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自我认知:看如何用“想法”改变现实

02 自我认知:看如何用“想法”改变现实

00:00
18:54

1,认知三角

如果要问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发现是什么,那绝对离不开认知这个概念。什么是认知?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头脑中的那些想法。最近100年,我们把“头脑中的想法”变成了一个用科学方法研究的对象。20世纪后半叶的心理学,比如认知革命,人工智能,认知神经科学,很大程度上都在证明一个在

今天看起来像是常识的结论——人们头脑中的想法,很重要。


你会说,废话!谁不知道想法很重要啊。但我打赌,你仍然可能在某些时候低估了它的重要性。比如我问你,想法和现实哪个重要?如果想法和现实之间出现不一致,你更关心想法还是更关心现实?你多半会更关心现实。比如,我想让孩子主动学习,可现实是孩子太贪玩,本性难移;我想进世界500强企业,现实是面试官刷掉了我,他觉得我不合适;我想追一个女孩。现实是她不喜欢我。即便我头脑中有很多很多的想法,我觉得我能追到她,你也肯定会劝我:放弃吧,不管你怎么想,人家不喜欢你就是不喜欢,你又改变不了现实。


但我告诉你:不对!有一些时候,想法是可以改变现实的。


这不是天方夜谭,这是每天发生在生活中的事。

我们举一个经济学的例子。经济好坏是客观现实,对吧。它有具体的指标,比如股市指数,很客观。可是这些数字的涨跌取决于什么呢?很有意思,它取决于多数人的想法。


如果大多数人相信一支股票要涨,这支股票一定会涨。为什么?因为大家都抢着买。买的人多,价格当然就涨上去了。反过来,如果大家都相信一支股票要跌,齐刷刷地抛售,它就真的会跌。跌到什么时候呢?到一些人相信见底了,开始接盘了。它就真的稳住了。


心理学里,这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如果你在炒股,除了研究市场环境,一家公司的经营状况之外——这是现实,你最好了解一下人们是怎么想的,市场的情绪如何,这家公司经营得好,但是大家相不相信它经营得好?——这些不是没有用的东西。大家相信什么,很可能就会发生什么。你的想法可以影响甚至是决定现实。那么想法是如何影响甚至决定现实的呢?很简单,通过你的行动。


概念

你的想法很重要,言下之意是,你的一举一动也很重要,因为想法是通过影响你的行动,产生对现实的影响力。很多人以为,你买卖股票只是受到股票市场的数字影响。你是被动的。这是故事的一半,故事的另一半是,你买卖股票也影响了股票市场的数字变化,你也是主动的。选择买入或卖出一支股票,你的行动也在向市场释放一些信息。它们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现实。


每个人都在通过行动创造现实,但常常是自己意识不到的。


如果我头脑中有一个想法:我很差,我是个一事无成的失败者。它就会导致一个行动,我很可能在面对一个任务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做,只想躺在床上玩游戏。时间过去了,我通过行动创造了一无所获的现实。我就想:你看,我早就说过吧,我是一个一事无成的失败者!


我认为自己很失败,这是我的认知。我玩了一晚上的游戏,这是我的行为。连接这两者的,是另外一个变量,叫做情绪。当我认为自己失败的时候,我就会产生一种叫做抑郁的情绪,伴随这种情绪出现的,有无力感,失去兴趣,精力减退,从而没有力量去面对本该完成的任务。把这三个部分连起来,就成了一个循环,叫做向下的螺旋。我们经常陷入螺旋而不自知。


这是抑郁最可怕的地方,只要开启就停不下来,越陷越深:我有了这样的认知,就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就开始自暴自弃的行为。这些行为导致更糟糕的现实,进一步强化了原来的认知。认知又产生情绪,情绪又导致行为,行为又塑造认知……很难从内部打破这个螺旋。


幸运的是,在最近100年中,心理学家探索了一些改变的方法。这门课不光会教你这些方法是什么,还会告诉你方法背后的规律。现在我要告诉你的就是第一条规律。


刚才说的三个变量,认知,行为,情绪,合在一起叫做认知三角形。它是三个相互关联,又彼此影响的心理变量。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分析一个人的心理过程,三个变量是基本工具。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千变万化,仔细分析起来,都可以看到这三个变量的交互影响。


阐释

在这三个变量当中,情绪和行为我们最熟悉,也最方便观察。相对最不容易觉察的是认知。不是因为它藏得深,而是它太浅了,太自然了。人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想法,太常见了,反而让人觉得是顺理成章的,自然而然的,所以意识不到。认知疗法的创始人贝克打过一个比方,说认知就像呼吸,人们很少有意识地呼吸,但其实每时每刻都在呼吸。认知也是一样。


