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故事】孟子的一生(二):希望之旅

第2讲:【故事】孟子的一生(二):希望之旅

00:00
13:18

我们接着讲孟子一生的故事。


上回说到,孟子的妈妈非常重视对小孟子的言传身教,及时调整生活环境,激励他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持之以恒。渐渐的,孟子长大了。他要出去拜师学艺了。


当时天下各种学派非常多,道家的杨朱学派、墨家、法家、儒家等等,孟子投到了哪一家的门下了呢?他所在的邹国紧邻鲁国,是鲁国的附庸国,他祖上又和鲁国贵族有很深的渊源,他从小在母亲的影响下,又受到鲁国礼乐文化熏陶,因此,到鲁国去,亲近儒家思想,成了孟子的第一选择。从今天的地图上看,从邹城到鲁国首都曲阜不过40公里,孟子到鲁国去学习是现实可行的。这时他大概十五六岁。


《史记》中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也是孔子弟子曾子的学生。孟子出生的时候,孔子已经去世100多年了。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散落各处,不少人也做了老师,教授学生。比如子夏,在魏国讲学,连魏国的开国国君魏文侯都是他的学生。还比如曾子,拒绝出去当官,留在鲁国教学生。


孔子,因为自己的儿子孔鲤死得早,在自己去世前就去世了,白发人送黑发人,于是把唯一的孙子子思,托付给弟子曾子教育。曾子把他教育得很好,子思后来也成为了儒家思想重要的传承人,一般认为,《中庸》一书的作者就是子思,也有人认为,《论语》最后的编定者,很可能也是子思,因为他既传承了孔子思想,又是孔子的孙子,最能服众。


可孟子出生的时候,子思也去世30年了。大概,孟子成年后,到鲁国游学,拜在了子思学生的门下。也就是“受业子思之门人”。在鲁国,孟子满怀求知问道的热情,学习孔子学派的教材,接触到很多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甚至是孔子的手稿,孔子亲手写的东西,实地感受孔子当年的生活细节、作为、事迹,很受触动,他由衷地感慨,“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自从有人类以来,从没有过像孔子这么伟大的人啊!


你看,孟子的人生目标,不是学门手艺,特长,学个好专业,将来找个好工作,谋个好职位,他学习的目的,是奔着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去的。


伟大的人,当然不能是一个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一定要关注、研究和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孟子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出现了哪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呢?


首先,是进入了战国时代,国家间的战争非常频繁,非常残酷。从春秋时期起,战争的规模就逐渐变大,次数增多。史书上记载,春秋时期,秦国晋国之间,互相攻伐的战争就有十八次,晋国楚国大战三次,吴国楚国互攻二十三次,吴国越国互攻八次,齐国鲁国互攻三十四次,宋国郑国开战三十九次。而战争,带来的往往是人间地狱。楚宋之战,宋国就被围困至“易子而食,析骸而爨(cuàn)”,实在没有东西吃了,为了生存,人们竟然交换孩子,宰杀吃掉;连烧火做饭的柴火都没有了,竟把死人的骨头劈开,当柴烧。这种景象,多么可怕,多么悲惨!


《史记》中也说,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君王非正常死亡,被别干掉的有三十六个;国家被灭亡的有五十二个。中央威信扫地,天下没有道理可讲了,全是拼肌肉比拳头,发动战争机器,以大欺小,倚强凌弱。


到了战国时期,为兼并土地进行的战争,规模和残酷程度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铁器普遍取代青铜器,兵器更锋利更结实了;速决战让位于持久战;复杂的步兵骑兵协同作战,取代了简单的战车冲锋;在高山密林中的埋伏奇袭,取代了堂堂正正的两军对垒。如孟子后来所说,当时的战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人口大量死亡,人权荡然无存,人性泯灭殆尽。


其次,是各国纷纷追求富国强兵,大兴变革,以支持军国主义,对外扩张,因而争先恐后吸引人才。


三家分晋之后,战国时期主要剩下七个大国,齐、楚、燕、赵、韩、魏、秦,它们各自的终极目标都是,保全自己,干掉对方。先是魏国兴起,向西打败强大的秦国,向东挫败齐国鲁国,名震天下。之后,燕国讨伐齐国,连下七十二城,随后齐国反击,打到燕国首都,燕国差点儿又亡了。再后来,秦国崛起,和六国之间,一会儿合纵,一会儿连横,天下逐鹿,烽烟弥漫。

而这背后,是人才在国际间的大范围涌现和流动。


各国国君无不表现得礼贤下士,拼命延揽人才。天下,凡是有一技之长的鸡鸣狗盗之徒,引车卖浆之流,都能大摇大摆走进各国国君华丽的宫殿,兜售自己主张,一旦被重用,就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当时言论自由,布衣百姓得以出将入相,建立功业的层出不穷。


这也带来了第三点,就是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到底天下该往什么方向走?一个国家应该以什么为立国之本?国家应该怎样治理?怎样才能实现富国强兵?仗该怎么打?谋略怎样才能奏效?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动物?人性和动物性到底有什么区别?人应该怎么活着?怎么处理和自己,和别人,和世界的关系?宇宙、人生、社会、国家、道德、名利、外物、内心,它们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等等。


很多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不少人专门研究这些理论问题,有机会实践,就挂着相印施展拳脚;不在其位,也高车驷马,不治而议,社会地位很高,各国鼓励他们讨论,允许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支持他们在民间著书讲学。


这样一来,乱世出英雄,一大批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外交家、文学家等等,在战国时期也涌现出来,简直浩如星海,闪闪发光。他们留下了大量的思想遗产,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影响了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孟子,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出生的时候,儒家的孔子、曾子、子思都去世很多年了;墨家创始人墨子刚刚去世;道家杨朱学派的杨朱,也快走到了生命尽头;商鞅,已经是18岁的少年,几年后,他将在秦国进行叱咤风云、轰轰烈烈的变法;庄子和孟子年龄相仿,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隐居,两人无缘相见;荀子是晚生后辈,大概60年后才出生。


烈火烹油一样的时代大幕就这样开启了。孟子学成之后,20岁左右回到邹国,一边教学生,一边沉淀自己的思想。大概26的时候,孟子离开邹国,前往战国时七个大国之一,齐国,希望能寻找机会,向着矛盾重重、复杂广阔的世界,弘扬自己的主张。


从此之后,在长达35的时间里,孟子和当年的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四处游说。他都去过哪些国家?见到了哪些人?他的主张被别人采纳了吗?我们下一讲说。


孟子求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净和敏

    如何可以成为VIO

  • 橘皮喵喵

    符合快乐要求。

  • 橘皮喵喵

    耐你耐你耐你耐你耐你

  • 你猜我在不在_s7

    太贵了,听不起啊

  • 你猜我在不在_s7

    太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