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18章讲解解读帛书版

老子道德经第18章讲解解读帛书版

00:00
08:04

故大道废焉,有仁义;智慧出焉,有大伪;六亲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乱焉,有忠臣。

故大道废焉,有仁义 

因此“大道”被抛弃了,才会彰显仁义,才会提倡仁义。

这里是接着前面讲领导者的境界。

正因为世界缺失了仁义,我们才会去强调仁义。

 

智慧出焉,有大伪

当领导者用各种权谋心机来管理时,伪诈就会盛行。

老子反对用巧智去管理,这是将智慧用在了错误的地方。

 

六亲不和焉,有孝慈 

家庭关系不和睦的时候,就会提倡孝顺慈爱,才会显出孝慈。

孝:子女对父母的关爱;慈:父母对子女的关爱。

当社会上开始提倡孝顺和慈爱的时候,说明人们已经缺失这样的品质了。

领导者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尊重员工,达到上行下效的效果。

 

邦家昏乱焉,有忠臣。 

国家陷于混乱的时候,才显出忠臣。

当整个系统出问题的时候,大家才标榜忠贞,甚至人人争当忠臣。

老子并不否定孝慈、忠贞,而是希望人人都是忠臣,都能在大道之上做事。

 

【解读】

本章中,老子再次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大道”盛行之时,像“仁义”这些东西自然地存在于人们的行为当中,人们不缺乏仁义,所以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也就没有必要倡导了。只有当社会秩序混乱、大道缺失、仁义泯灭的时候,人们才会由于缺乏这些东西而大加倡导。

 

从古至今,仁义、智慧、孝慈等都是被人们所推崇的。而孔子的最高理想是“仁义”,“仁”已经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价值取向。然而,老子却创造性地指出,人世间的大道被人为地废弃了,人们才会制定礼仪,并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区别贵贱,结果原本没有的虚伪和奸诈也随之而来。从表面上看,老子批判仁义、孝慈,是和儒家仁义忠孝相对立的,但实际上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并不矛盾,他们的目的都是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只是孔子强调要建立社会的道德体系,要人们遵循公平、公正的行为准则,是从正面说的;而老子则主张直接回到人类的本始状态,是从反面说的。

 

老子是一个善于洞察世事的高人,他总能从事物的表象看出问题的本质,从结果看出原因,这个本质和原因往往就隐藏在表象和结果的反面。

 

老子为什么总能从事物的表象和结果的反面找到答案呢?原因就在于我们人类是最复杂的情感动物,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能够进行思考,在处理问题时,更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行为准则。人类虽然由大道生成,而且在大道中发展壮大,但随着智慧的开启,愈发变得狂妄自大、唯我独尊起来。人类忘记了自己的由来,不再遵循自然大道,这种对大道的漠视态度,使得人类离大道越来越远。

 

偏离大道越来越远,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人类自取灭亡,为了避免这种惨剧的发生,人类就制定了一些行为规范来对自己加以约束,于是一些政令条文、奖惩制度、政策法规也随之出现。这些政策法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压力,但它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那怎么从本质上解决呢?老子在道德经中会娓娓道来。

 

【引申】
汉成帝后期沉湎于酒色之中,大权逐渐被外戚王氏家族所掌握。太后王政君的七个兄弟都被封侯,尤其是王凤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总理朝政。王莽就是王凤二弟王曼的次子。但因为父亲和哥哥早亡,所以他并未封候,和寡母过着十分清寒的生活。但也正是这种早早挑起家中大梁的经历和清贫的生活,让王莽和其他纨绔的王氏后人截然不同。他在家里孝敬寡居的母亲,照顾兄长的遗孀,耐心教育侄子:在外面结交一些有才华的朋友,拜当时著名的学者陈参为师学习《论语》,孜孜不倦地攻读经书,待人接物恭敬有礼,侍奉执掌大权的伯父、叔父们更是小心翼翼。他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从不跟堂兄弟们去寻欢作乐,保持洁身自好,谦恭谨俭、温文尔雅,颇有儒者的风范,几乎都成为了当时的道德楷模。

 

王莽大伯王凤病倒时,王莽在床前尽心竭力地侍奉伯父,几个月如一日,衣不解带。这让王风大受感动,临死时拜托皇大后王政君和外甥汉成帝,让他们关照这个长期被自己忽视的侄子。他的另一个叔叔、大司马王商也感到这个侄子不同凡响,向成帝上书愿将自己的封地分一部分给王莽。朝廷大臣对王莽的名声、人品早有耳闻,纷纷向皇帝称赞王莽。王莽立刻声名鹊起,引起了成帝的极大关注。 

公元前8年,三十八岁的王莽出任大司马,他执政后,克已不倦,招聘贤良,所受赏赐和俸禄都用来款待名士,生活反倒更加俭约。有一次,百官公卿来探望他的母亲,见到王莽的夫人穿着十分简陋,还以为是他家的奴仆。汉哀帝继位后,重用自己的祖母傅大后与丁皇后的外戚,王莽卸职隐居于封国,遂闭门不出,安分谨慎,其间他的二儿子王获杀人,王莽严厉地责罚他,且逼王获自杀,得到世人“大义灭亲”的好评。哀帝死后,九岁的汉平帝登基,王莽立刻被王太后召回,代理政务,得到朝野的拥戴。

 

此时,王莽的野心也开始暴露。他培植自己的党羽。王莽平时表情严肃一本正经,当想要有所获取利益的时候,只须略微示意,他的党羽就会按他意思纷纷上奏,然后王莽就磕头哭泣,坚决推辞,从而对上以迷惑太后,对下向平民百姓掩盖自己的野心。

 

汉平帝元始五年(5年),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祷上天代平帝病死。公元6年,汉平帝病死,王莽立刘婴为皇太子,自己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不久又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新”,成为后世篡位夺权奸臣的典型。

 

王莽亲近大儒,满口仁义,在未篡位之前被天下人称为周公一样的“圣人”,然而在他死后,却成了奸臣的代表。白居易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一语道尽了后人对他的感慨。的确如老子所言“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世间万物之真伪,又复谁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92889760

    讲的精彩

  • 平平_67

    有仁义孝慈等,说明大道没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