这个隐蔽的环节,是三角形最重要的一个顶点。


要常常反思它的影响。我觉得我做不好一件事,这是一个想法,但有了这个想法的时候我会很紧张,生怕自己做不好,于是做起来就真的会束手缚脚。我担心失眠,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因为害怕睡不着,整个人都很焦虑,身体就紧张,就真的睡不着。我认为一个人不喜欢我,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每当见到这个人我就会在心里生出一种气愤和敌意,我就会用一种不太友好的态度对他,导致有一天他真的不喜欢我。每一次出现了这种结果,我们就会说:「你看,我的想法没错,事实就是如此」。注意:「事实就是如此」。真相是,事实是会根据你的想法变化的,它变化的过程永远在和你的想法、情绪以及行为这个认知三角交替影响。


所以你对自己说,事实就是如此的时候,记得提醒自己:我这一刻的想法、情绪、行为正在和现实交替影响,最后制造出了跟想法一样的事实。也许我应该看一看我的想法。这样就可以从习以为常的状态里跳出来,看清现实是怎样发生的,我的想法又在其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你可能会想,既然知道了这条规律,我可不可以反过来利用它,去利用想法,制造那些对我更有利的现实?如果我相信自己是一个优秀的人,成功的人,它是不是就可以让我在情绪上干劲十足,在行动上积极进取,最终真的让自己更优秀,更成功?没错,这的确是自我提升的一种方式。但这是心灵鸡汤的说法。真的做起来,根本没有那么简单。我们的大脑里并不存在一个开关,可以按一下就改变我们的想法。我对自己说:「从现在开始,我相信自己很好!」我就真的相信了吗?——不一定,我心里认定自己不好,我没办法自欺欺人,不管我怎么对自己说:「我很好,我很好,我很好……」我还是很难真的控制自己的认知。


所以我们学习这条规律,不是为了立刻改变我们的想法,而是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头脑里有这样的规律。需要关注我们的想法,先看到它,然后去研究它,最终改变它。


练习

现在我们做一个练习,花点时间,来研究一下我们的想法。


怎么研究呢?首先,需要大家准备一张表格,我想请大家填上这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来干什么?

表格.png

这三个问题都是老生常谈。但是重新提出来,是为了有一些不一样的思考。


首先是“我是谁”,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我是张三,我是李四,但这只是一个代号。代号背后是什么?你可能接着想到你的职业,你是某某公司的职员,你在做什么岗位。然后呢?做这个岗位的可能不只你一个,还有什么让你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性?你可能会说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有些人可能很自信,说,我是一个天才,我是一个注定要改变世界的人。也有一些情绪性的表达,说我是一个屌丝,没有用。有人说自己有幽默感,也有人说自己很严肃。有人觉得自己有价值。也有人说自己是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有人觉得自己值得被别人重视,也有人恨不得永远不要被人关心。凡是这些跟自我有关的印象,心理学有一个专业名词,叫自我身份认同,它是我们很多底层认知的基础。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参照物。


好,你一边写,我一边给你解释它是什么意思。我们对日常事物的判断,很多都是从“我”的角度出发的。我们都学过《小马过河》的课文吧,说河水深,河水浅,好像说的是河水,其实都是以我们自己为参照物的看法。所以,你把自己当成高大的牛伯伯,还是矮小的松鼠弟弟,会改变你的很多判断。所以在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情况,你对朋友说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朋友却说,没有啊,我看你平时挺外向的,我才是真正的内向好吧。表面上你们是在谈论内向,其实你们处在不同的参照系,你们的讨论很难达到一致。你在“我是谁”这一栏的回答将会告诉你,你平时运用的是怎样的参照系,你为什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


第二个问题,我从哪里来?代表了我的家乡,我的教育,我的专业,我的家庭,我的社会阶层,我的民族,我的文化。这是我过去接收的各种经验,我可能只是接收,很少思考,这些过去的经验给我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但它已经自动变成我认知的一部分。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形成了很多基本假设,比如说,你在中国很传统的环境长大,你会觉得「不可以对父母直呼其名,那很不尊重」。后来你换了一个环境,接触了很不一样的人,外国人,你才发现:「哦——原来不是所有人都这样的,原来还有人叫父母就是叫名字」,那就是你成长的时刻,不是说你也会直呼其名,但是你看问题的角度打开了,你不会再默认一些东西是对所有人都是成立的。你会知道:这只是我们一部分人的想法。通过填写这一栏,你会看到有哪些过去的经验影响了你,在随后的课程中,我们将会一次次冲破这些基本假设。


