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讲:史书的编撰与体裁

第三十九讲:史书的编撰与体裁

00:00
12:48

【课程正文】

史书的编撰与体裁


大家好,这节课我们主要想围绕如何学习历史与历史学相关的基础知识来给大家做一个普及。因为当我们学习了上册的中国历史,学习到了魏晋南北朝的这样的时代的时候,我们已经具备了历史学的知识。那么当我们具备这些知识的时候呢,我们就要回复一些历史学以及我们学习历史方面的基础知识。那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历史书。我们在学习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一定会去读历史的源点。历史源点我们往往称作史书。在学习古代史书之前,首先一定要去了解这些历史书是怎么写出来的。他们有哪几种样式?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史书的编撰与体裁。我们分两部分介绍,首先要介绍的就是史书的编撰。在编写史书时,经常会听到史书的编纂与编撰两种说法。所谓编纂的重点在编上,很少有自己的观点,就像我们所说的官方修史就应该说是史书的编纂,其主要代表是《四库全书》等;而史书的编撰重点在“撰”上,尽管包含编纂的意思,但是其中需要补充自己的相应观点。今天师叔要给大家说的是史书的编撰。

在中国历史上,史书的编撰主要是由史官来完成的。史官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要对皇帝负责,他只需要对事实负责,而皇帝更没有权力对史书进行修改,这是一个史学家的操守。即使如秦始皇那样“焚书坑儒”过的铁腕君主也不能干预。正是为了保证这一点,古代史官并不是由皇帝任命,而是采取世袭制度的,就比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他的史官职务并不是由汉武帝封给他的,而是他由其父亲太史公那里世袭下来的。古代史官的世袭制保证了史官的人事权力不受执政者干预,史官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系统处于王权控制范围之外,所以古代史官的地位是很高的。史官独立,才能保证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是相核对符合历史。我在讲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儒家思想的时候给大家讲过一个故事是“崔杼弑君”。史官独立,当权者并不进行干预。但这并不表示当权者不会对秉笔直书的史官进行打击报复,事实是在相当一段时期史官文化独立恰恰是由无数史官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来加以捍卫的。其中最有名就是“崔杼弑君”,我们简单回顾一下。齐国的权臣崔杼弑杀了自己的君主齐庄公,齐太史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杀死了齐太史,齐太史的儿子复书“崔杼弑其君”,崔杼又杀之,齐太史的弟弟又写“崔杼弑其君”,崔杼又杀了他,最后齐太史的小弟弟接着写“崔杼弑其君”,崔杼终于无奈,只得放弃了。每每读到此处时,西洋楼都不觉的会泪流满面,以崔杼当时的势力连国君都能够杀死,但却不能迫使史官为其隐埋罪行,中国古代史官文化的可歌可泣由此可见!

那第二个我们要讲的史书的体裁。体裁分为好几种,最最古老的就是编年体。编年体是中国古代史书最早采用的体裁,所谓编年体,就是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编排史事。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春秋》本是鲁国的国史,经过孔子的修订后,这部编年体史书被赋予了十分浓厚的政治与道德意涵,因而名列经部书籍,而被尊为《春秋经》。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是编写历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其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有时候的弥补方法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编年体之后兴起的是纪传体。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编排史事。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通过《史记》的目录,我们可以很容易知道什么是纪传体。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纪传体虽然影响极大,但编年体亦未消亡。到了北宋,司马光主持编修了《资治通鉴》,这部书采用的便是编年体,而且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衍生出了一系列史书,这其中便有南宋史学家袁枢编纂的《通鉴纪事本末》,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史书。

除此之外,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书籍最后的命名会加上纪事本末四个字,那究竟什么是纪事本末体呢。如果说编年体以时间线索为中心、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那么纪事本末体便是以事件为中心。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代表作为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使纪事本末体在历史编纂学上站稳了脚跟,此后产生了许多纪事本末体史书,其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

以上三种便是中国古代出现频率较高三种体裁,除此之外还有国别体与断代体两种体裁。国别体是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代表作主要有《国语》、《战国策》以及《三国志》。其中,《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427年的史实。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记述了高祖元年(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最后一种为方法为和同通史对应的断代史。断代史是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这就是我们今天简单的给大家介绍的史书的编撰与体裁。

【课后作业】

1.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

A.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B. 侧重史书记载  

C.注重史料考证                D. 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2、阅读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  鲁迅先生评价此书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材料二

1)《史记》作者是谁?该书成书于什么时期?

2)该书的题材是哪一类型?

3)《史记》记录的内容是什么


 

【上期课程作业答案】

1、D

2、

(1)图一和图三,可信度更高的实物史料;图二和图四,文献史料。

(2)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和证据,可以相互佐证。

(3)楔形文字;图一甲骨文开始出现于商朝,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图二《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图四《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献。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一溪云huh

    您好!“床前明月光”的“床”指的应该是井,而不是胡床,因为井对于游子来说代表的是故乡;还有《世说新语·任诞》里所记载的那位“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任性放达的人是王子猷即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

    泡泡糖和薄荷糖 回复 @一溪云huh: 👍

  • Flora射手

  • 1367537xqou

    纂zuàn

  • 曲誤周郎顧

    好!!

  • 聪阅

    纂z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