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丨13 从“吾”到“俺”,从“汝”到“侬”

语文丨13 从“吾”到“俺”,从“汝”到“侬”

00:00
09:27

大家好,欢迎收听不一样的语文。

引入

战场上,乌云避日,狂风呼啸,两军对垒,只听一声炮响,两边大将各自出战。

这边,乃是一位英俊不凡的少年将军,身穿白衣,手执一杆长枪,迎风而立,昂然不凡,冷冷地说:“吾乃常山赵子龙!来将通名!”


而对面这人,乃是一位虎背熊腰的大汉。头发散乱,留着一副络腮胡,脸黑如炭。手持两把板斧,真实凶恶至极,便是阎王见了,也要怕他三分。只听他大喝一声:“俺是黑旋风李逵!不要命的就上来吧!”


古人有关公战秦琼,我们就来一个赵云对李逵。忽略虚构的情节,我们要抓住知识重点。同样是表明自己的身份,赵云和李逵,为什么一个用“吾”,一个用“俺”呢?


“吾”和“俺”,都是人称代词。不管是那种语言,人称代词都非常重要。

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男性“他”、女性“她”和物品“它”。再加上各自的复数形式,一共十个。这十个词,我们小学就学过了,非常简单好记。

但是一旦接触了文言文,很多同学就蒙了,因为文言文里面,人称代词真的是五花八门。


讲解

我们从第一人称开始讲。

比较重要的第一人称有五个:普通人用的“我、吾、余、予”,以及帝王专属的“”。



先来说 “”。

同学们肯定没想到,现在生活中普遍使用的“我”,其实是以上五个词中,最古老,也是最早流行的一个。最现代的,反而最古老。

在出土的甲骨文里面,“我”就经常出现。所以,同学们要是在博物馆,看到一个青铜器上刻着“我”,千万不要觉得它是假文物。


“我”字的甲骨文非常霸气,是一把巨型的斧头。到了金文,字形发生了变化,在右边加上了一个人,变成了一个人手持斧头的样子。

从“我”字可以发现,中国人最早对自我的认识,一点都不文明。在野蛮的原始社会,只有拿着武器,才能保护自己。


有这样的字形,“我”字从诞生之日起,就自带了一种霸气又骄傲的气场。比如说,“我”字可以组成哪些成语?


举几个例子,“我行我素”、“舍我其谁”,还有“唯我独尊”。不用我说,同学们都能自己体会它们的语气。


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字开始流行。所以,这时写成的传统经典,也非常喜欢使用“吾”字。比如说,《论语》里就有:“吾日三省吾身”、“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等等。


再往后,又出现了“”和“”,两个词发音接近,意思相同,可以当成一个词来记和用。它们俩有一点比较特殊,跟“我”相反,可以表示谦虚的语气。比如说,古人对长者,就喜欢自称“予”,或者“予小子”。


当然了,以上这些,大家都能用。要说最酷的第一人称代词,还得是帝王专属的“”。

其实,春秋时代,“朕”的地位还没这么高,所有人都可以用。比如,屈原的《离骚》,开头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是高阳帝的后代,我伟大的父亲名叫伯庸。”这里就用“朕”代指自己。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意气风发,认为自己的功劳,盖过了历史上的三皇五帝,于是就把里面的“皇”和“帝”拿过来,组成了一个新词——“皇帝”,并且规定,只有皇帝能自称“朕”,其他人如有违反,都要杀头。后来,这个习惯流传了下来,一直沿用到了清代。


我们在电视剧里,还会听到其它一些皇帝的自称,比如 “寡人”。它又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涉及到了另一个知识点——“敬语”和“谦辞”,我们留到下节课再说。


话说回来,李逵自称“”,这个“俺”又是什么呢?

上面的词,都可以作书面语。而“俺”,它来自方言,是彻彻底底的口头语,而且主要流行在百姓中,有文化的人,很少会用。所以,李逵这种粗野的大汉,自称“俺”,才能和身份贴切。


大家电视剧里都看过,一个太监出来,拿着圣旨,下面跪着一群大臣,然后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如何如何”,这个语气是很庄重的。要是变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俺如何如何”,那估计大臣们就不把圣旨当回事儿了。

所以,人称代词的使用,一定要符合语境。我们上台发言,要是自称“本宝宝”,显然不合适。


再来看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

重要的第二人称代词有四个:“尔、而、汝、乃。”



先说“”和“”。“尔”字是最古老的第二人称代词,后来加上单人旁,就衍生出了“你”字。

至于“而”,可以说是所有人称代词中,最有趣的一个了。



“而”是一个象形字,表示下巴上的长胡须。那么它是如何变成人称代词的呢?

我们来照照镜子。脸的中间是鼻子,象形字里面,代表鼻子的汉字,是“自己”的“自”,这是第一人称;胡须在鼻子下面,所以代表胡须的“而”,是第二人称;人体最下面是脚,象形字里,代表脚的是“之”,这是第三人称。从上到下,就是从自己到别人。


再来说“”和“”。“汝”很常见,但是要注意,有时候,它左边的三点水会消失,变成“女”,只不过读音不变,仍然是


最后是“乃”。“乃”字有个特殊的地方。比如说,小学的时候,我们都背过陆游的《示儿》: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里的“乃”,意思是“你的”或者“你们的”,相当于英语里的your。而前面的“尔、而、汝”,都只能解释为“你”,相当于英语里的you。


这一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区分。

第三人称最简单,重要的有三个:“彼、其、之”。



“彼”、“其”、“之”,用法类似,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男性他、女性她和事物它,三个字的合体。

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其”。它既可以指“他”和“他们”,也可以指“他的”、“他们的”,相当于英语里的his、her以及their,是用法最广泛的人称代词。


总结

以上,就是古文中,你不能不懂的一些人称代词。我们来做一个总结:

第一人称代词:“我”最古老,也最骄傲;“吾”紧随其后出现;然后才是“余”和“予”,它们最谦虚;“朕”听着很酷,但是只有皇帝能用。


第二人称代词:“尔”最古老,加上单人旁,就成了“你”;胡须在鼻子下面,所以“而”就成了第二人称;“汝”不管有没有三点水,都要读成;“乃”字既是“你”,也是“你的”。


第三人称代词:“其”的用法最广泛,也最需要我们仔细分辨。


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