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节:汉武帝晚年为什么要做“自我批评”?

第32节:汉武帝晚年为什么要做“自我批评”?

00:00
14:50

汉武帝晚年政治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皇帝,他十六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大规模出击匈奴,终于解除了长期以来汉朝北部的边患;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他派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西部疆域得以大大延展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在他晚年的时候,却下了一道不同寻常的诏书。


一、轮台诏书


公元前89年的时候,当时有大臣提议应该在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修筑堡垒、驻扎军队,汉武帝就下诏书答复说:这样的举措会让天下人困扰劳苦,不是对百姓的优待。他还说,自己以前对匈奴的用兵是一时糊涂,今后应该努力发展农业,禁止增加赋税,减轻民众的负担。这就是所谓的“轮台悔过”诏书,是历史上一份很少见的专制帝王的“自我批评”。


汉武帝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个问题就涉及他晚年的行政特点:


· 穷兵黩武

· 法律严苛

· 多疑猜忌

· 任用酷吏


1、李广利出击大宛——穷兵黩武


我们先来说说穷兵黩武。汉武帝前期屡次大规模出击匈奴,确实解除了匈奴对汉朝北方的巨大威胁,是有必要性的。但是长期大规模的用兵毫无疑问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而武帝对这一点不仅缺乏认识,反而变本加厉,决策用兵越来越轻易草率。比如他对大宛的攻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大宛是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一个国家,当地有一种名马—汗血马。汉武帝听说后,就派使者去向大宛王索要,遭到了拒绝。汉使一怒之下出言不逊侮辱了大宛王,结果被杀掉了。汉武帝非常生气,调动数万大军讨伐大宛。当时他宠爱一位姓李的妃子,为了光耀她家的门庭,汉武帝特意任命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统帅军队。但是汉军出师不利,伤亡惨重,李广利带着残兵败将退到敦煌,请求汉武帝暂且罢兵,以后再战。汉武帝大怒,下令:军队有胆敢退入玉门关的,一律斩首!当时很多大臣都认为为这点儿小事兴师动众没有必要,还是应该集中精力对付匈奴,但是武帝认为如果连这么一个区区小国都不能征服,汉朝岂不威风扫地?他一意孤行,给李广利调派大量援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打败了大宛。但是为此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他不仅给李广利派了六万多援军,还征调了十多万头牛、马、骆驼,还增调了十八万戍卒进驻酒泉、张掖等地区。实在是劳民伤财。


我们从这个例子里可以看出,汉武帝的独断专行已经很严重了。这样简单粗暴的决策手下在执行的时候必然会打折扣,那他靠什么来推行他的意志呢?答案是严苛的法令。这就会导致出现很多的冤假错案,比如著名的李陵案。


2、李陵案——法令严苛,违背情理


李陵是汉朝著名的“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和他的祖父一样精通骑射,爱护部下,汉武帝很器重他。在一次对匈奴的作战中,李陵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境内,而汉武帝却没有为他安排支援和策应的部队,致使李陵孤军深入,被三万匈奴骑兵包围。李陵临危不惧,率领部下结成战阵,用弓弩射击匈奴军,杀死数千敌人。匈奴单于大惊,认为遇到了劲敌,调集八万多骑兵来围攻李陵,李陵率领部下且战且走,士兵大多负伤,但是仍然顽强苦战,受了三处伤的坐在车上,受两处伤的驾车,受一处伤的坚持战斗,又斩杀匈奴兵上万人。但是最终由于寡不敌众,被匈奴大军团团围困,所有的箭也都射光了,李陵觉得没有脸面回去见汉武帝,就投降了匈奴,手下只有四百多人逃脱。汉武帝原本希望李陵能死战,后来听说他投降了匈奴,十分愤怒。


满朝大臣都觉得李陵有罪,唯独太史令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他说李陵是个忠孝的人,他只有区区五千人,转战千里,却给匈奴造成了那么大的伤亡,匈奴把所有的精锐都调来对付他,到最后走投无路才投降,就算他打了败仗,也对得起国家了。汉武帝不仅听不进司马迁的话,反而对司马迁施以宫刑,后来还处死了李陵全家。李陵后来对别人讲:如果汉朝能宽恕我的罪名,保全我的家人,我本是打算找机会劫持单于的。现在汉朝把我的全家都杀死了,我还怎么回去呢?李陵后来就死在了匈奴。


在这个例子里,汉武帝的严刑峻法非常有悖于情理,但他丝毫没有意识,反而变本加厉。在推行这些严苛的法律时,他必定会任用一批酷吏,这些人只知道取悦于汉武帝,对他人则冷酷无情,其中甚至有人胆大妄为,为了一己私利,挑拨汉武帝的家庭关系,最终酿成了汉武帝晚年的一场大动乱、大悲剧—巫蛊之祸。


3、巫蛊之祸——多疑猜忌,任用酷吏


巫蛊,是一种巫术,把一个象征着自己仇人的木偶埋在地下,诅咒这个人,这个被诅咒者就会有灾难。汉武帝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多疑猜忌,老是怀疑周围的人用巫蛊来诅咒他。于是他就任用一个叫江充的酷吏,在皇宫中搜查巫蛊,最后居然查到了汉武帝的太子头上。


