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

旧版

00:00
15:25

建设人才强国

“建设人才强国”政策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正如总书记所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近几年我国出台系列政策,打造优良的环境凝聚创新人才。2016年5月,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学科研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为科研人员出国交流提供便利。同年7月,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解决科研人员经费使用方面的难题。从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到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再到《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出台,给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推动形成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极大增强了科研人员的“获得感”。2016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全文公布,成为全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这份文件明确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包括坚持党管人才、服务发展大局、突出市场导向、体现分类施策、扩大人才开放等多项基本原则。《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未来五年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将产生重大突破,预示着我国从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进入了决胜阶段。

“建设人才强国”重要意义:

1、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人才是创新实践的主体和主导者,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人才开发作为战略基点,推动“人力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以“人才红利”促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增强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必须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充分发挥人才创新优势,引领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2、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是增强国际人才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为了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实施新的人才战略,策划出台新的政策法规和举措,加大对他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留置力度。例如,美国参议院通过《移民改革法案》,提出取消科技、工程等领域人才移民配额,获得博士学位的外国人取得绿卡可以不受数额限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欧盟实施支持青年人才跨境培养行动计划,确保优秀人才在欧盟国家内良性循环;加拿大、韩国等国家专门制定吸引外国专业技术人才、海外企业家的移民项目。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已成为大国角逐的决定性力量,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未来一个时期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优势。面对严峻的国际人才竞争形势,我们必须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统领,采取更加有力的人才举措,制定更具优势的人才政策,在国际人才竞争中赢得主动。

3、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党面临的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考验更加复杂严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我们党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抓紧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领导人才和其他各方面人才。同时,面对人才规模日渐壮大、构成更趋复杂、思想状况更加多元的客观现实,需要加强政治引领和吸纳,密切党同人才的联系,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团结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汇聚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

4、建设人才强国战略,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党中央把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活力。经济发展要实现新动力、优结构、可持续,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积极推动人才强国建设。

“建设人才强国”存在问题:

1、创新复合型高端人才匮乏。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短缺。

2、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才的不合理流动和流失比较严重,国家的人才安全形势面临较大挑战。

3、人才管理机制还不完善。人才管理工作力量分散,科学的人才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法规滞后;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偏低。

“建设人才强国”具体对策:

1、大力培养集聚创新发展急需紧缺人才。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更大力度培养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加快建立国家杰出创新人才工作室,大力集聚从事原创研究、交叉研究且能够引领国际科学发展趋势的战略科学家;大力集聚适应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新型产业和新兴业态需要、有望推动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的科技领军人才;大力集聚适应创新发展和走出去战略需要、具有国际化管理创新和跨文化经营能力的企业家人才;大力集聚支撑中国创造、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大力集聚战略规划、风险评估、资本运作、国际投资等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大力集聚通晓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策法律制度的复合型人才,让各类人才在中国大地上各得其所、大展其长。

2、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以重大人才工程为抓手,撬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是近些年人才工作取得的宝贵经验。要以更大力度推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健全完善工程实施监测评估机制,不断提高工程质量效益,使人才工程成为凝聚和培养“高精尖缺”人才的大平台,成为人才创新创造、建功立业的助推器。支持各地各部门实施各具特色的人才工程,构建横向和纵向有效衔接的人才工程体系。同时,创新人才工程协同推进机制,统筹落实人才支持政策和财政专项资金。积极做好国际组织所需人才的培养推送工作,加快培养推送政治过硬、专业水平高、精通国际事务的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3、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着眼于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扩大用人主体自主权,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加快构建管理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着力破除制约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流动、激励的思想束缚和制度藩篱,实施更加灵活务实的政策。完善待遇、税收、保险等激励政策,健全有利于人才向基层、中西部流动的政策体系。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清除人才流动障碍,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建立完善人才创新创业利益回报机制,保障人才以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合理分享创新收益。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创新,促进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增强人才工作生机活力。

4、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加快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步伐,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地域、所有制、身份等制度性障碍;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推动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完善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完善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改善基层人才工作、生活条件,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开发公共服务产品,积极打造以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工作站和流动站、专家服务基地、继续教育基地为主体的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

5、不断提高政府人才综合管理水平。加强政府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加快制定人才政策法规,深化人才管理制度改革,构建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人力资源市场,积极破解人才工作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加强政府部门的密切配合,加快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系统联动、部门协作的政府人才工作机制。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产业链、科技链打造人才培养链,着力打造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学科发展、带动产业转型的领军人才。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育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建设人才强国”典型事例:

1、中组部的‘青年千人计划’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评审,2016年申报量比前年增加了30%,2017年申报量达到了3550人,比去年又增加15%左右,申报人员的水平逐年提高。

2、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科院提出“四个率先”的要求后,中科院根据指示出台了“率先行动计划”。其中的人才专项就是根据“率先行动计划”引进各类急需人才,包括科技帅才、领军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

3、我国出台系列政策,打造优良的环境凝聚创新人才。从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到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再到《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出台,给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推动形成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极大增强了科研人员的“获得感”。

4、截至2017年底,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已经突破265万,其中回国人数占到了70%。仅2017年就有43.25万留学人员回国,较2012年增长15.96万人,增幅达58.48%。

5、“万人计划”成效卓著。仅首批入选者中的199名青年拔尖人才,在入选不到两年时间内,就有84人获得国家级和世界级重要科研奖项,占42.2%;有163人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占81.9%,成绩喜人。

6、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1.75亿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达15.5%,基本实现2020年1.8亿人、16%的规划目标;人才队伍素质明显增强,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48.5人年,比2010年增长14.9人年,超出2020年规划目标5.5人年;人才投入和效能显著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5.8%,人才贡献率达到33.5%,人才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

“建设人才强国”名言佳句:

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人才强国战略的强调,再次表明,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始终愿意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继续为人才提供成长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一起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2、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过去这些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一系列奖励制度,鼓舞着各类人才贡献才智。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使人才活力充分涌流,一大批创新成果无不彰显着中国人才强国战略正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和中国不断增强的国际影响力,对海外人才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人才强国战略的有力部署为广大人才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和空间,越多越多海外学子选择拥抱“中国机遇”,投身到民族复兴洪流当中。

4、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拥有求贤若渴的大气度和大智慧,收获的则是群贤毕至的良好格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铸就伟大新时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zanyuyu

    这个是18年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