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第三讲:心性修持要旨

第一回 第三讲:心性修持要旨

00:00
16:05

第一回 第三讲 :心性修持要旨


心性修持大道生。这是《西游记》第一回标题的第二句。对于“心性修持“这四字,其要旨是:须用”心性“修持”灵根“,而不是为修”心性“而修”心性“。


世人对“修心养性“,理解有很大偏差。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修什么”心“?   欲望之心?还是”赤子之心“?


什么是“欲望之心“?什么是”赤子之心“? 这问题若没有彻底搞明白,就不知道要修什么”心“了。修心的目标、目的不清楚,就导致修行,起手就偏了。同时,还要将“灵根“与”心性“分辨得清楚,这样,”修心养性“的要旨就掌握了。


《西游记》原文中,对“心“的描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斜月:一钩,三星:三点,合起来就是”心“字。世人皆将此心,错误地以” 人心“ 猜之,而惟独悟一子注解正确。


悟一子说:“以此“心” 为天地之心则可,以此“心”为人心之心,失之远矣“!因为,此“心“不着于形象,不落于有无,空空洞洞,最虚,最灵!《西游记》作者,称它为”灵台方寸“。


当人静极而动,灵光现露,如初三日,天上的峨眉新月,故,称为“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山“中的”山“字,指的是如山一般,不动不摇之象。”斜月三星洞“的这个”洞“字,指的是”至虚至灵“的含义。


这个“心“,即”灵根“之光辉! 这个光辉,是一点阳刚之正气。故曰:“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释家《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名为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 菩提心,即天地之心,也简称为“天心”,“道心”。这是“修心养生”的正祖宗。


由此而知,修“心”,首先要修出这个“心”。若修不出这个“心”,修行则落于空矣!更不可能产生什么效果!最后就只能落得:“静坐孤修气转枯”的悲凉结局。


《西游记》第一回的标题,明确指出,“心性修持大道生”。所以,修持大道,心固不可不明,性也不可不见!


若不见性,心无所体。心无所体,则不能达到真空之妙境。对于“性”,有真假之分。后天气质之性,为假性。此假性虽勉强制伏,但终归顽空下乘之流。


《西游记》原文中说:“ 我无父母,却是天地生成的。” 这秉承天地生成之性,方为“真性”。“真性者”,即“灵根”之继体,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西游记》原文中祖师道:“猢“ 字去了兽旁,乃是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男儿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


这段话,含意很深,值得细细体悟。作为凡人,之所以必须“心性修持”,因为,凡人,是个高级的动物,所以,也具备动物的本能,这动物本能的体现,就是具有“兽性”与“兽心”。


“猢狲”二字,去了兽旁,就是“心性修持”,首先要修去这“兽性”、“兽心”,也就是“欲望之性”和“欲望之心”。由“欲性”,达到“真性”。由“欲心“,达到”道心“,达到“菩提心”。由“后天之心性“,返回到”先天之心性“。


“孙“是:”空而不空“。“悟空“是:”不空而空“。


若能知得此“真性“,悟得此”真空“,则,有无一致,色空无碍,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如此,方能”有用中无用,无功里施功“。弃后天”顽空“,而修先天”真空“。这,才是:


”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


为此,儒家《大学》中说:“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皆以修身为本”。本立道生,天行健,自强不息,以致“生生不息”!


鸿蒙初辟原无姓,

打破顽空须悟空;

灵根孕育本先天,

藏在后天是水铅;

悟得真心明本性,

不空不色自方圆。


所以,

灵根需要孕与育,

心性定要修与持,

如此,

源流才能出,大道方可生。


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老好1958

    请务必善始善终啊……不会更了几期就放弃或者收费吧?

    太华玉清子 回复 @老好1958: 感谢关注呀~我是一宁,放心,我们肯定是抱持着善始善终的心去传播的。不过万事还要随缘,毕竟今日不知明日事哇。 不会收费的。

  • chenjl_4

    原旨中儒释道基础,功底要求非常高,没有极高易,和修为不可论评。

    太华玉清子 回复 @chenjl_4: 你好,我是一宁。是的~需要非常高深的功底

  • 呆呆1115

    是什么种子就开什么花结什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