汉武帝的太子叫刘据,是汉武帝二十九岁的时候才得的儿子,所以汉武帝一度非常宠爱他。但是刘据性格仁慈宽厚,汉武帝觉得他不够精明强干,而且刘据对汉武帝严刑峻法、任用酷吏的做法也不以为然,父子之间就逐渐疏远了,汉武帝一度想要废掉刘据。而江充因为某件事曾经得罪过太子,这让他很不安心,因为武帝年事已高,将来太子即位,自己恐怕没有好下场,不如趁现在利用武帝对自己的信任做掉太子。


于是,他在宫中搜查巫蛊的时候就声称:从太子宫中找出的木偶最多,还有很多写着大逆不道的文字的丝帛,要上奏陛下。刘据知道以后非常害怕,他知道这是江充在陷害自己,但是自己百口莫辩,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江充抓起来杀掉了,并且调集军队,声称汉武帝受到了奸臣的蛊惑和劫持。当时在长安城外甘泉宫的汉武帝认为太子发动了政变,要取代自己,就调重兵攻击长安,双方会战好几天,死了几万人,长安街道旁的水沟里流满了鲜血。最终太子战败,外逃途中自杀。汉武帝回到长安以后,才慢慢了解到太子是因为被江充逼迫,才被迫起兵诛杀江充,并没有叛乱的意思。他既后悔又悲伤,就修了一座思子宫,又在太子自杀的地方建了一座归来望思之台。


汉武帝晚年的弊政,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祸患。他即位之初,本来国家是很富足的,但是在他连续对外进行了几十年的战争之后,就出现了“海内虚耗”国库空虚的现象,在他晚年,国家经常有数百万流离失所的流民,民变不断发生。这些人打家劫舍,杀死官吏,汉武帝竟然下令:凡是出现盗贼的地方,地方官不能及时发现,或者不能全部擒获,有关的官员一律要处死。结果这样一来,很多官员惧怕朝廷治罪,即使发现有盗贼,也不敢报告。局势就越发混乱不堪。


“巫蛊之祸”以后,经历了丧子之痛的汉武帝,对局势有了一点清醒的认识。他开始采取措施恢复经济,稳定社会,让民众得以喘息,也不再大规模用兵。于是就有了开头提到的那篇“罪己诏”。


二、原因探讨:制度?个性?


是什么原因导致汉武帝晚年的政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呢?这个问题需要结合两方面的因素去分析,即制度因素和汉武帝的个人性格。


汉朝沿用了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君主大权独揽,独断专行,是这种制度的主要特点。而且,这种制度中缺乏对君主权力的有效制约方法,简单说,就是君主可以为所欲为。而汉武帝本人又是一个权力欲非常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不断的采取措施来加强君权,使得自己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他又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利用这种制度,他不断的推行大规模的举措。可以说,他的性格使他不断强化这种制度,而强化了的制度又会把汉武帝的缺点放大,对国家产生严重的影响。特别是他晚年的专断、猜疑、固执,不仅给国家和人民,也给他的家庭造成了很难弥补的创伤。


本节问题:有人说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皇帝,有些人说汉武帝是暴君,究竟如何评价汉武帝?我们如何尽量公允客观得评价历史人物,需要注意些什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苍小镜

    讲的蛮好的,如果历史课都这么讲,就不会没兴趣了

  • 山鬼谣本尊

    意犹未尽

  • 丹丹_kpr

    希望喜马拉雅多发表一些这些历史方面的书,历史就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既增加了知识,又不乏乐趣。赞。

  • 李子lize

    赵老师,对汉武帝晚年身边的金曰磾怎么看?

    特级名师赵利剑 回复 @李子lize: 抱歉,我没专门研究过这个人,只知他是投汉的匈奴王子,深得汉武帝信任,还曾托孤

  • 魏嘉瑶妈妈

    讲的真好

  • 树袋熊_9c

    对于李凌来说,作为国家的高级将领,在他大破匈奴的时候,国内肯定会大肆宣传,结果最后他投降了,这样国内民众怎么想,这不是他杀了多少匈奴人能够弥补的,评价一个人要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去分析,而不是以现在的道德标准去判断

    特级名师赵利剑 回复 @树袋熊_9c: 首先,那个人叫“李陵”;其次,他并没有大破匈奴,国内更谈不上大肆宣传,因为所谓“大肆宣传”是近代国家掌握了宣传机器以后的事。那个年代用兵完全是皇帝的事,不需要靠所谓宣传来赢得人心。史书上也没有这样的记载,所以不应该随意推测。第三,一味要求个人为国家牺牲,而国家不能为他的臣下和人民去考虑,这样的标准怕是也有问题吧?

  • 曹孜

    希望以后上中学、大学也能碰上这样的老师!

  • cindy_wu

    有幸听到这么好的授课,对孩子以后初中历史学习大有帮助!

  • 刘莹_vo

    有配套讲义吗?老师太棒啦!

    特级名师赵利剑 回复 @刘莹_vo: 谢谢。每课都配有文字稿

  • 可爱萌萌小白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