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籍老师。这一期我们来聊一个让很多家长都头疼的问题:孩子是个“闷葫芦”,不爱说话怎么办?
籍:我有个朋友的女儿叫凡凡,10岁了,各方面都挺优秀,但她妈妈很焦虑,因为孩子不爱说话。在学校跟同学交流得就不多,家里来了客人,打个招呼就躲进房间再也不出来,更别说登台演讲、自信表达了。孩子为什么不爱开口,其中有哪些被我们熟视无睹却极其重要的原因?今天我也请来了北京大学的吕帆博士,他的公共表达课在北大非常受欢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帮你找找造成这种“闷葫芦”情况的原因。
吕:大家好。
籍:我想先问吕老师一个问题:在大学课堂,“闷葫芦”这种情况普遍吗?
吕:您还真问对人了。即便是表达课程,这个现象都非常普遍,更别说其他了。你想跟同学互动一下或者请他们上台讲讲,那太很容易冷场了。
籍:北大的同学们不是都挺能讲吗?
吕:哈哈,这是个刻板印象吧我觉得,像我的课70%以上是理工医科的学生,很多都不太爱当众说话,所以我也特别能理解很多家长咨询“闷葫芦”这个问题。但在分析前,我想先问各位一个问题:什么是表达?你可能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奇怪哈,表达,不就是说话嘛!其实未必。
籍:怎么讲?
吕:在我看来,表达是人的本能。我们都听过“浇心中块垒”这个说法,其实不光是情绪,只要人心里有东西,就会输出,但方式可能并不相同。比如有人会去画画、有人弹琴、有人写小说、有人盖房子,比如我的学生们可能就去做题了……但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一不是“心灵的输出”对吧。所以,说话,只是表达的一种方式。
籍:你的意思是,孩子不爱说话并不等于不爱表达,也许他是想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自我。
吕:是这样的。
籍:这就让我想起蒙台梭利说过的一句话,“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施教,而是观察”。家长先不要焦虑孩子是否有语言障碍,而应先去观察他的“表达通道”到底是什么。
吕:是的。如果通道畅通,大可不必担心,甚至可以强化他在这方面的投入。我们都听过很多天才的传说,好像跟我们并非同类,但仔细想想,所谓天才,不就是在自己的“表达通道”中不断精进、深化,早早就成了专家嘛。
籍:很有道理,但还有另一种情况我们也要考虑,就是孩子既没有成形的表达渠道,也不爱说话,怎么办?
吕:这就是真正的问题了。籍老师刚提到一个词特别关键:观察。作为家长,我们可以说是和孩子朝夕相处,但相处不等于相知。这句话有点扎心是吧,但我认为真正的“爱”要做到八个字:“如你所是,非我所想”,一定是基于你的特质,给予我的最好。所以,下面咱们来酌情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我想先问籍老师一个问题,您平时组织很多少儿语言类的活动、比赛,您有没有见过性格内向的优秀表达者?
籍:我想想,每年在线下搞活动的时候见过不少孩子,还真有不少你说的这种情况。
吕:那您觉得他们的表达有什么特点?
籍:我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有感而发。很多小孩在演讲比赛中表现出的所谓“风格”,其实是一种套路,比如生硬的手势、夸张的表演、做作的语态,等等。但实话实说,这种表达风格看似专业,其实丧失了孩子自然表达的魅力,应该说路子是走偏了。但有些孩子就能谈出真情实感,也许他没那么多花哨的表现,可能表达也不是特别顺畅,甚至会有明显的紧张和焦虑,但你能感到他是在“说”,而不是在“演”,所以我们一直强调,表达就是讲自己的心里话,要让情感自然地流淌,这和孩子内向、外向其实没什么关系。
吕:真情实感、有感而发,这就是内向者的优势啊。心理学博士玛蒂·莱利就写过一本畅销书——《内向者优势》,其中一条就是说“内向者像海一般深沉”,因为他限制了外部经验的进入,所以体验反而可能更深,更容易探究到事物的本质和情感的深层,所以你看,大多数内向者的朋友不多,但是关系非常亲密。
籍:有道理,所以你的意思是:内向在表达上并不能算一种劣势。
吕:是的,而且我其实挺害怕父母上来就问“我孩子内向,不善于打交道吧啦吧啦”,仿佛内向是种与生俱来的错误。凭什么?一日有昼夜,季节有寒暑,道理分黑白,连相声也有逗哏捧哏对吧?那为什么内向的人就要承受更多的负面评价呢?一个人找不到女朋友,因为内向;没有升迁加薪,因为内向;跳楼自杀了,还是因为内向。你在网上搜一下“内向”这个标签,跳出来都是什么肥宅、单身狗,甚至是古怪、变态。这公平吗?
