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因果论:打开思路,突破因果论局限

06 因果论:打开思路,突破因果论局限

00:00
21:34

《涅槃经》里有一句话,叫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意为我们种下什么样的因,就得到什么样的果。比如:


一个妈妈会认为,因为她教育的方式不好,所以孩子长大不听话。


一个学生会认为,因为他自己很有天分,所以高分考上了名校。


一个公司经理会认为,因为销售人员不够努力,所以公司销售业绩下滑。


西方哲学也很推崇因果,苏格拉底就说,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有某个理由。这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信念:我们得到一个果,首先就会去找它的因。


这是一种思考方式。但这种思考方式,一定是在任何时候都对我们有帮助的吗?它还有没有其它可能性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进一步地认识自己的想法和世界的关系。这涉及到一个新的理论学科,叫认识论。它研究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思维过程。


听起来有点玄,其实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说上面这些案例。


理论

请注意在这些案例当中,多次出现一个词,叫做「因为」。这个词是在干嘛呢?是在发生的两件事情之间建立关联。之前的一件事发生了,会导致之后的一件事情发生。比如苹果落地这件事,是由一个力量导致的,它叫做引力。这种解释方式已经变成了我们思维习惯的一部分。遇到任何事情我们都会想:为什么?这件事跟哪些事情之间有联系?找出来。


这种思维方式,叫做因果思维。


在这个例子中,「苹果落地」和「万有引力」这两件事,我们就建立了一个因果联系。


但因果联系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吗?不是的,它是我们头脑建构出来的产物。这是科学哲学的范畴,展开来讲是个很大的话题。我们可以先从日常生活来讲,有一些被我们认为约定俗成的因果联系,可能是错的。有一本畅销书叫《被讨厌的勇气》,介绍阿德勒心理学,很好看。它举了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个人在发火,为什么呢?他很容易建立一个因果联系说:我发火,因为孩子做了错事。建立这样一个联系之后,就可以把发火的责任放到孩子身上了。


「我不想发火,但孩子太气人了,我控制不住要发火!」


你看,用这种说法,他的状态就是被决定的,不可控制的。但就在这时,他忽然接到孩子老师的电话,他的语气立刻就变了,变得非常温和,满脸堆笑。


他的愤怒停下来了。直到挂了电话,他脸色一沉,接着刚才发火。


这种场景在生活中是不是很常见?意味着什么?我们的发火其实是收放自如的。所以阿德勒心理学就提出,我们的反应,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东西。

这句话非常惊人,所以我再说一遍:

我们的反应,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东西。


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认为的一些因果联系,至少在现实生活当中,只不过是我们的一种说法,一个托辞。我们经常解释一件事情的原因是什么。但其实,那些叫做原因的事并不一定就会导致所谓的后果。因为这个过程中,还会有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最大的因素就是人,人是有自主性的。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自由意志。就比如刚刚的案例,我们通常认为孩子不听话是导致我们发火的原因,但老师一个电话,我们立马就能停止发火。

一件事发生了,你可以自主决定后面的事发不发生。


但你可能要说,难道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由我决定吗?也不对啊。很多事情并不是自己主观上想做就能做到的啊,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去,这是受引力作用的,假设苹果有了自由意志,它在下落过程中想要决定自己快一点或者慢一点,或者停下来,它能做到吗?


做不到。这时候它真的就是被决定的状态。


很好,你现在开始糊涂了,到底因果关系算不算数?好像有时候它是决定性的,有时候又可以由个人选择。你会发现这里面的因素非常多,很复杂,自由意志也只是其中一种。当你意识到这个复杂性的时候,你就进入我们这节课的主题了。一件事情不一定决定另一件事情的发生,很多事都是由复杂的因素共同决定的,而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忽略这种复杂性,构造简单的因果关系。我们生气,是因为孩子不听话导致的,这句话没有错。但如果老师打来电话我们愿意忍住怒火,我们也能心平气和。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发火,也是我们自己不想忍住愤怒的结果。但我们常常只能关注事件其中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把一件事的原因说成是另一件事,其实是我们主观创造出来的,一种片面的联系。不同的人,可能会创造出不同的因果关系。那么创造出不同的因果关系,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了解它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

