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节 情绪管理:借力大自然,教孩子做情绪的主人
 791

试听180第10节 情绪管理:借力大自然,教孩子做情绪的主人

00:00
11:58

第10节 情绪管理:借力大自然,教孩子做情绪的主人



借助大自然的力量帮孩子成长!你好,我是徐莹,欢迎走进我的喜马课堂。


 无论你是已经有两三个孩子的家长,又或是初为人父人母,都应该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


如果没有兴趣,孩子往往很难专心地去做一件事。因为人在觉得无聊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分散注意力,也更难在这件事上坚持下去。最后可能消耗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却比不上别人十几分钟的效率。我们总是强调兴趣教学、兴趣课堂,因为孩子会喜欢幽默风趣的老师,甚至会为这个老师而喜欢上一门学科。


那么孩子的兴趣究竟从哪儿来呢?作为家长,我们又应该怎样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呢?


当我的孩子问我“蚂蚁的窝为什么变得土多了、更松软了?”、“为什么有这么多小蚂蚁在上上下下地忙着搬家呢?”的时候,我会对她说:“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一起来查一查吧”。还有的时候她会问我:“刚刚树叶还在地上有很多的影子晃来晃去,为什么现在影子消失了呢?”,那我也会说:“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一起来查一查吧”。慢慢地她就离开了我这根没用的拐杖,喜欢上了读《十万个为什么》,学会了自己通过网络得到问题的答案。当然了,她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阅读。因为阅读给她带来了许多的知识,以及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有时候,她还会时不时地冒出来一两个连我也没听说过的冷知识。


所以呢,一切兴趣的来源,都在于孩子观察到一个现象后,在脑袋里画的那个大大的问号。他会开始思索这个“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而孩子思索的能力,则来自于他对周围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只有当孩子具备了这样的好奇心后,他才有可能观察到外面的事物,并对它们产生浓厚的兴趣。没有好奇心的孩子,也就没有能力主动寻找自己的兴趣点。


比如现在有一瓶矿泉水放在我们面前,我们看到的,可能就是一瓶水而已。而在有好奇心、会思考的孩子眼里,它不仅仅是一瓶水。他会去思考,这水从哪里来、怎么进到瓶子里的、它是从我看见的大海里面来的,还是从我曾经去过的山间小溪里面来的,还是从家里的自来水管里来的?这些透明的水里面,还有什么我们看不见的东西?等他解答了这一系列的为什么后,他已经是一个小小的化学家,兴趣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除了好奇心外,孩子还需要足够的专注力来发展自己的兴趣,否则每件事情他都坚持不了多久,总是会轻易放弃、半途而废。而在他投入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自然也会变得专注。


所以想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需要让孩子学会主动地去思考问题。而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主动的加以引导。


我们再回到这瓶水上面来,对有的孩子来说,还会去思考这瓶水的品牌,水的成分、瓶子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包装,甚至会去关心这瓶水喝完后它的瓶子会回收到哪里。这样一瓶水,可以从科学方面、环保方面、甚至是商业运营方面映射出大量的信息。想要弄清这么多的问题,他需要思考很久很久,并且阅读大量的书籍,不可能分心去考虑别的东西。自然而然地,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专注,越来越习惯长时间钻研问题的答案。


举一个例子,在英国,大学教育会非常看重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授一个星期可能只来一天,给学生定下一个主题后,就让他们自己回去查资料、写论文、准备在同学面前做宣报演讲。如果还有读书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去找你的教授去探讨,他会对你进行指导。我发现就算是再喜欢玩的学生,在这样的课程安排下,都可以极其专注投入地学习到凌晨一两点钟。甚至在他们之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戏言:没为presentation熬过夜,不算在英国读过书。可见正是这样的教育制度,才带给学生们极其专注的思考环境。


而想要孩子更善于探索,他需要具备逻辑思维的能力,能够从一个问题联想到另一个问题。而这个思维能力的基础,是可以从小开始进行培养的。在三岁之前孩子的思维形式是动作思维,是通过“动作和动作所产生的后果”产生的思维联系。比如当他跳过了一块石头,那么他想到的会是“我跳了这么高,结果就能跳过这块石头”。如果他没有跳过去,就会想“我跳得不那么高,就跳不过这块石头,而且还被绊倒了”,接下来会进一步地推理:“那我现在要跳得再高一点,才能从这块石头上跳过去”。等孩子到了四五岁之后,他们会发展为形象思维。这时候他看到的事物会进行逻辑关系联想,家长们可能会发现孩子开始喜欢问“为什么”,这就是他开始探索世界、开始思考的表现。而在六岁以后,孩子他抽象思维的能力,直接来自于六岁以前的这两个时期神经系统建立的程度。


