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过半,今天想给大家讲个民国传奇女子董竹君,一个从青楼歌女到督军府人,再到女企业家,最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不断蜕变的人生赢家。
对于董竹君,知道的人奉其为独立女性典范,不了解的压根没听说这个人。今天课程的内容主要来自其个人传记《我的一个世纪》。
1900年正月初五,董竹君出生在上海一个穷苦家庭,一生起起伏伏,享年98岁,在她近一个世纪的生命里,主要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13岁被家人卖去青楼抵债,卖艺不卖身;
第二个阶段,遇上心上人夏之时,当时的四川副督军,跟他私奔去了日本。后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成了一代知识女性;
第三个阶段,回夏之时四川老家,操持家务,照顾公婆,培养子女,还开了两家工厂,但自己和丈夫关系破裂,协议离婚;
第四个阶段,带着四个女儿来到上海,白手起家,创办了锦江饭店(当时叫锦江川菜馆),和上海各界关系都很不错,可以说是黑白通吃的交际达人。
第五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她把个人资产全数捐出,为新中国做了不少贡献,还成为了全国政协委员。
大家如果对董竹君的故事感兴趣可以去看一部电视剧《上海一家人》,那是根据她的经历改编的。但我今天想结合《决策的智慧》这本书,和大家聊聊不被存量绑架,反直觉,面向未来计算成本与收益的决策思维。
《决策的智慧》一书的作者大卫·亨德森是个经济学家,这本书准确的翻译应该叫《在生意和生活中作出了不起的决定》。这本书里面讲了很多做决策的方法,董竹君不同阶段的很多决策都可以从中找到印证。
选择决定成败,成败决定命运。自13岁被卖到青楼后,董竹君一生就完全靠自己。作为一个出身卑微的女性,董竹君在人生转折时的每一次决策思路与常人都不太一样。
一、「机会成本」:出逃青楼,留学日本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机会成本的重点不是说做一件事要得到什么,而是做一件事,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为了帮家人度过做拮据困顿的时期,董竹君顺从了父母的安排,去当时的长三堂子卖唱三年,父母可以拿到300块大洋,还债和改善生活。
但在得知卖唱只是买家的权宜之计,等她长大了,就得去做「大先生」,接客去时,又惊又怕的董竹君,在好心的孟阿姨的提点下开始物色人选,带自己逃离火坑。
多番观察交谈之后,十五岁的董竹君锁定了当时的才俊青年,四川副都督夏之时。但在答应婚嫁之时,董竹君先是拒绝了夏之时的赎身,然后提了三个条件:1.不做小老婆;2.到了日本,要送她上学;3.将来回国,组织一个好的家庭,夏主外她主内。
这个时候董竹君,她不愿让夏之时出钱替其赎身,因为她知道失去的机会成本不是那赎身钱,而是她永远丧失了和夏之时平等的夫妻关系地位。钱没了可以赚,但身份没了,一辈子也很难赚回来了。
这机会成本用是多少钱可都收不回来的。那年,董竹君15岁。
二、「沉没成本」:放弃存量,面向未来
沉没成本,是指过去的决策所产生的、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所改变的成本。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花掉的钱那就不是你的了,不要省。
董竹君是对存量一点都不在乎,从软禁的地方出逃时,她把身上的金银首饰、耳环戒指和值钱的东西都留下了。她面向未来思考问题,决定出走的那一刻就只为自己和夏之时的未来谋划。
在《决策的智慧》这本书里提到一个说法:「十六倍法则」。所谓16倍法则,是指好的决策所带来的收益,是一般的决策的16倍。
这个数字是从经典的二八法则来的。就是一家公司永远是20%的人分公司赚到的80%的钱。剩下80%的人分剩下那20%的钱。行业也是如此,永远是三两个巨头占据市场份额的80%,剩下80%的公司只能分那剩下的20%的蛋糕。那20%的人,和那80%的人相比,就是16倍的收入差距。
董竹君在做决定时下意识的用最小的成本瞄准了最大收益的选项。自己逃出青楼,如愿让夏之时带自己去日本求学。在人生的第一次重要选择上,董竹君就展示了独到的眼光和惊人的判断力。这个决策至少给她带来了四个收益:
第一个收益:自己从此和夏之时就平起平坐了,人格上至少平等,不用担心以后被奚落说「你是我花钱买来的」;
第二个收益:换来了在日本读书的机会。她原本就好学,到了日本之后拼命读书,把之前因家庭贫困错过的上学机会超预期的补了回来,不到四年时间便念完了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科的全部课程。后来她还自学法语。
董竹君真正的文化,还有后来很多开明的思想,应该说都源自在日本读书的这六年。这期间她进步的特别快,也是他两婚姻最美满甜蜜的六年。
因为在日本见多识广,董竹君在办大型宴会很是拿手,对于小型家庭聚会更是驾轻就熟,这些后来都成了她在上海商界打拼的重要资本。
第三个收益:日本留学期间学习的家政课业,为她在早期二人困难时期的生活和正式进入夏家提供了敲门砖。