阐释

在现实生活里,假如我手里拿着一个苹果,掉地上了,我们会怎么解释这件事呢?很少会有人把原因说成是万有引力,「啊,它掉地上不怪你,怪引力」。大家会这么说吗?不会的。大家更多地会说:你看你,怎么回事,一个苹果你都拿不稳!就是因为你才让它掉地上的。你下次要把它拿稳一点。注意这句话,你要把它拿稳一点。这成了谁的事?你的事。


那你可能会说,不怪我没拿稳,是因为旁边刚好有一个人,吓了我一跳。我的手才松的。这又是一个因果联系。苹果落地是因为什么呢?因为那个人突然出现,吓到我了。这样一来,它就不是我的事,变成那个人的事了。


它还可以是谁的事呢?有人说了,怪这个苹果,它太滑了,拿不住!这也是一种不同的因果联系。你说这太强词夺理了,怎么能怪苹果呢?——你不怪它,因为苹果是自然长成的,不是人制造出来的。如果它不是苹果,而是苹果手机,那就真的要怪它了,怪它的设计师。把它设计得太光滑了,导致我不容易把它拿稳。这个苹果有问题,这是你们苹果公司的问题。

你看,我们建立不同的因果联系,是为了找不同的责任人。


这是另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叫做责任划分。它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做因果推断的一个内部动因。一件事情发生了,它可能跟好几个人都有关系,那么到底应该谁来承担这个好处,或者来弥补这个损失?我们需要做一个区分,区分的最终目的,是把责任落实到某个人身上。你买了一台手机,用了一段时间坏了,这个损失由谁来承担?谁掏钱修理?这个问题,其实远远地比找一个原因更重要。某种意义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才引入了因果关系。如果我是卖手机的,我不想掏钱,那我就要证明,这个手机是因为你使用不当,才导致它坏掉的。


想想看,生活中是不是经常发生这样的事?


一件事情发生了,我们问为什么,去探索它背后的原因。一个人在婚姻当中出轨了,我们就问为什么?还能为什么,因为这个人的道德品质有问题啊。我们就找到原因了。


或者也有人说,因为原生家庭。最近很流行原生家庭这种说法。好像现在生活得好不好,都是源于小时候发生的一些事。——它是真的吗?对,是真的。但它也可以解释成因为别的原因,比如说没有遇到一个合适的伴侣,成不成立呢?也成立。那究竟是哪个原因,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要往这个方面找原因?记住,找原因的本质,是为了找一个人负责。


如果我说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有问题,这个责任人就是当事人。跟别人没有关系,就是他自己的问题。这时候如果有人去找原生家庭的原因,他的目的就是把当事人的父母,和他们曾经做过的事,变成当事人做这件事情的责任人。记住这个思考角度,它非常有用。


它的用处在于,帮助我们寻找解决方案。找原因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目的。你说一个人出轨是因为道德问题,那我们加强道德教育,以后是不是就不出轨了?但是你想,不对吧,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如果这两个人相处起来不幸福,那么光是给其中一个人加强道德教育有什么用呢?所以这件事的责任人,也许不能光是其中一个人,也得把另外一个人纳入进来。那么建构因果关系的时候,我就不能只考虑道德,同时也要考虑这两个人的关系质量。


这时候,就特别需要我们跳出因果思维,多去考虑我们怎么样让不同的人来解决问题。我们经常会因为因果思维,固守一个看问题的角度。一个孩子写作业拖拉,妈妈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是不是我督促得不够?可是一个大学生写不出论文,他会觉得是因为我懒,我有拖延症,但他很少去想是不是导师督促得不够。那么前面一种情况我会问妈妈:「你有没有想过,这里可能也有你孩子的原因?」后面一种情况我会问那个学生:「你有没有想过,这里可能也有你导师的原因?」这一来,我们就可以看到其它解决问题的角度。再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去谈生意,他想,我怎么总是不能说服我的客户?因为我社交焦虑,我口才不好。这也是他自己的角度。可是他如果跳出因果思维的局限,去发现不同的责任人,就可以想:「哎,为什么这客户总是不能信任我?是不是因为这个客户有什么问题?」也许是因为他有一些恐惧,他不敢冒险。那很好,我们就可以针对客户的特点做工作。这就利用了完全不同的因果关系。


