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信息漏洞】利用“信息完整”意识填补“信息漏洞”

28【信息漏洞】利用“信息完整”意识填补“信息漏洞”

00:00
15:02

喜马拉雅的朋友,您好,我是老虎老师宋晓阳,欢迎来到《如何成为职场表达高手》。

在职场上日常工作的交流过程中,听辨能力除了帮你理清讲话人表达的主旨意思之外,还能帮你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比如说,你的同事在跟你对接一些工作的事儿,故意隐瞒了一些关键信息,或者是不经意间忘记了一些信息,你能听出来吗?


或者对方是你的领导,对于他所说的话,你是否能够快速地作出判断,哪些话是可以作为判断的依据来用?哪些话又是领导为了震慑下属,虚张声势,说出来吓唬人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老虎老师今天要教给你的是“信息漏洞”这个知识点,教你做好信息的判断和筛选。

老虎老师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老师,也是一名在媒体里工作的新闻评论员。作为新闻评论员,我们在点评新闻事件的时候,有一个基本原则——如果手里拿到的新闻信息不完整,我们就不张嘴去点评。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新闻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如果去做评论,就会误导观众,媒体公正报道的社会责任就会受到损伤了。 

新闻评论员发现新闻材料信息不完整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帮助我们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有效地判断对方表述上是否有问题。

既然说教给你如何去判断一个人说话是否存在信息漏洞的情况,那么对应的,你首先需要知道的是什么是信息完整了。


信息完整


信息完整是指一个传播内容的信息点,通过一定逻辑排序之后,可以完全诠释传播内容本身。受众通过获取的信息,掌握传播内容,从而帮助接受信息的人理解信息,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举个例子,天气预报。你看打开天气预报的APP随便找到一天的天气情况的这种文字版内容,你会发现所有跟本地天气有关系的信息,都会在这短短的几行字中了解到。你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做好出门前的安排。如果下雨,我们就带雨伞;如果今天刮大风降温,我们就多穿一些。获取完整信息的最大益处是什么呢?就是防止判断出问题。


信息漏洞


信息漏洞是指一个传播内容中,由于一个或者几个信息点的缺失,使得信息接收者对于传播内容的整体无法掌握,导致信息接收的人错误地理解了信息,进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老虎老师给你举个例子,你来判断一下:

本台消息,八名消费者在一家餐馆吃完午饭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呕吐腹泻的情况,这八个人被送到医院后接受治疗,其中六人得到一周后出院,还有两名留院观察。 


记者采访了消费者张先生,他说今天中午他们在这家餐馆用餐时,隐约觉得有几道菜味道不对,还找服务员问了一下。大家还以为这是特色菜,就没有在意,没想到就是这些“特色菜”把他们撂倒了。说到这,条新闻就结束了。

听完老虎老师说的这一段内容,是否发现这条新闻存在信息漏洞?


第一,新闻中说消费者单方面找过服务员询问,但是这是不是真有其事,他真找过吗?


第二,消费者说是被特色菜给撂倒了。有没有相关的检测可以证明,就是这些特色菜出的问题呢? 


第三,最后面对消费者的投诉,后续会不会有调查,又是什么流程呢?

老虎老师这么一说,你是不是才意识到这篇新闻报道只采访了消费者,却没有采访餐厅的服务员、医院以及当地的质检部门。这样的新闻稿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如果这八个人在进餐馆之前,在某个路边摊吃了什么,却误以为是在餐馆吃坏了肚子。对于餐馆来说,是不是有可能面临口碑下滑的危险,影响到饭馆经营?所以说,仅凭一家之言,容易造成观众对于事件的错误理解。


从一条新闻报道的信息漏洞,我们说回职场上,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听出对方表述中存在信息漏洞的问题。 


自问和提问


对于对方表述的内容要不断地自问。自问其实是你就说话人表述的内容做出的一个智能化的反应,通过自问完成一个内循环。自问的目的就是在听对方讲述的时候,自己建立一个事实逻辑框架,边听边判断。


那么怎么完成自问这个环节,老虎老师给你举个例子,你听就明白了。

话说,同事A关于3月份的员工职业生涯培训的事情跟你商量,他选择的地点是杭州。而现在有这么两个情况你需要考虑:第一就是同事A的女友在杭州读研究生。第二就是去年秋季培训的时候,已经去过一次杭州了。上次去杭州的时候正处于旅游的高峰期,导致酒店住宿费用超出了预算,可是培训通知前期公布了,无法更改,最后团队被领导批评了。


你这个同事A在跟你商量这件事的时候,如果是这样跟你说的话:亲爱的,我跟boss建议咱们这次培训定在杭州,因为3月份杭州春天就来了,对于学员来说,培训地点具有吸引力。虽然咱们去年秋天也是在杭州,可是春天的杭州跟秋天的杭州是不一样的。 