第三个问题,我来干什么?这是什么呢,这是你头脑当中给自己的使命。你活在这个世界上,是追求什么的?哪些东西对你是重要的?它们的优先级是什么样?像有的人追求金钱,有的人追逐权力,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但我们还有更多。有人追求独立,也有人追求到处都是朋友的感觉。有人觉得家庭孩子是最重要的,也有人想多享受一点自由的时光。有人看重成就感,也有人看重体验和过程。有人追求一切事情都由自己做主,也有人追求将来有一天,什么事都可以别人帮忙搞定。我们带着这些不同的期望,就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即使我们遇到同样的事情,也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有人说:我好像没有什么追求。不可能,好好梳理一下你的生活,一定有你认为重要的事。有人说真的没有,我每天的生活就是吃了睡,睡了吃,打游戏,那你追求的也许就是享乐。对你来说,享乐最重要。


在“我来干什么”这一栏中,你可能非常坚定地写下了自己要做的事情,也可能对自己的答案充满怀疑,也可能,你什么都没有写。这里写下的,不一定是你未来要去的地方。但在学习完这门课后,我们会重新思考自己的答案,你可能会更坚定,也可能会全盘推翻。


我们对这几个问题的回答,每一个答案没有对不对,好不好,也可能不是唯一的,但我们先把它写下来。在写的过程中可能就会想,哎我怎么是这样的?好low哦。就会想怎么改变一下。不要急着改变,不要评价自己。就把自己当成一个客观对象,认识我的独特性。


把你的答案写下来,最好保存在什么地方,它非常重要。我们在后面的课程中还会回到这里。


结语

好,今天的课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对于自己的规律,多认识了一点点。


20世纪心理学最伟大的地方,就是把「人」的心理变成一个客观的研究对象,可以认识,可以提问,可以分析。以前,想法是我们的司令官,它一发号施令,我们就向前冲。但我们冲去什么地方?为什么去那里?没想过。我是一个失败的人,为什么失败?好像生来如此,我只能认命。但现在,这个司令官变成一个可研究的对象,我们终于有机会改写自己的命运。


接下来的课,我们会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自己」,我们会看到「自己」不再是某一种固定不变的笼统的形象。它会是各种因素互动的一个产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最后,我们回到这节课开头的例子,我喜欢一个女孩,她不喜欢我。这是一个现实吗?是的。但我们有没有可能找到方法改变这个现实?——不保证,但是有可能。前提是我要改变。改变我的想法,改变情绪,找到我跟她更适合的互动方式。可能你在心里摇头:「没戏,人家不喜欢,你再怎么改也人家也不喜欢」。等一下,这个结论哪里来的?它就是你头脑中的想法。


注意到自己有这些想法。就是我们改变自己的第一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熟睡的人在开花

    男人和女人的思维果然不一样。听女咨询师的课更多的是和你共情。男咨询师更多的是摆事实,讲道理,列数据。我还觉得挺有道理。

  • becauseofyou_mz

    老师的声音温暖了我,平复我的很多坏情绪,让我自己柔软了许多,感谢遇见老师

  • 1878673agep

    老师讲的轻易明白,点赞👍

  • 猫屎咖啡3

    他浓缩了我10年积累的知识点!不错推荐、强烈推荐!

  • 南风采

    在此念中 看过李老师的采访 觉得说的很好 又在喜马看到李老师的课,听一听果然有惊喜

  • 听友295295622

    非常喜欢李老师所讲的!

  • Yi_sk

    我认为我值得被好好的对待。所以,我常跟别人交流想法,获取信息和建议。然后情绪上很愉悦,那更证明了我的确值得被好好的对待。

  • 长春一艳

    1我就是我 2.从无明来 3.来体验人生旅程

  • goldgirly

    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学,老师讲到认知、情绪和行为时,我第一反应是:对我来说其中最容易改变的是相对理性的认知,而情绪和行为在我看来捉摸不透,难以控制,很多时候我能跳出情绪,认识到自己当下的行为模式,知道要改变,但我就是束手无策,任凭情绪操控。而内向性格的我,在别人看来冷静淡然,事实上总是深陷情绪旋涡,无法求救,也难以自救。或许是我对心理学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还没探索到能灵活用认知改变情绪和行为。李老师说的认知规律让我想起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认识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客观规律,第一次看见那么高角度的心理学课程—教会我客观规律,无比期待,希望能从后续课程学到我迫切需要的

    赵了赵 回复 @goldgirly: 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句话似乎一下子点醒了我!!!刚听完文章导论 我还有点懵呢,其实老师说的接纳,认识规律,不就是这个理嘛!

  • 晌午的憋字君

    第一反应的三个答案 1我是谁:是我妈的女儿 2我从哪里来:我是我妈生的 3我来干什么:我要发财(对第一反应是我要发财,然后觉得答非所问,就觉得那就“我来发财”吧) 几个下意识回答都不在老师的例子里,有点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