回到夏家老家后,她利用自己家政功底,亲自操持家务缝纫、烧菜、洗衣、招呼客人、算账,任劳任怨把家里大小事弄得井井有条,还成功操办了小叔子的婚礼。赢得了夏家上下的一致认可,奠定了自己在夏家女主人的地位。
第四个收益:子女教育。日本回来后董竹君除了继续自己西式的穿衣风格之外,也一直按照西式的着装打扮自己的小孩子,家庭装修也是西式的,吃饭都是八菜一汤的西式吃饭。外面的人都说“夏家是洋派。”
但夏之时觉得女孩子是泼出去的水,用不着花太多钱,到了十七八岁差不多的年纪找个了嫁了就对得起她们了。董竹君拗不过,就直接在家搞了个很别致的小读书室,启蒙孩子读书。
后来跟着董竹君的四个女儿都是高学历,还有好几个是留学生。
原本她的命运有可能是:她亏欠了夏之时——夏之时把董竹君卖唱赚到的钱败光——夏之时另寻新欢——董竹君成为笑话。
但她面向未来计算成本与收益,把一个负面循环就给转成了正向循环:事业,爱情,子女之间的关系全都矫正过来了。
三、「第三条路」:寻找经济独立&策略离婚之间的最优解
董竹君和夏之时的婚姻进行到第十四年时,下野的夏之时不求上进沉溺赌博抽大烟。一个女人想要的:子女教育,父母安享晚年,还有基本的安全感他全都给不了。
董竹君是个永远向前看的人:自己该做的都做到了,你(夏之时)要是实在烂泥扶不上墙,那我只能撤走了。
在离婚自由生活和实现经济独立上,董竹君没有钻牛角尖,非此即彼,而是在计算成本与收益之后,以退为进,逐步实现自己目标的。
办实业磨炼自己赚钱的能力,分居给自己出走失败留退路,这期间还可以继续享用「四川副都督、辛亥革命元勋夫人」名号的福利,在筹划自己经营事业的让这些隐形的关系为自己所用。
就这样五年分居时间,董竹君拼命想办法证明自己有赚钱独自抚养女儿的能力。得益于之前在四川打理大家庭事务的经验,董竹君积累了不少开厂子的经验。
和结婚时提条件一样,离婚时董竹君也跟夏之时提了两个要求:
1.每年按要求给四个女儿提供生活费;
2.如果自己出意外了,夏之时得供养女儿直至大学毕业。
董竹君主动离婚还净身出户的行为,一时成为当时社会热议话题,董竹君更是被称为:中国版娜拉。不少人更是对这个出走的「娜拉」多了几分钦佩。开锦江菜馆时的启动资金,就是仰慕人士主动送上门来的。
四、不站队:不用直觉思考,平衡利益得失做决定
在过去两千年前,人类从来没有20世纪的人那么疯狂。灭国级战争、社会集体暴乱、种族屠杀、宗教仇恨,意识形态斗争,核武器,全都集中爆发。用英国思想家霍布斯鲍姆的说法,这叫极端的年代。
这些疯狂背后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特征:站队,就是我信了一个什么之后,我就是这个阵营的,那其他人都是敌人。
但这些站队思维,本质上都是用直觉来思考。但是经济学思维是反直觉的:一切都得理性计算了之后再决定,凡事都只计算成本与收益。
董竹君从来不站队,一辈子结识了众多好友,社会贤达名流、文艺工作者、教育家、工商军政界人士、青帮大佬,好友遍布三教九流。
她后来自己还成立了一个小圈子,叫「十一人生日会」。就是这个小圈子有11个人,大家按照每人的生日次序,每月到锦江聚餐一次。这11个人,有上海申报馆副总编辑、大公报的记者;有在上海的英国犹太大土豪,有经商的富二代,有照相公司的经理。
其中很多人不仅是她生活中的挚友,不少人更是在其危及关头助其度过难关。戴季陶、杨虎、杜月笙等人都曾不同程度帮过董竹君。
在今后的课程里我会向大家介绍其他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希望大家能在一个激荡的时代,做出一些让自己受益的人生选择。
讲的真好
她自幼家境贫寒,少年时期被卖入青楼,沦为卖唱女。为了自由与爱情,他始终坚定而勇敢地抗争着,奋力挣脱命运的枷锁。后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权统治,他再度冲出樊笼,开启...
坐落在上海的锦江饭店,接待过一百多个国家的近三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众多商贾巨富,它的创办者是20世纪极具传奇色彩的女人董竹君。董竹君13岁沦落青楼,15...
本书稿是一部以董竹君为传主的人物传记。作者以一种温暖而坚韧的目光、一种敏锐而从容的笔调,叙述了董竹君充满坎坷、屡经磨难,却不改初衷、洁净如初的一生。无论生...
董竹君又名董篁,1900年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市,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毕业于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本是洋车夫的女儿,早年被迫沦为青楼...
本书带您走进一位商界女强人的百年传奇世界,了解一位世纪老人跌宕起伏、精彩绝伦的人生经历。她是一位洋车夫的女儿,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女,结识革命党人跳出火坑,成为督军...
董竹君(1900-1997)有着传奇的一生,她自幼家贫,被迫入妓院,后做都督夫人,赴日本留学;又不堪忍受丈夫封建传统思想,毅然离婚;为生计办实业,创立了上海锦江...
讲的可真有激情,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