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讲: 史料概念阐释与例举

第三十八讲: 史料概念阐释与例举

00:00
08:14

【课程正文】

史料概念阐释与例举

  

大家好!

 

上节课师叔给同学们大致讲了下历史学习的三个基本概念。最后师叔留了个小尾巴就是史料实证方面的问题。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小本子记好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无论是你们现在的中学历史课还是将来有的同学有志于从事历史研究,都必须通过史料来认识理解历史,同学们如果学过古代希腊的历史课的话,其中西方历史学对于历史的解释就是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的研究。而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也就是说这门学科所探讨的问题都是建立在实际发生过的事情上的。它和文学最重要的区别就是文学是容许有虚构的东西出现的,就好比文学中研究对象之一诗歌和小说,它们可以是作者想象的东西,表达的内容不一定都是现实有的东西。而历史学科是不允许的,真实性是历史学科的基石。所以同学们在把握历史学习三个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史料实证是最基础最重要的。那么下面师叔为同学们举点例子让大家能够对史料有个初步的概念。

前些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有位辛德勇老师,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与司马光的重构》。由于这篇文章的学术性较强,师叔这里就为同学们直接说下辛德勇老师这篇文章主要观点吧。他认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关汉武帝晚年与戾太子在治国方针的分歧上的叙述所采用的的史料是来自于一本叫做《汉武故事》的书。而《汉武故事》据他考证是一部志怪小说。因此辛德勇老师就认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引用这段史料的出处有问题,他把一部文学作品当作历史史料来引用了。而《资治通鉴》它作为一部纪事性质的编年体史书,用文学小说来书写历史本身的确不是一个正确恰当的做法。不过呢这里师叔想和同学们说的是虽然这部文学作品在表述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的历史问题不能作为史料来引用。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汉武故事》相对于研究文学史的人来说是不是就能作为史料来引用了呢?因此这个例子就说明了一则史料它能否作为第一手的史料还是间接史料甚至不能作为史料取决于它的适用范围。

那怎么区分第一手史料(又称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呢?这里师叔再为大家举个例子

比如我们要了解商朝武王伐纣的历史,如果现在有司马迁的《史记》和一个记载武王伐纣的西周青铜器金文。哪一个是直接史料呢?这里的话显然金文是直接史料,因为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人,他生活的时代距离武王伐纣过了一千多年了。那么他所了解的武王伐纣的事情可能是通过其他的史书了解到的,这样的话他的真实度就经过一次加工就会打折扣。而西周青铜器金文如果记载了武王伐纣的事情经过,他的可靠性就比《史记》要强。因为西周距离这件事情发生的年代较近,越接近事实。其实这个概念在历史研究中叫做史源学,它是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提出来的。陈垣先生认为很多史料是辗转传抄而来的,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必须弄清楚他们传抄的源头在哪里,那个源头就是最接近真实的史料了。当然同学们在中学历史学习阶段只需要通过师叔所举的例子辨别清楚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的区别就行了。

 

【课后作业】

1、 选择题

“私人笔记述其见闻,多半道听之言,世固以次料目之矣,但有时所纪事变之内幕,名人之轶闻,以及制度兴革、社会情况,廻非官牍所能详,则仍属原料故原料与次料也,乃就关系之直接与间接而言,非其本身即具此特质也。”作者在这里最强调的是(  )

A.私人笔记中有一手史料,也有二手史料

B.私人笔记多为道听途说,没有史料价值

C.私人笔记中原料与次料之关系是直接与间接关系

D.私人笔记中第一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没有绝对的界限

2、材料题

文字史料是我们认知过去的主要证据,文字的产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有确切可考的历史的开始,是历史文明传承的重要方式。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1)观察上述四幅图片,请按史料的载体和可信度分为两类,并指出分类标准。


(2)这两类史料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有什么相互联系?


(3)从图三所显示的文物中,我们可以直接了解的文字是什么?除了图三外,你还可以从以上史料中获取什么历史信息?(选一幅图片)

【上期课程作业答案】

1、(1)①《人权宣言》;②拿破仑。

(2)1861年农奴制改革、罗斯福新政。

(3)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达尔文﹣﹣《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思想;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发表《共产党宣言》,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2、A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混灵体

  • 1367537xqou

    (づ ●─● )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