你会看到,视角不同,能想到的办法就很不一样。有一些因果联系的视角很好用,发现原因,问题就解决了。但也有一些问题,运用常规的因果视角,是没办法解决的,偏偏是这些问题会对我们构成最大的困扰。比如它的原因发生在过去,过去发生的事无法改变。


我过得不好,因为小时候父母没有给到足够的爱。好像这就注定我今天过得不好了。


或者,在另一些问题当中,我们把原因归结为别人,如果那个人不改变,这个问题也就无解了。比如我今天的生活不如意,是因为伴侣不好,她不改变,我就只能继续不如意了。


如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拓展原来的因果联系,就可以看到不同的解决途径。这种思维方式的突破,可以帮助我们在问题中引入更多的人,产生更丰富的可能性。


练习

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突破因果思维的练习。


写下一个你最近遇到的问题,然后写上你心目中的原因,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发生?写下你心里觉得非常正确的那个原因,凭你的第一直觉来写。


比如说:你最近的工作压力很大,你问自己,为什么?你就会想因为老板,这个老板实在太狠了,动不动就给人压很重的KPI,都是因为他的原因。


好,现在请你写下来,这里有老板的原因。


注意,这是你最习惯找的责任人。然后请你给自己画一张表,写三类不同的责任人:责任人是别人,责任人是自己,责任人是不可抗力。你在每一栏下面填上对应的原因。


比如,我压力大是因为老板用人太狠,责任人是老板。所以我就在责任人是老板那一栏的下面写上:因为老板用人太狠,所以我最近压力很大。


但它不是唯一的原因,因为还有两栏。


如果我把责任放在自己身上,看看有什么跟自己有关的原因呢?其实,每次老板给我增加工作量,我都会答应。这也是个原因。我就在下面一栏写:

因为我不懂得拒绝,所以我最近压力很大。


如果要把责任放到不可抗力上面呢?有没有这方面的原因呢?也有。我可能会在下面写出第三种因果联系:因为快到年底了,所以最近压力很大。


很好,现在看你的这张表,上面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因果联系。你知道它们每一种都是正确的,区别在于责任人不同,解决的方向也就可以不一样。


那我们最后再往下增加一栏,叫做解决方案,看看不同的因果联系,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不同的解决方案?如果说我压力大的原因是老板太狠,老板有问题,那解决方案只能是改造老板,或者换一个老板。但刚才你看到,可以把责任放到自己身上,我压力大是因为我不懂得拒绝。那如果我想减轻压力,我就要练习说「不」的能力。这比改造老板容易得多。


来,你在下面这一栏里写上:「练习说不的能力。」


同样,如果是「快到年底了,所以我压力很大」,对应的解决方案就是:「坚持,等待!等到明年就好了。」这样就可以给我们一些不同的信心。


好,刚才只是一个例子。你可以提出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题,但同样都是使用这三种不同的因果联系:责任人是自己,责任人是别人,责任人是不可抗力。对比一下,你在三种不同情况下写出的解决方案,有哪些是你之前没想到的。现在,感受到这种思维带来的好处了吗?


结语

通过这一节课,我们看到因果之间,常常并不具备着唯一对应的联系。只要有人的主观参与,一件事发生的过程和结果可以有无数视角,人的自由意志是其中最大的变量。也正因为此,在视角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应不同的角度,找到更多条未曾发现过的道路。


掌握了突破因果的思维方式,面对问题,你的办法一定会比以前更多。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莫逝之

    1、打破潜意识中固化的单一因果联系 2、利用结构化思维、系统思维去多角度思考,找到问题可能的责任人 3、针对可能的责任人去提出解决方案 以上的前提是——觉察到自己的思维过程

  • 觉者ing

    因果联系不是一一对应的 而是有着复杂的联系:一因多果 多因一果 多因多果 当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因果联系时 就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 视角决定事实

  • 清水微澜_6t

    完全没想到的角度 豁然开朗

  • 我的妈耶哈哈哈

    责任划分=你的责任

  • 1781043zjla

    区分责任人,不同因果,写下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

  • 1781043zjla

    我们的反应可以选着结果。划分责任人,提供不同的解决办法。

  • F_iko

    因果推断,责任划分。

  • 仇雅静

    但是我觉得如果老师没有打来电话,没有一个外界信号打断,家长可能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

  • 伊水恒馨

  • 伊水恒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