所以在我们的自然感统训练当中,0-3多以运动为主,认知为辅。三岁以前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运动的时期,他的运动思维发展好了,大脑就会具备足够的探索能力。等到三岁以后,我们会加入形象思维的训练,加入数字等更加考验认知能力的内容。


通过刺激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本体觉、前庭觉这七感的方式,我们可以让孩子有更加全面、多元的认知体验。比如当我们认识圆形的时候,不仅仅是让孩子看一张圆形的图片。我们会引导他去观察一个轮胎,视觉上认识这是一个圆形,注意到中间有一个圆圆的洞,组成了一个大圆套着小圆的形状。然后试着用小手去触摸,感受轮胎表面的触觉体验。甚至可以闭着眼睛触摸,通过动作的认知让他感受到“圆”的概念,这也是运用本体觉进行练习。除此之外,还会让他跳成一个圆圈、跑成一个圆圈、以及旋转的方式来认知“圆”这个概念。丰富了孩子对于“圆”的认知和体验后,这些记忆会刺激相应神经元的发展。等以后他再看到圆形,神经元就会自动激发并让他联想到这些多元化的记忆。那么圆形在孩子眼中就不仅仅是一个图案,就像一瓶水不再仅仅是一瓶水一样。


现在我们的孩子已经拥有了好奇心、专注力和探索能力,并且终于开始对一样事情感兴趣了。这时作为家长,我们还需要注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让他通过自己的兴趣获得充足的“成就感”。


当孩子的兴趣让他感到满足后,开心的情绪会让他继续对这样兴趣投入精力,进而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孩子,多数是在生活中被更多的“阻止”了。


最简单的例子,家长们在生活中应该经常遇到,孩子们有时候反而会因为我们主动给予的帮助而“闹脾气”。比如临出门的时候,孩子自己想要去背书包、系鞋带。但是他的动作很慢,花了很久的时间也找不到诀窍。这时候家长们可能会随手帮他一个忙,可是这时候孩子不但不会说声“谢谢“,反而会发脾气、大声哭闹。其实在我们看来是孩子笨拙的动作,实际上是他探索世界的方式。当我们轻而易举地帮他完成后,也剥夺了他获得成就感的机会。他要自己做的事情被打断阻止了,只能用哭闹来反抗。但爸爸妈妈可能并不理解他,只是觉得他怎么突然这么任性。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需要留给孩子足够的探索空间,让他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得相对的结果,从而内心产生成就。


越是自己吃饭的孩子,越能很好地吃饭。越是被喂饭的孩子,食欲也就越差。因为在他们看来,“吃饭”这件事情和我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家长往自己的嘴里喂。他自己“吃饭”并获得“饱腹感”的机会被剥夺了,所以反而会对这件事情感到抗拒。往往要看着动画片、或者家长在后面追着,才能把饭咽下去。反而是很早就开始自己吃饭的孩子,以后食欲都会非常好。


所以除非你的孩子邀请你,请不要主动地替他完成任务,这会残酷地剥夺他攻克自己难关的成就感。家长在孩子面前的角色,不应该是指挥官,而是潜移默化的引导者。我研究和咨询过很多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他们的家长给我的反馈无一例外,都是“我没有怎么管过我的孩子”。我把这个现象讲给其他家长听,但有一些家长不信,说:“这怎么可能?”但我能理解他们所谓的不管,只是说不强迫孩子做什么事情,而不是真的对孩子没有任何引导。


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孩子考上了牛津大学。她跟我说自己从来没怎么管过孩子,但她做了几件事情让他觉得比较成功。首先是在孩子上小学之后,一家老小都不许再看电视,只能看书。即便不认字的奶奶,看不懂也要拿着一本书端坐在那里。于是孩子逐渐养成了看书的好习惯。后来妈妈发现因为奶奶不认字,孩子有教奶奶认字的热情,于是她又对孩子说:“既然你在学校学了那么多字,学得那么好,那你可不可以回家教奶奶读书呢?”。于是孩子每天回家都会特别认真主动地教奶奶认字,俨然一个优秀称职的小老师。我们可以想像,他在学校学得更努力,因为他要回来教奶奶。最后不仅自己学得好,还把奶奶教会了读书认字,自己的学习兴趣跟阅读兴趣更是一路飙升。


她确实没怎么管过孩子,但作为一个合格的引导者,她通过管理孩子的生活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孩子的兴趣。


所以作为家长,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剥夺孩子的成就感。我们应该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他们主动求助时再给予适当的帮助。外面的世界颜色丰富多彩,等待着孩子们去自主探索、发展兴趣、学习大自然的美好。


谢谢你的收听,我们下一节课见!

用户评论
  • 为爱阅读每一天

    您说的太好了!走出去,大自然赋予我们很多神奇的力量,无论是孩童还是大人都会受益终生!

  • 颂美意

    文字和语音不搭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