听完你会发现,你可以抓住这个核心的信息点,不断地在心里自问。为什么是杭州?为什么秋天去过,春天还要去?为什么他觉得春天的杭州和秋天不一样,我们就该去杭州培训?边听边判断,跟着说话人的逻辑听,但是不能跟着他的逻辑思路走,听是方式,不是结果。把听到的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思考串起来,就很容易进行判断了。


那么说完了自问,还有一个就是提问,向说话人提问。


为什么需要提问?因为第一,为了获得有用的信息,这是提问目的的所在。第二,通过提问学会了发现,从而完成自发性质的思考,发现对方表述的漏洞,就是自发性思考的一个结果。


一般来说,同事之间的交流看似随意,其实也是暗藏玄机的。当说话人跟你交流的时候,你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对吧?但是提问让你的被动位置发生了变化,你再抓取对方表述中存在的信息漏洞时,站稳了先机


还拿上面选培训地点的案例来说,同事A跟领导建议,培训地点选择在杭州!考虑到之前团队由于考虑不周遭到老板训斥的先例,你可以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培训的周末,我们预定的酒店房价是多少?如果还是去年咱们秋天培训时的价格,那就需要考虑一下了。


第二,这次培训是否有请专家导师?如果请了,那行程方面是否与对方做了协商?


当然,同事A女友在杭州读研究生这一事,你内心会质疑他选杭州做培训题可能是出于私心,你也可以提问,但是不是你跟他面对面正式交流时提出来的,而是在谈话的最后,看似不经意间问的。事实上,确实你是有意而为之,也藏着点小坏。谈话到最后你可以一边走一边说:“上次你女朋友带你去的一家店,我从朋友圈看不错是哪家店来着,你还记着吗,把名字告诉我!”本来跟同事A的女友没有关系的谈话,最后反而说到了女友,其中的寓意就不言自明了。


信息消耗与身份压制


通过听判断对方的信息漏洞,还有需要注意的问题,那就是信息消耗与身份压制。它们是职场交流当中造成你发现信息漏洞的两个主要障碍。


说到了信息消耗和身份压制,首先老虎老师给你解释一下,什么叫信息消耗?


大家是不是在电视上看过这样的一个游戏,一队人排好队,主持人贴着耳朵把秘密告诉给第一个人,第一个人再告诉给第二个人,第二人再告诉给第三个人,以此类推。等到最后一个人把听到的秘密大声的说出来的时候,跟主持人最初说的话要核对一下。实验后发现,说着说着这话就走样了。这就是信息消耗的一个外化形式了。


一个人听别人说一件事儿,再把这件事情告诉另外一个人。转述的时候,听来的内容和他本人理解的内容,together,混在了一起,告诉给下一个人。复读机一样的转述,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老虎老师举个例子:

周一下午的办公室,同事A跟同事B在茶水间说悄悄话:公司的董事会上大boss发飙了,下半年业绩做不上去,要开人了。同事B回到工位上,用微信把这件事告诉给同事C说:大老板生气了,已经开人了!同事C在下班的电梯里遇到了同事D,电梯里只有他俩人。同事C说:由于业绩做不上去,下周要被开了。直到传到同事Z的时候,开除的名单已经十几个人了。


这种信息或者是消息,在人们交流过程中传走样的现象,按照专业说法就是信息消耗。


那么除了信息消耗,导致你听辨能力中发现对方表述漏洞的第二个障碍就是身份压制。


通常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信息接收者不自觉地容易跟着说话人的逻辑去理解事物,容易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的判断,特别是讲话人是你的上级或者极具说服力的长辈同事或者是朋友。这里有一个概念就是身份压制。


身份压制是指由于讲述者也就是说话人的人生阅历,职业经历年龄优势等构成的社会身份标签。在与信息接收人沟通交流的时候,自然而然地给信息接收人施加的某种压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判断能力不足的人来说,是根本无法有能力去判断那些所谓的权威人士是否存在表述上的错误和漏洞,进而出现大量的信息漏洞问题的出现。


为了避免在重要事实获取过程中,由于他人造成误导,或者由于上级、长辈的身份压制,我们就需要时刻留个心眼,使用自己寻找信息漏洞的听辨能力,抓住说话人的核心信息,不断自问,善于发问,打通信息判断的自循环。


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信息漏洞:

首先我们学习了两个概念,信息完整与信息漏洞。接下来具备抓取信息漏洞能力的方法是自问与提问,最后提醒你的是,阻碍你具备抓取信息漏洞的是“信息消耗”与“身份压制”。


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我们下节课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