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清平乐·村居》:温暖的村居生活

第三讲|《清平乐·村居》:温暖的村居生活

00:00
11:26

课本内外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郦师点拨 

在这首词中,词人辛弃疾,很好地描绘了一个农村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和日常画面,以及他们美好的农家生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词的第一、第二句首先点明了,环境和地点。你看那里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屋旁有一条小溪匆匆流过,西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茅屋、小溪、青草组成了,一个非常美好的环境。顺便说一下,我们刚才说“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是词的第一第二句,古诗词里的分句,和现代、汉语不太一样,现代汉语,我们经常说到句号处是一句,对吧?句号中间的停顿是逗号,可是古诗词的分句标准,是语言停顿处,就是有标点符号处,基本上就算一句。


所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虽然只有一个句号,这里却是要把它分成两句来看,这是学习阅读古诗词过程中的一个通行标准,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同学们要注意这一点,你看,通过第一、第2句写自然之美,其实目的更在于烘托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所以接下去就分别描述了一家5口的,老老小小的不同的面貌和形态。写的是有声有色、活灵活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说着方言,相互打趣取乐。作者当时是住在信州,也就是今天上饶。当时这里的方言就为吴音。翁是指老年的男子,媪则是指老年妇人。这里写一对平凡的乡村夫妻,温一壶酒,对坐而饮。这一幅画面,实在是平常至极的。但是在这种平常中,作者却写出了他们的幸福生活。除了这对夫妻之外,更妙的还在后面。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你看三个孩子,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调皮的小儿子正横卧在溪头草丛中剥着刚刚摘下的莲蓬。大家看,这里又提到除草了,我们前面刚刚说过,“锄禾日当午”中的除草,是农村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因此便由年纪最长体力也最好的大儿子来完成,二儿子呢,就像前面我们所讲到的范成大诗中所说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一般。帮着家里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了——编织鸡笼。而小儿子更小一些,还处于只爱玩耍的阶段,于是就把刚才下来的莲蓬当作了自己的玩具。同学们在读这首词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关注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首诗中那条小溪。可以说这条清溪其实就是整个场景结构的核心,无论是村居的茅屋,还是孩子们工作玩耍的地方,其实都与它相关。所以发生的故事就围绕着小溪展开,描写了溪边的茅屋,还有正在劳动的农家儿女,以及悄悄拨食莲子的无赖小儿。这里的“无赖”当然是可爱的意思,有点顽皮、有点淘气,所以很可爱。这就为大家展示出一幅怡然自得、其乐融融的农家生活和劳动的图景。仿佛这条小溪就是这样美好生活的最好见证。这样其乐融融的美好画面,着实令我们感到温暖。但我们知道作者辛弃疾被称作词中之龙,他早年立志报国,在南宋军事史上也是难得的一位奇才。可是他后来作为主战派,却遭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报国的志向难以实现。晚年只能隐居在上饶农村,这首词并作于这一时期。


辛弃疾之所以始终怀抱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是希望老百姓能够过上这样和平安宁、朴素安适的生活。所以他才对词中的宁静的村居生活倾注了饱满的热情,写出了感动我们的温暖。也正因为如此,一向具有豪放、悲壮、词风的新契机,才可以写出像《清平乐·村居》这样宁静温暖的小令,以及像他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这样充满着乡野之趣的作品。说到这首《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其实和《清平乐·村居》一样,是辛弃疾被贬官回到带湖闲居之后所写,也同样是描写乡野生活的经典词作。为什么这些词里头没有愤懑,没有感慨、没有抚今追昔,没有痛心疾首呢?细考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应该作于辛弃疾。41岁到46岁之间,也就是人到中年。辛弃疾人到中年,却壮志难伸,可以说他的心中其实充满了沉郁之情。但是恰恰最让我们感到震撼的是,其实人生的境界固然有不忘初心的坚持,以及追求理想的坚韧。同时人生还需要一种境界,那就是像辛弃疾这样,随时学会清空自我。所以这才是稼轩居士辛弃疾的伟大之处。你看他在那样美丽的夏夜行走在黄沙道中,看到明月,别枝惊鹊,感受到清风半夜鸣蝉,嗅到稻花香里的风,也听到蛙声一片,甚至七八个星天两三点雨点也能够让他突然兴奋起来,而路转溪头,旧时茅店闯入眼帘,宛如老友重逢,那条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黄沙道,以及黄沙道旁的旧时茅店,都让辛弃疾发出由衷地欢欣与欢喜。


这对于辛弃疾来讲,他并不是放弃理想,更没有忘记初心,而是在某一刻放下自我、放下固执,与天地自然,与生活、与身边的一草一木。一月一桥融为一体,去体会到这本应让每个人让老百姓都能体会到的岁月静好。所以不论是《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还是这首《清平乐·村居》,一般的词写情绪的流动,直接写来。可是辛弃疾的词有景更有人。他的好,还在于写出了温暖与安详,写出了人物的情态,所以诗词的妙处有时候就在于景与情的关系上面,如何通过景物的安排来描写不一样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情绪、情感,这才是诗词打动人心的地方。


思考探究 

同学们也可以多找一些这样的诗词来对比着读一读。看看其他的作者在处理情与景、人与景的关系上又有怎样的高妙?看看在情与景的关系中不一样的,所谓“人”的形象又是如何凸显的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清_如許

    年轻的时候可以选择为理想而崇高地死去 年老的时候终将选择为理想而卑微地活着 郦老师昨天的这兩句诗极为凝练,却写尽了那些愿为理想崇高地死去到为理想卑微地活着的人的不屈与堅韌!这样的卑微何尝不是一种伟大?这样的平淡何尝不是一种波澜壮阔?“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江山稳固安宁,农家幸福的生活宛如那条小溪,清澈温暖,缓缓地流进词人的心坎。辛弃疾从年轻到年老,从未忘记自己的理想,从未忘却自己的立场,纵使一身霜雪,归来依旧少年。郦老师,辛苦了🍵🍀

    Henry_sz091208 回复 @清_如許:

  • 安条克首长

    郦老师,想问下莲蓬的蓬到底是读二声还是轻声?清华附小的老师读的是二声,力小的老师读的是轻声。有点凌乱,麻烦郦老师解惑下

    Han涵_g3 回复 @安条克首长: 我觉得应该是轻声

  • 听友93202257

    郦老师,“上阙下阙”还是“上阕下阕”啊?

    悟空_esa 回复 @听友93202257: 第二个

  • 1372515nmvx

    郦老师好!我是四年级学生,今天有幸听到您的课,好喜欢💕一口气听了好几节问个问题:“溪头 卧 剥莲蓬”,还是“溪头 卧剥 莲蓬”?谢谢郦老师❤️

    无毒瓜子 回复 @1372515nmvx: 同学可以多找类似句法来多体会,比如“夜来卧听风吹雨”、“坐吃山空”等,感受这里的“坐”、“卧”的作用

  • 周游_dh

    啥时候继续更新啊

  • 素昧平生喜六月

    老师在简单的诗词中讲出了人生的智慧,在人生困境中破我执,重新活出自我,自有一番天地!

  • 听友36563530

  • Tintin叮酱

    不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吗?

  • 平静的绿色冰棒

    酈老師好!我是四年級的小學生,今年11年,我姓魏 我爸爸說詞的第三句,“醉里無音相媚好”,不一定是老翁和老婦喝酒,可能是辛棄疾喝酒。 是不是呢?請酈老師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