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2章讲解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2章讲解解读

00:00
10:56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此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呈也,音声之相和也,前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

天下都认为一件事物美好的话,那它丑恶的一面也会随之出现了。

人们对于“美”的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美好与丑恶也可能互相转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即是这个道理。事情都是相对而言的,不能只有一个标准去看,我们应该善于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理解。

举例一:唐代以胖为美,现代以骨干为美,标准会变;而且一味追求胖或者廋,可能会带来健康方面的问题。

 

皆知善,此不善矣。

都说一件事情是好的,那么它不好的一面也就随之产生了。

“善”的标准是随时在变的,我们应该善于跳出来看事物的本质,这样会更加豁达;

对于领导者来说,在经营企业时,一是不要推行某种固定不变的标准;二是不要为了领导者自己的名利去强行推行某种企业文化。

举例一:流水线工厂加班,制定严格标准可能有效;但是需要创意和灵感的企业,需要宽松舒适的环境。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

相:互相。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

“有”与“无”的状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难”与“易”、“长”与“短”都是相比较而言的,老子反对始终用一个标准去看待问题。

举例一:在事业上越做越好,可能会失去很多陪伴家人的机会。

 

“高下之相呈也,音声之相和也,前后之相随,恒也。”

相:互相。高下是相互比较而显示出来,没有单个的音就没有组合而成的声,前后是相比较而言的,这是永恒的。

每一个事物都是与其他事物相互支撑而存在的,事物的标准都是相对而言的。领导者不要刻意追求虚名,应该放下对形名的执着。

举例一:某学校的第一名,放在全市,全省来比较,可能就不再是第一名了。

举例二:高楼以人为参照物,很高,以泰山为参照物,就不再高了。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甲乙本,楚简无),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处世,教化人不用言语。“道”孕育万物但找不到开始的起点,生养万物不占有,为万物做事不恃以为功,功成名就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自傲,万物反而离不开“道”。

 

【解析】
本章主旨讲的是“道”的内涵,并依照“天之道”来订“圣人之道”。

天下万物,在表象上都可以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美的可以造成恶的结果,善的可以造成不善的影响,任何美善的事物,本身都包含着不美不善的一面。一切事物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美转化为不美,善转化为不善,乃是大道运行之必然,亦是事物发展之规律。若把美的事物当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视为绝对的善,那必然会事与愿违,终究会导致不善的结果的出现。

 

老子说明事物相互依存及变化发展的规律,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即“无为”、“不言”、“弗始”、“弗有”、“弗恃”、“弗居”等。

 

当然,人类作为宇宙中的一个小分子,和宇宙中的其他事物一样,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中子、中微子等基本元素转化或组合而来的,所以人和其他事物是同源的,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都是由大道衍生出来的,所以也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中,而且和其他物体同样可以相互依赖、互相转化。

 

人类从生命一开始,到最终走向坟墓,从来没有终止过变化。在此过程中生过病,犯过错,当然也享受过成功的乐趣,体验过失败的沮丧,也因而知道了什么叫对错、什么叫荣辱。可在这布满荆棘和矛盾的人生道路上,无论是享受幸福和喜悦,还是体验迷茫和无奈,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的,既然这样,那又何必给自己制造那么多的苦恼?所以,面对荣辱、得失、成败、哀乐、爱怨,为何不能泰然处之?其实,矛盾的产生是因为人们的头脑中有了知识的概念。矛盾导致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是好的结果,一是坏的结果,可人们总是喜欢接受好的结果而难以接受坏的结果,缺少应有的从容和淡定,因而滋生痛苦迷茫,或是悲痛欲绝。

 

