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汉德克:这个无所适从世界中的“另类

彼得•汉德克:这个无所适从世界中的“另类

00:00
08:39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独家播出


主播:许诺

人物:彼得·汉德克


节目精选:


北京时间1010日晚上7点,瑞典学院公布了2018201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奥地利剧作家彼得·汉德克。彼得·汉德克以其独具风格的创作在文坛上引起了持久的争论,更确立了令人仰慕的地位。

 

文学对汉德克来说,是不断明白自我的手段;他期待文学作品要表现还没有被意识到的现实,破除一成不变的价值模式,认为追求现实主义的描写文学对此则无能为力。与此同时,他坚持文学艺术的独立性,反对文学作品直接服务于政治目的。作品《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无欲的悲歌》、《短信长别》、《真实感受的时刻》、《左撇子女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在表现真实的人生经历中寻找自我,借以摆脱现实生存的困惑。

 

1979年,汉德克在巴黎居住了几年之后回到奥地利,在萨尔茨堡过起了离群索居的生活。这一时期,汉德克经历了人生中短暂而近乎绝望的生存与写作危机。而苦苦思索的迷惘中,沉浮在再也无法写作和再也没有资格言说的恐惧中。《缓慢的归乡》四部曲正是汉德克这段心灵煎熬和渴望变化时期的产物,也标志着他的创作风格的转变。四部曲虽然在叙述风格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生存空间的缺失和寻找自我依然是其表现的主题;主体与世界的冲突构成了叙述的核心,因为对汉德克来说,现实世界不过是一个虚伪的名称,丑恶、僵化、陌生,他厌倦这个世界,试图通过艺术的手段实现自我构想的完美世界。

 

1980年代开始,汉德克似乎日益陷入封闭的自我世界里,面对社会生存现实的困惑,他寻求在艺术世界里感受永恒与和谐,在文化寻根中哀悼传统价值的缺失。他先后写了《铅笔的故事》、《痛苦的中国人》、《重现》、《一个作家的下午》、《试论疲倦》、《试论成功的日子》等。但汉德克不是一个陶醉在象牙塔里的作家,他的创作是当代文学困惑的自然表现:世界的无所适从、价值体系的崩溃和叙述危机使文学表现陷入困境。汉德克封闭式的内省实际上也是对现实生存的深切反思。

 

进入90年代后,汉德克定居在巴黎附近的乡村里。从这个时期起,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动荡、南斯拉夫战争也把这位作家及其文学创作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从《去往第九王国》开始,汉德克的作品中到处都潜藏着战争的现实、人性的灾难。1996年,汉德克发表了游记《多瑙河、萨瓦河、摩拉瓦河和德里纳河冬日之行或给予塞尔维亚的正义》批评媒体语言和信息政治,因此成为众矢之的。汉德克对此不屑一顾、一意孤行。1999 年,在北约空袭的日子里,他两次穿越塞尔维亚和科索沃旅行。同年,他的南斯拉夫题材戏剧《独木舟之行或者关于战争电影的戏剧》在维也纳皇家剧院首演。

 

为了抗议德国军队轰炸这两个国家和地区,汉德克退回了1973年颁发给他的毕希纳奖。2006 18 日,汉德克参加了前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的葬礼,媒体群起而攻之,他的剧作演出因此在欧洲一些国家被取消,杜塞尔多夫市政府拒绝支付授予他的海涅奖奖金。然而,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汉德克无视这一切,依然我行我素,坚定地把自己的文学创作看成是对人性的呼唤,对战争的控诉,对以恶惩恶、以牙还牙的非人道毁灭方式的反思:我在观察。我在理解。我在感受。我在回忆。我在质问。他因此而成为这个所谓的世界的另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肖大侠在练功

    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