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个好故事,给自己做内容营销

讲个好故事,给自己做内容营销

00:00
09:53

这节课我们讲如何给自己做内容营销。持续的符合调性的内容为什么那么重要呢?因为如果没有内容去支撑我们的人设,那我们只是我们以为的样子,即便你给自己贴了很棒的标签,那也只是冷冰冰的几个字而已,不能被人感受到。

内容就像是你给粉丝的精神鸦片,当你用优质内容抢占了用户的注意力,那么当他有需求时,在你和竞品之间,她选择你的概率会大得多。


给自己做内容营销的逻辑与我们在第二个模块讲到的,为公司产品做内容营销的逻辑类似,大致分为内容矩阵和分发矩阵,也就是产出内容和把内容分发出去,给受众看到。


第一步,你需要构建符合你定位的内容矩阵。需要注意的是,内容承担着拉新-留存-转化三重目的,不是说一篇文章就把三个目的做完,也不是说一篇文章只能起到一个目的,而是通过我们长期的对内容线的的规划和执行,达成3个目的。


那现状是全网的内容非常的爆炸, 我认为1篇爆款内容>10篇常规内容的效果,我更建议你去花心思筹备几篇精心策划过的内容或者一段时间内做某方面的专题,死磕一个领域,做深做重。写到身边的人觉得你就是这个领域的小专家,小有建树。


什么叫精心策划过的内容呢?对于一个粉丝基数很小的号来说,文章的阅读量较大比例来自于朋友圈的打开。也就是说我们要提升阅读量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提升转发量。我们要在动笔之前就想清楚,这个选题是不是有用户洞察的,是不是能戳中朋友圈的一小撮人,引燃他们的某种情绪,促使转发。 或者是我们能蹭到某一个或几个自带流量的KOL的热度,用他们的转发来带动我们的阅读。新世相在这块做得蛮好。你会发现它的很多文章都是与读者共创出来的,先就某个话题征集读者故事,再挑选典型故事揉进文章里,那这篇文章不仅有血有肉有共鸣,还会让被提及的人觉得跟自己有关,有转发的动力。我身边还有一个号叫不止妈妈,才开始做不久,一周更新一篇,每篇都好几千的阅读。很重要的点就是她采访的都是自带流量的妈妈,我也是其中一期受访者,她把我们写得很棒,我们自然愿意转发。我们身边的亲友觉得脸上有光,也会帮忙转,那我们的信任、我们的关系链就在转发的这个动作里转嫁到了这个新号上,所以它起来得很快。

厚积薄发也很重要,如果你今天早起跑步发了一篇文章没啥意思,或者今天去住了一个民宿发一篇文章没啥意思,但积累起来,300天早起跑步、300天住民宿是什么样的体验,把积累的图片一起呈现,能看到坚持的魔力,更有震撼力,不会显得太平庸日常。这样的内容去知乎上答题也比较容易火。


另外,做专题也是比较推荐的形式,稳扎稳打、能建立起壁垒。举一个我朋友的例子,他曾经在大型互联网公司任职,现在是一名美食网红。他给自己的标签是“治愈系美食家”。他三年前失恋了,无比痛苦之际开了自己的公众号,从不追热点,写一些有的没的,而是在繁忙的工作之外,每周深夜开火,做一道跟爱情有关的菜,他把自己研发的菜谱和一段爱情故事记下来,取名“失恋三十三道菜“,这一系列文章,非常暖心,帮他积累了近万名忠实粉丝。之后开始有电视节目邀约, 金主付费邀请,走上了美食KOL之路。


总结一下,我觉得为自己做的内容矩阵里,要有符合日常的朋友圈碎片化内容,也要有精心策划的公众号长图文,如果有一两个花时间坚持去做的专题,更能加分。


接下来我们说说分发矩阵。分发矩阵就是把合适的内容推送到不同的地方去,让内容的生命周期延续。目标用户在哪,内容就跟到哪儿。很多人倾向于在朋友圈做内容,简单便捷,但没有动力做个人公众号,因为没有粉丝没有阅读量,写作难度也比较大,很难坚持。