大道无言,大道无际,它孕育了天地万物,并使天地万物感受到了她的存在和巨大威力,但人们始终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描述,任何概念和范畴都是牵强的,都没有恰当的概括出大道的真义,正是因为这种不准确、不完全、不真实的概念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大道的领悟,所以也就无法真正融入大道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境界中去。而圣人明白大道的绝对性和它的真实内涵,于是他们能抛弃和超越人类的自私和贪婪,依据“天之道”来制定“圣人之道”,用圣人之道的态度来对待人和事,这种无所作为的处世哲学看似消极,其实《道德经》阐述的 “无为”并非是毫无作为,相反它是大有作为,在遵守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教人们放下欲望去做事,低调做事,而不是什么都不做。领导者不要为自己的名利去做事,放下对形名的执着,为众生去做事,就是“无为”。领导者要为自己的老百姓负责,顺应人心,发出善念,先不要计较回报,少些算计,不违反世间大道,不肆意妄为,不对事物的正常发展横加干涉,结果您反而会更幸福。所以,这其实是一种真正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对人类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人们如果能真正理解大道并和大道融为一体,顺应自然和各种变化,也就无所谓“得到”和“失去”,就没有忧愁和烦恼了,这也是智者和凡人的区别。

 

【引申】

秦朝末年各路诸侯相互征战,中华大地一片荒芜,刘邦击败项羽称帝后又先后进行多次剿灭异姓诸侯王的战争,最后虽然统一天下,但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民众,到处都是一片颓废景象。

 

汉文帝刘恒登基时清晰地看到了国家、社会破败萧条的状态。他并没有立刻采取严厉的法治政策,而是采用了无为而治的方针。首先,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进一步降低田租的税率,按“三十税一”税率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田赋税率最低的时期,而且以后长期未变。其次,鼓励生产、发展经济,鼓励人民开荒,开放山川泽林,任人们进入开垦。再次,提倡节俭,禁止浪费。汉文帝在位期间,官室苑囿,车骑服御,都无增加。他曾经想做一个露台,预算报上来,需要百金,他便放弃了这一想法。他说:“百金相当中产人家十家的财产总和了,我继承先帝的宫室,还常觉得羞耻,怎么能花百金建露台。”为了减免人民税赋,他还减少自己的开支,裁减侍卫人马。最后,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国体上实行了郡国并行制。允许地方因地制宜地实行一些惠民政策,如齐国工商业发达,又有渔盐之利,便不征农业税。吴国则有铜山、海盐能获巨利,故无赋税。

 

汉景帝时继承了文帝的治国思想,他重用晁错,提高粮食价格,促进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汉景帝还下诏不接受地方贡献的锦绣等奢侈物品,并禁止地方官员购买黄金珠宝,否则以盗窃论罪。

 

文景二帝还抑制豪强,废除严厉的刑罚,实施更加人性化的法律制度。经两代的休养生息,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西汉初年,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列侯封国大者至三四万户,小的也户口倍增,而且比过去富实得多。政府的粮仓有余粮,国库有余财,甚至国库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

 

由此看出,文景二帝的无为之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是对自己,是放低自己欲望,以身作则,为天下人谋福利,才成就了“文景之治”,才为汉武帝开疆拓土打下了基础。所以,老子并不是消极避世之人。如果我们能将《道德经》运用于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温良君子

    不要随便讲《道德经》好吧

    贺雪峰南京 回复 @温良君子: 确实,不见性不破初禅境界,不能解《道德经》;南辕北辙!

  • 1386514nqbh

    无为,是无妄为,不是不作为

  • 坐井也天阔

    语速再慢些就更好了

    1337758kroh 回复 @坐井也天阔: 语速可以调慢的

  • 1346162qfjw

    这个帛书版有点尴尬,哪来那么些也也的

  • 言耳有幸

    不能找个房间录吗? 非的在马路边录

  • 听友386554513

    可惜这本经了,

  • 听友258365592

    讲的挺好的!

  • 渮和睦莯

    这个讲解简单,通俗易懂

  • 我是宇宙能量

    怎么会有很大的汽车声音啊

  • 老河_o9

    讲得很好。条理清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有理有据,有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