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故事】孟子的一生(五):浩然正气

第5讲:【故事】孟子的一生(五):浩然正气

00:00
13:41

我们接着讲孟子一生的故事。


上回说到,孟子离开魏国之后,第二次来到齐国。齐宣王对他给以很高的礼遇,孟子的弟子们都认为,老师的仕途春天终于来了,要在齐国大有作为了。


可是,用霸道,弃王道,是战国社会的主流。比如,现在某些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就大搞贸易战,置道义于不顾,不管给别的国家带来了什么冲击和影响。孟子的主张,高举仁政和王道的大旗,哪个国君也不敢明说,我不讲仁义,不讲道德,但实际的做法却往往和口头的表态背道而驰。


就拿齐宣王来说,他一心称霸,表面对孟子尊重,多次当面请教意见,可做的却是另外一套。孟子到齐国三年后的齐国讨伐燕国事件,就是一块试金石,齐宣王不听孟子的意见,几乎酿成大祸。


公元前316年,燕国发生了一次闹剧。燕王哙(kuài)眼见其他六国都推行改革,接连崛起,坐不住了,就异想天开,演出了一场禅让剧。他把国君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自己退后做大臣。结果没有民意基础,太子和其他将领不干了,爆发内乱。


这时,和燕国接壤的齐国认为是个机会,可以趁机去攻打燕国,掠夺人口、财物和土地。朝中大臣来问孟子的意见,孟子的答复很搞笑,看似很矛盾,说既可以讨伐,又不可以讨伐。


可讨伐,是因为燕国自作孽不可活,把最高领导权像个茶壶一样,私下送来送去,是不合常理的,应该讨伐纠正,这就叫王道;又不可讨伐,因为齐国心思不端正,你比他还坏,你去讨伐他,是以暴制暴,局面会不可收拾,可这就是你们喜欢的霸道。


齐宣王哪里听得下去,朝野上下一片打鸡血,第二年就发兵,乘虚而入,攻入燕国,只用了五十天,就占领了燕国大部分国土。齐宣王十分得意,就下一步如何对待燕国,来征求孟子的意见。他自己的心思,是想把燕国给吞了。


孟子从来是民本思想,站在人民角度考虑问题的,他认为如果国君暴虐,是可以干掉,取而代之的。如果你能善待燕国人民,有条件地兼并燕国也未尝不可。正如商汤伐桀,武王伐纣,是正义的,人民拥护的。


不久,齐国攻破燕国首都,杀死了相国子之和燕王哙,实际控制了燕国。可这下子,打破了大国平衡,其他五国不干了,联合起来要讨伐齐国。


齐宣王又来征求孟子意见,孟先生,现在该怎么办啊。孟子还是以人民利益为重,建议齐宣王,停止一切暴行,释放燕国俘虏,不要再抢劫燕国的宝物,可以和燕国人士协商,重立一位贤明的君王,然后从燕国撤军。这样五国就失去了攻打齐国的理由,局面就会稳定下来。这完全都是出于王道的考虑。


可齐宣王呢,没有认识到火已经烧到眉毛了,看看已经到手的燕国的土地、财产和百姓,实在是舍不得还回去,继续烧杀抢掠。燕国和齐国结下不共戴天之仇。很快,剧情大反转,在其他五国支持下,燕国军民反击,齐国军队被打退。而且,三十年后,燕国派出大将乐毅,组织五国联军,反攻入齐国,一举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攻破首都临淄,齐国几乎被灭国。


等到形势大反转了,齐宣王才意识到自己没听孟子的话而酿成大错。他说,我面对孟子,感到非常惭愧。


孟子因为这件事情,对齐宣王也彻底失望了,决定不再待在齐国。这次他在齐国,又待了七年的时间,已经61岁了。


回顾自己少年求学,坚定地怀抱儒家理想,之后教学生,到稷下学宫做学者,50岁之前,开始遍访宋、鲁、滕、梁、齐各国,和质疑者辩论,同当权者周旋,向追随者布道,极力弘扬儒家的仁政王道主张。自己始终一身正气,绝不为利禄弯腰,绝不向权力低头,绝不向时代妥协,绝不做君王的附庸,而始终以帝王之师自居。我不是去找工作的,我是去做君王老师的。

可君王之中,竟然没有可造就之才。


是我高估了这个时代,还是超前于这个时代?时代不为我所动,是时代辜负了我,还是我辜负了时代?罢罢罢,我不是温良恭俭让的孔夫子,不必栖栖遑遑如丧家之犬,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对扭转时局不再抱奢望,不如叶落归根,回到我的邹国去吧。


大概公元前312年,61岁的孟子离开齐国,经过休地,回到邹国。此后20多年的时间,他远离江湖,养心、讲学、著书。他一生培养的弟子也数以千计,与其说他是政治家,不如说他和孔子一样,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自己说,人一生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儒家思想,因为孟子的传道受业解惑,而再次发扬光大。


孟子还潜心著述了《孟子》一书。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编写的不同,《孟子》七篇,是他自己和弟子们共同完成的作品;和《论语》是简短的语录格言体不同,《孟子》是洋洋洒洒的散文体。《孟子》不只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更是代表诸子百家文学成就的千古文章,是孟子留给后世的重要文化遗产。


余秋雨先生在《中国文脉》一文中,给孟子其人,及其文章以非常高的评价。他认为孟子的文章,是诸子百家中的第一等级,和庄子并列,位于老子、孔子、韩非子、墨子之上。他说:


“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比孔子晚了一百八十年。在人生格调上,他与孔子很不一样,显然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但在文学上就不一样了。他的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具有难以抵挡的感染力。他让中国语文,拜托了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连接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文脉到他,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大概公元前289年,84岁高龄的孟子溘然仙逝。时代,和他的王道思想背道而驰,此时,战国七雄,在策士们的花言巧语和将士们的血肉横飞中殊死搏杀,六国抗秦的阵线土崩瓦解,秦国对六国的优势日益显现,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即将形成。


这位一生反对战争,主张人性本善,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鄙视纵横游说之士,对时代失望,但绝不言败的老者,又跨越时代而永恒,他留给后世一个倔强的背影,背影中隐隐约约可见四个大字,正是,浩然正气。

不朽的孟子化身于他那七篇千古文章。小朋友们,这七篇文章,现在就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拂去时代的灰尘,随着孟夫子的强大气场,一起重温他的金句,再现他的人格,领略他的光芒吧。


下一讲,先来看《孟子》开篇的第一篇文章,梁惠王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知勉堂主

    我正式开始跟大鱼老师学习《孟子》啦!

    大鱼小洁讲国学 回复 @知勉堂主: 您多指正!

  • 西西1230

  • 马好乖的故事铺

    不是说不知道他的生卒年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