籍:是的,你看,周杰伦内向吧?莫言内向吧?爱因斯坦也内向吧?很多研究都指出:内向不等于不善表达,外向也不代表就能口若悬河。心理学大师荣格说过,任何人都同时具有内向和外向两种倾向,只是比重不同罢了,极度的内向者和外向者其实都是比较少见的。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内向的比重多一点,我推荐你做个小测试,让他跟好朋友在游戏中进行交流,或谈论他感兴趣的话题,如果孩子能轻松打开话匣子,就没有大问题。
吕:是这样的。除了测试孩子,家长也可以做点训练,比如可以反思一下,生活中你是否经常利用家长权威来指责孩子?比如这些话你说过吗?“你哑巴呀?怎么没礼貌,叫叔叔!”“我怎么生出你这么个闷葫芦”……有的家长索性给孩子贴标签,跟人家讲:“咳,我这孩子天生嘴笨,八竿子打不出一个屁来,您见谅哈”。这种话语不仅会伤到孩子,更会让怕说错、说不好的孩子更加不自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心理暗示:既然我说不好,那就不说了呗。得,这条“表达通道”一旦堵上,再想疏通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籍:是的,有时造成孩子闭口不谈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的领导总批评你工作能力差、没未来,你会不会有消极怠工的情绪呢?虽然没有一个家长大早上醒来就打算让孩子的生活痛苦不堪,也没有一个父母会主动地去伤害孩子,但很多大人确实会认为,“批评”是为了让孩子更好,殊不知,这可能反而压抑了孩子的表达欲。
吕:在儿童教育学中就有这样一个重要方法: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孩子犯了错,这个当下其实并不是批评他的好时机,反而可能导致气愤和憎恨。而更糟的是,如果你总用批评的方式教导孩子,他也会很快学会谴责自己和他人。所以,在怒火即将爆发的时刻,家长应该遵守两个家庭教育原则:第一,对事不对人;第二,给孩子理性客观的回应,而非源自本能的反应,因为你我都知道,“话赶话”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我知道这很难做到,但这是咱们家长的修持,咱得一起努力。
籍:我再补充一点,就是家庭语言环境的重要性。前面提到的那个叫凡凡的女孩之所以不爱开口,就跟父母关系紧张有关,如果家长在家不是因为琐事争吵,就是躲进各自房间不交流,孩子在这样压抑和冷漠的环境里呆久了,慢慢小嘴巴就闭上了,也就别提什么表达欲了。所以,大人之间是否愿意交流、交流是否融洽、氛围是否轻松,这都会影响到孩子对语言的认知感受。
吕:的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表达老师,家庭才是塑造孩子表达力的土壤。我想我们精心打造的这个系列课程,就是来帮你给这片土壤松松土、施施肥、捉捉虫。
籍:好,那我来总结一下:一般情况下,孩子不愿说话大抵是这三个原因:性格内向、表达欲被压抑和家庭环境紧张。但不管是哪个原因,只要孩子没有极端的性格呀、心理呀、生理呀方面的原因,你都不用太担心。家长首先要建立自信,也相信孩子,他的小嘴巴只是暂时闭上了,心理话其实多着呢,只要小闸门儿一打开,兴许完全是另一番样子呢。那怎么打开这个小闸门儿呢?当然得对症下药,下节课我们就专门来谈“怎么办”,下期见。
656订阅 22集
【123狂欢节】最低4折到手,100%买赠福利
【发刊词】会表达的孩子更易成功
第2讲:孩子是个“闷葫芦”,怎么办?(下)
第3讲:孩子在家说的溜,出门就不敢说话,怎么办?(上)
第4讲:孩子在家说的溜,出门就不敢说话,怎么办?(下)
第5讲:孩子不会做自我介绍,怎么办?(上)
第6讲:孩子不愿打招呼、不会做自我介绍,怎么办?(下)
第7讲:孩子讲话总跑题,怎么办?(上)
第8讲:孩子讲话总跑题,怎么办?(下)
第9讲:孩子说话吞吞吐吐、语无伦次,怎么办?(上)
第10讲:孩子说话吞吞吐吐、语无伦次,怎么办?(下)
第11讲:孩子说话没重点、语无伦次,怎么办?
第12讲:孩子上课不愿举手发言,怎么办?
第13讲:孩子吐字不清晰怎么办?
第14讲:孩子说脏话、没礼貌,怎么办?
【听友互动】对孩子进行情感绑架要不得
第15讲: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
第16讲:孩子爱闹情绪怎么办?
第17讲: 孩子说话总爱打磕巴,怎么办?
女性健康必修课
幼小衔接名师辅导课·语文
北大名师:中小学文言语法精讲
米来妈妈:教孩子学会时间管理
幼小衔接名师辅导课·数学
我的第一堂安全成长课(3-8岁)
更多儿童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