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必考文化常识 六

初中语文必考文化常识 六

00:00
05:52

【小鹿听课】历史政治生物地理英语语文课程全部更新完成啦,还有最新上线的语文课内古诗文高中历史 及重磅推出的英语课文精讲(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更有免费专辑:作文文化常识 等你来听!专业有声教育服务,助力孩子轻松高效学习!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喜马拉雅小鹿听课,快来跟小鹿一起学习吧!!(点击历史政治生物地理英语语文课外古诗文即可进入收听)

添加小鹿助手领取配套的课程资料VXzaoxuexinmei007


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六

欢迎收听《中考语文必考文化常识》,这节课的内容是与科举和考试制度有关的文化常识。

 

(1)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

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意思是“永元年间,张衡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

 

(2)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大都被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比如刚刚讲到的《张衡传》中的:“连辟公府,不就。”

 

(4)科举,指的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从隋朝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到了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为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5)什么叫童生试呢?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资格,也就是秀才资格,才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6)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乡试,因为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秋闱,闱就是考场的意思。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 四声)元。

 

(7)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所以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考官,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土,第一名叫会元。

 

(8)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大殿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有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一甲的第一名称“状元”,也叫鼎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称作探花。

 

(9)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司马光、、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就可以授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再授官职。

 

(10)及第:指的是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清代文学家袁枚的散文《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意思是:“过了三年,我考中进士,衣锦还乡。”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的“披宫锦”就是指中进士。“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是指考中进士。

 

 

(11)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圣杭

    好听

  • 戚屿__

  • 13815784966

    👹👹

  • 1829462uwiy

    科举和考试制度

  • 烟锁柞栏

    太全面啦

  • 听友187301075

    来了来了

  • 听友201029398

    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