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8章讲解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8章讲解解读

00:00
04:48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又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又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上善的大境界像水一样。水滋养众生,又安静地处于大家都讨厌的最低洼的地方,这种品性就接近于“道”。

老子认为,利他、无我,安静而平淡,将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就是悟道的领导者。

 

居善地,心善渊 

老子讲悟道之人的品性——如水。

善于选择自己的位置,将自己放低。心放得很空,像深渊一样深邃。这样才是接近“天之道”,有了这样的领悟,我们的身心将更加健康。

 

与善天(帛书乙本) 

通行本:与善仁。

老子反对把仁慈挂在嘴边,给予的时候要像天一样,不求回报。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说话要讲究诚信,善于处理政务,做事有才能,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老子讲的是水的品性,然而是人应该学习的高明的做事法则。

公司决策不宜朝令夕改。

家长要为孩子做榜样,说话要言而有信。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孩子哭闹着要跟随,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从教育子女的长远利益看,却种下了不诚信的种子。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不为自己争夺利益,因此不会犯错误。

尤:过失。

做事要想效仿水的品德——从容,不争。在为大家服务时,首先想到自己的利益,行为就会有所偏差。

 


【解析】


在上一章里,老子以天地之道推及圣人之道之后,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所以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德之人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一样:一是柔,二是居于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具备理想人格的人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求回报,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而不会与他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引申】

“六尺巷”的故事。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茗媛论道

    简单明了的解释,学来很轻松!

  • 听友412997024

    上善治水

  • 平平_67

    无我,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