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5章讲解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5章讲解解读

00:00
06:00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此句独立,后世并入此章。)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草做的狗,用于祭祀。

天地无所谓对谁更仁爱,对待万事万物都像对待刍狗一样;圣人也是无所谓对谁更仁爱,对待百姓也像对待刍狗一样。

这一段对于初接触道德经的朋友,可能会产生疑惑,其实这句话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是:天地不言仁爱,对万物没有区别心,一视同仁,都是以“道”滋养万物,不求万物的回报;圣人不标榜仁义,对百姓无区别心,一视同仁,依照“圣人之道”为百姓做事,不求百姓的回报。

这里也表现出了老子无神论的思想,否定了当时思想界存在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按照“道”的原则自然运行,没有理性和情感;所以不是天地和圣人没有仁义之心让万物和百姓自生自灭,而是让万物依照“天之道”的原则自然运转,领导者依照“圣人之道治理国家,对待百姓不特别关照,也不刻意损害。

“道”对万物的原则:大家虽然对我有几分尊敬,但我不索取回报。作为人,如果能看淡名利和回报,也许会有更多欣喜的回报。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和地之间,就像橐(tuó)龠(yuè)(一种皮做的风箱)一样。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用风箱的原理来修身,把自己放空,越是不为自己捞取,则生命力会更强,所造就的世界越大。

 

多闻(帛书甲乙本,言通行本)数穷,不若守于中。 

闻:探求。

到处探求、追随是没有尽头的,应该回到事物的本源,向“道”靠近,找到“道”的秘密,了解了“道”运行的法则,就了解世界的秘密了。

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找到问题的根本源头。就如中医讲求“治本”的道理。领导者应该从根本上放下追求自我的名利欲望,大家才会追随你,领导者越计较自我名利,越不得大家的支持。

放空,并不是什么都不要了,而是告诉我们要放掉自己攫取名利地位的欲望。除了领导者,我们普通人如果能“悟道”,学会放轻松,少些欲望,也是对身心和生活大有裨益的。


【解析】

这一章里:老子由天之道的“不仁”,讲到圣人之道的“不仁”,进而提出了“守中”的思想。和前文“不尚贤”、“无为而治”的思想是一贯的。同时,老子表达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反对将天地、“道”进行人格化的观点。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它对世间万物没有特定的感情,只是任其按照天之道的规律生灭往复、自由发展。同样,圣人治理天下也应如此,让百姓自劳自息,尊崇自然规则,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统治者要少些欲望,太多的捞取和冗政繁令只会让人们不知所从,造成混乱。

 

【引申】

衡量一个官员、一个帝王好坏的标准。大多数人相信,“夙夜在公”的官员必定是个好官、能官、爱民之官;而那些经常饮酒作乐的官员则是庸官、懒官、害民之官。其实,一个官员的好坏并不能仅仅靠勤政与否来衡量。崇祯皇帝兢兢业业十几年,事必躬亲,整天为国事愁眉苦脸,甚至为此不近美色,不好游猎,但他并未能拯救大明帝国,最终做了亡国之君。汉文帝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最终实现了文景之治的盛况。有些官员顺势而为,可能不用宵衣旰食就能將人民治理好;有些官员则过于勤政,不仅不能治理好民众,还会扰乱人民正常的生产,自己也累出一身病。

 

注意,这里不是教人懒惰,而是告诉管理者,如果想要达到最好的治理效果,上级不能对下级干扰太多,以免在其施政中掣肘;统治者不能对人民干扰太多,只需要按照天之道制定好规则,以身作则,少些欲望,维持社会的公平公正,社会自然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所以说,“勤政”,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思念段炼

    讲解通俗易懂!

  • 听友408185104

    背景音有点杂哦

  • 平平_67

    天地之大,虚空却有超能量,能包容万物。圣人也应该像天地一样包容百姓,对百姓一视同仁。与其探究太多知识,不如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