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14章讲解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14章讲解解读

00:00
04:24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mín)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wù)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mín)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计(甲乙本,通行本作“诘”),故混而为一。 

看它看不见,这种状态叫“微”;听它听不见,叫做“希”;触摸它摸不到,叫做“夷”。从视觉听觉触觉上都无法揣摩“道”,所有这些混在一起,形成为“一”。

“道”介于有和无之间,它是无名无形的;“道”是“一”的源头,“一”是“道”的具体体现。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wù)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甲乙本)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一”这种“道”的这种具体体现,它的上面也不是特别清晰的状态,下面也不是特别阴暗,长长的连绵不绝,不可以去形容它,又复归于没有的状态。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物象的形象,这就叫作“沕(wù)望”。跟在“道”的后面看不到它结束的时候,迎在“道”的前面看不到它开始的时候,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看看“道”在今天这个世界是怎么运行的,用“道”的法则来运用一下,就知道“道”在古代是怎么运转的,这就是“道”的规律。

 

解读:

在本章中,为了让人们对超脱于具体事物之上的道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老子就用具象世界的一些概念,来对它加以解释,然后再一一否定,反衬出道的奥妙。但是道的普遍规律自古以来就支配着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要认识和把握现实存在的个别事物,就必须把握道的运动规律,认识道的普遍原理。通过对普遍原理的探索,认识到现今的事物的发展变化之道,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不违拗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让它们顺道而行,则可“无为而治”。


【引申】

古之时,中原地带的黄河、淮河经常洪水泛滥,让先民们不堪其苦。于是尧命令鲧[gǔn]去治理洪水,鲧工作也很勤奋,他四处建立堤坝围堵洪水,但治水九年,毫无功绩。

 

后来舜帝开始操理朝政,他首先要解决的也是治水。因为鲧治理水患没有功绩,所以舜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将治水的大任交给了鲧的儿子,禹。

 

禹接受重任后,工作十分勤奋,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想出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他按照九州地形,沿山脉开凿水道,将淤积之水导入大海。经过十几年的治理,昔日咆哮的洪水终于被制服。人们为了尊崇禹的功德而将其称为“大禹”,后来舜也将其作为了接班人。

 

同样是治水,工作也都很努力,鲧失败被流放,而禹却成功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禹掌握了水的运行规律,它喜下,易于被疏导,却很难被围堵。其实无论何事都是如此,比如想让牛倒退,若是硬从后面拉牛,即使大力土也很难办到;若是拉着鼻环让它回头,几岁大的牧童就能轻而易举地做到。

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即老子所说的“道”,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75714xllv

    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即老子所说的道,是解决事情的最佳途径

  • 平平_67

    道若有若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