我觉得朋友圈是首要的,投入产出比最高的,离交易最近的。但如果你要树立个人品牌,个人公众号还是需要做的。公众号的长图文,能更加系统的展示你的思想、价值观、你的产品及服务,并且是能留存下来,能反复被转发传播的。在更新频率方面,不需要被日更绑架了,不需要给自己太大压力。质大于量。


除此,还需不需要做社群呢?公众号的打开率持续下降是不可逆的趋势,未雨绸缪的方法就是把粉丝引到社群或个人微信号。所以如果精力允许的话,是应该做社群的,它让我们的推文能离用户更近一步,同时良好的群内氛围,其他群成员的背书、口碑,都有可能加速你的价值观的传递,引诱转化。不过需要提醒的是,社群不是用来装我们的推文的,还需要设计它的其他价值才能留存用户,这个我们在之前的社群运营一节里有具体讲到。

所以基本上依托微信三件套,也就是朋友圈+公众号+社群,能完成我们80%的内容生产和分发的工作。

但是这还不够,因为微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如果你不去主动加人,如果没有用户推荐新的人加你,你的力气可能投入到了一潭死水里,没啥效果。所以你还需要花至少20%的精力去让内容走出去。

用我的例子来说,我在运营、旅行&民宿、亲子、自由职业方面都有内容产出的兴趣和能力,我在我的微信三件套上产出了一些精品内容。除此之外,我还花了20%的精力把这些内容分发到匹配的垂直社区里,比如运营类的内容我分发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知乎、鸟哥笔记、喜马拉雅等,还出了一本书;旅行类的内容我分发到马蜂窝上,成了认证的攻略作者;亲子类文章我选取了亲子和运营结合的内容,就是妈妈如何重合职场,如何兼顾自由时间和赚钱, 如何通过运营做一份小而美的事业,我写这样的话题在小红书上得到了很好的反响;自由职业类的文章则在知乎上分发,同时因为我的故事还蛮吸引人,算是放弃了一份很好的工作及阿里的期权,回到成都,做自己喜欢的事儿,把人生运营成了自己理想的样子,这样的故事也得到了一些媒体的采访,包括线下邀约分享。

这边要提醒大家的就是,你的内容分发出去后一定要埋梗,让对你感兴趣的人能顺藤摸瓜的找到你,联系上你,关注到你。我们运营人要关注建立流量池,而不应得到曝光就完了。


那有的人会问了,如果我没有精力且根本不擅长文字表达怎么办?有个很好的方法就是为自己讲个好故事,成为别人的内容源。

我身边有一些案例,他们的个人公众号粉丝数和阅读量都不高,更新也不多,但其中有一两篇写了自己的故事,被其他较大的媒体看到认为是好的素材,对其进行了专访,起了软广的作用, 如果文末能留上自己的微信号或者在评论区去冒个泡 po出自己的微信号或公众号,其实能吸引很多粉丝过来。

那什么样的故事是别人愿意去给流量和曝光的呢?就我的观察,当你做了一些别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儿,或者特别有戏剧性,跟身份有冲突感的事儿,是很容易引起关注的。比如辞掉BAT的工作,带宝宝去环游世界全球游学;比如离开北上广,卖掉房子,去隐居,把生活过得像诗一般;比如在寸土寸金的地方,90后夫妻不买房却把租的房子改造得特别舒服活得也特别精致……这些故事在一条、二更、开始众筹、好好虚度时光等公众号上挺多的,可以看看找找感觉。


我们自己就是生活的导演,要我们去做惊世骇俗的事儿博眼球不现实,但我们可以给自己多一些仪式感,坚持投入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给自己写一个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的剧本。渐渐的,你就是一个不一样的人了。


下一节,我们会讲如何把自己封装成一个产品,当内容聚集起来的流量碰到一个有价值的产品,商业价值就产生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