去抢,看谁不爽就骂他、打他。因此,本我过强的代表,就是小痞子、小混混,甚至有一部分人可能需要被关在监狱里,被监狱这个“大超我“进行再教育。




另一种情况,跷跷板完全压到超我这一边时,就会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伦理道德观念太强,过分的严谨、压抑,常自我苛责,自我斗争。自己构建了一座“心灵的监狱”,把自己关起来。强迫症就是这样的。




一个健康的人格结构,应该是自我部分比较强大,能够站在本我和超我之间,有效地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这样内心才能比较和谐。如果自我部分太弱小,站不起来,那本我和超我就会直接冲突。对于强迫者来说,自我太弱,而超我太强,导致超我过于压抑本我,两者关系不平衡,就导致个人感到剧烈的痛苦。所以,克服完美主义、降低标准、允许犯错误或吊儿郎当一些,适当忽视超我的声音,照顾本我的需要,适当地聆听一下本我的声音,才有利于强迫症状慢慢得到缓解。




说完本我与超我的冲突,接下来我们再来讲讲第三个冲突,也就是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冲突。




第三个,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冲突


出生之后,随着和父母的长期互动,父母与我们的关系模式会逐步内化为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关系,长大后,我们就会一直带着这个模式生活。即使远离了父母,这种关系依然存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内在父母类似于超我,即规则的制定者,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内在小孩类似于本我,即规则的破坏者,想为所欲为,两者关系需要平衡。




一般来说,产生强迫症的家庭是严厉、刻板的,权威的父母要求子女绝对服从。随着成长,内在父母会严厉的要求内在孩子:“你不能丢人!你不能犯错!你不能考低分!你不能太自由!你不能太快乐!你不能得意忘形!”等等,这样容易导致强迫的出现。




这里我想用一个强迫症状来说明内在孩子与内在父母的关系。比如反复回忆的症状,俗称为“捋”,他们的内在孩子会说:“不捋了吧,捋它干啥?挺累的!”内在父母会说:“小心点,千万别出错!”两个说法冲突了,最后,父母占了上风,求助者就不得不反复捋下去。这个捋,是给内在父母看的——看我表现多好,你们不会惩罚我了吧?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就是两个冲突的自己。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冲突,而已经出现症状的那些人,他们只是内心冲突更为严重而已。




当我们长大后,内心小孩和内在父母的关系依然会持续存在,并且组成了我们性格的主要成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一旦遇到挫折,这种关系就会自动浮现出来。对于强迫者来说,当遇到不确定的局面时,严苛的内在父母就会出现,内在孩子就会非常恐惧,总怕出错。因此,为了避免被惩罚,就会出现反复检查、反复回忆、仪式行为等儿童式的思维或行为。这种儿童式的思维或行为,真正发生在一个儿童身上,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如果发生在一个成人的身上,自己都无法理解,更甭说别人了,于是自我冲突就这么产生了。所以说,症状,都是儿童的部分,也是内在父母与内在儿童冲突的结果。




以上我们分析了内心可能存在的冲突,也了解到了症状其实正是这些冲突的“产物”,也就是我们在开头所说的症状是内在冲突象征化的表现。我们虽然知道了症状是怎么来的,但是该如何减轻症状呢?借助于精神分析的视角,疏导治疗的主要方向是:一个,学习将内部攻击由内向外转化,第二个,学会认识自己的性格。这也是我后面几讲需要讲解的部分。对于将内部攻击由内向外转化,下面我给大家详细地解释一下。




我们前面说过,性欲望和攻击欲望是人的两大本能,也是我们生命力的体现。在生活中,能够合理表达性和攻击的人,会更加有魅力。但对于强迫者来说,往往会由于严谨过头的性格而压抑自己的这两种本能。比如,对性的伦理道德观念过强,或者过分压抑自己的愤怒,不敢拒绝等。




作为本能,它的力量当然很强大,想要靠理智压制当然是压不住的。而且你越是压抑,这种本能的冲动可能越强烈,压抑与冲动的冲突,通常会让你痛苦不堪。比如,一个性伦理道德观念过强的人,对性越是回避,越是会控制不住地出现性念头;一个过于胆小的人,内心充满了愤怒,但他不敢将这一愤怒(负性情绪)向外释放,而是压抑在心里,最终就会变相地攻击自己。所以强迫者,多数都是过于压抑性或攻击本能的人。




为了避免外部的冲突,而过于压抑自己的情绪,通过“怕万一”或“怕不完美”的方式自我攻击,随之而来的就是焦虑和抑郁情绪,最终导致强迫症状的出现。如果我们通过“少想多做”,多去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外部,实现攻击“由向内到向外”的转化,就可以有效地减少自我攻击,缓解自己的焦虑与抑郁情绪,那么随后强迫也就会慢慢减轻。




举个例子,曾经有一个女孩,有抑郁症,在投河自尽时,河面上突然游过来一条蛇。她特别怕蛇,拔腿就上了岸。后来家人帮她找了咨询师。咨询师问她:“你还想不想死了?”她说:“不想死啦!”我相信,她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不想死了。为什么?自杀是向内攻击的极致,相当于拿匕首扎自己,而不敢扎别人。她一直向内攻击,认为自己不好,而那条蛇是外部的东西,一下把她对内的能量调动了出来,瞬间转向了外部,这样一来,她对自己内部的攻击一下子就减少了。这个例子虽然讲的是抑郁症,但强迫症也是一样的道理,当自我攻击由内向外转化的时候,症状也自然会随着好转。




在这一节课里,简要介绍了与症状有关的一些理念,是为了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症状。希望大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能够对自己的症状进行简单的剖析。这样,有利于你下一步的实践锻炼,帮助自我更好地成长。




这一讲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欢迎大家收听下一讲的内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楼楼LL

    说的太好了 怎么联系老师啊

  • 1383413rrfb

    讲稿和前一讲的讲稿弄反了。

    壹心理精品课 回复 @1383413rrfb: 已经改过来了

  • 摩羯同学读经典

    情绪压抑 变相表达 象征表达! 意识与潜意识的冲突 本我和超我的冲突!

  • asdfghklm

    老师讲的真好!

  • 春风吹落叶

    什么森田疗法 自我疗法 什么闹锁都可以学 都是从不同的角度 了解人性 了解情感规律 去行动 实践 产生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