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系列之《论语》
 1.07万

四书系列之《论语》

天行_石天行_石

已经播放1.07万次

对中国人立身处世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跟天行一起每天听一点《论语》。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论语》主体内容就已具备,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主要记载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还有编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论语》全书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如《尧曰》篇;如果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如“《学而》篇”;也可取谈话对象为篇名,例如《公冶长》篇;所以就《论语》整体而言,篇名与其中的各章节及其内容并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应作为标记看待。

本专辑将采取原文+译白+思考分析的方式,思考分析只在有此必要的章节才会加入。如对历史上不同研究者有所分歧的内容,我们可能会并呈一些其他见解;对于值得我们立足现代进一步思考的内容会加入一些思考探索等等。对于这些内容加在一起篇幅较长的章节,我们会自然而然的单独分为一期节目,对于内容较短的章节我们会把多章节合并到一期,不然听友老听广告不大合适。

作为儒家经典,《论语》的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但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这三个范畴也是我们理解学习儒家思想的重点,分别为:“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方法论范畴--中庸。”

在儒家看来仁是人内心的一种基本状态,这种状态的属性是真和善的。礼则是为了“适应仁、表达仁”而必须具有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中庸”则是一种处世修身等的方法论原则。其中“仁”是《论语》的思想体系的基础与核心。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论语》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的金科玉律,成为中华文化影响最广泛而深远的基石,了解《论语》,了解《论语》中的儒家思想,是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必备基础。下面就跟天行一起每天学一点《论语》。


节目(119)

切换顺序
《论语》|简介《论语》001学而篇•第1章《论语》002学而篇•第2章《论语》003学而篇•第3章《论语》004学而篇•第6-8章《论语》005学而篇•第9-10章《论语》006学而篇•第11-13章《论语》007学而篇•第14-16章《论语》008为政篇•第1-3章《论语》009为政篇•第4章《论语》010为政篇•第5-8章《论语》011为政篇•第9-11章《论语》012为政篇•第12-14章《论语》013为政篇•第15-18章《论语》014为政篇•第19-21章《论语》015为政篇•第22-24章《论语》016八佾篇•第1-2章《论语》017八佾篇•第3-5章《论语》018八佾篇•第6-9章《论语》019八佾篇•第10-15章《论语》020八佾篇•第16-22章《论语》021八佾篇•第22-26章《论语》022里仁篇•第1-4章《论语》023里仁篇•第5-9章《论语》024里仁篇•第10-15章《论语》025里仁篇•第16-19章《论语》026里仁篇•第20-26章《论语》027公冶长篇•第1- 3章《论语》028公冶长篇•第4-7章《论语》029公冶长篇•第8-10章《论语》030公冶长篇•第11-16章《论语》031公冶长篇•第17-19章《论语》032公冶长篇•第20-23章《论语》033公冶长篇•第24-28章《论语》034雍也篇•第1-5章《论语》035雍也篇•第6-10章《论语》036雍也篇•第11-16章《论语》037雍也篇•第17-20章《论语》038雍也篇•第21-24章《论语》039雍也篇•第25-27章《论语》040雍也篇•第28-29章《论语》041雍也篇•第30章《论语》042述而篇•第1-4章《论语》043述而篇•第5-8章《论语》044述而篇•第9-12章《论语》045述而篇•第13-16章《论语》046述而篇•第17-22章《论语》047述而篇•第23-26章《论语》048述而篇•第27-31章《论语》049述而篇•第32-37章《论语》050泰伯篇•第1-3章《论语》051泰伯篇•第4-7章《论语》052泰伯篇•第8-13章《论语》053泰伯篇•第14-18章《论语》054泰伯篇•第19-21章《论语》055子罕篇•第1-3章《论语》056子罕篇•第4-6章《论语》057子罕篇•第7-8章《论语》058子罕篇•第9-11章《论语》059子罕篇•第11-16章《论语》060子罕篇•第16-22章《论语》061子罕篇•第23-26章《论语》062子罕篇•第27-31章《论语》063乡党篇•第1- 3章《论语》064乡党篇•第4- 5章《论语》065乡党篇•第6- 9章《论语》066乡党篇•第10- 22章《论语》067乡党篇•第23- 27章《论语》068先进篇•第1- 5章《论语》069先进篇•第6- 10章《论语》070先进篇•第11- 15章《论语》071先进篇•第16- 21章《论语》072先进篇•第22- 25章《论语》073先进篇•第26章《论语》074颜渊篇•第1- 3章《论语》075颜渊篇•第4-6章《论语》076颜渊篇•第7-10章《论语》077颜渊篇•第11-16章《论语》078颜渊篇•第17-20章《论语》079颜渊篇•第21章《论语》080颜渊篇•第22章《论语》081颜渊篇•第23-24章《论语》082子路篇•第1-3章《论语》083子路篇•第4-8章《论语》084子路篇•第9-14章《论语》085子路篇•第15-19章《论语》086子路篇•第20-23章《论语》087子路篇•第24-30章《论语》中的“仁”|当有人问孔子某人“仁乎”,孔子都是如何回答的?《论语》088宪问篇•第1- 4章《论语》089宪问篇•第5-12章《论语》090宪问篇•第13-17章《论语》091宪问篇•第18-25章《论语》092宪问篇•第26-34章《论语》093宪问篇•第35-39章《论语》094宪问篇•第40-44章《论语》095卫灵公篇•第1-6章《论语》096卫灵公篇•第7-16章《论语》097卫灵公篇•第17-27章《论语》098卫灵公篇•第28-36章《论语》099卫灵公篇•第37-42章《论语》100季氏篇•第1章《论语》101季氏篇•第2-5章《论语》102季氏篇•第6-10章《论语》103季氏篇•第11-14章《论语》104阳货篇•第1-4章《论语》105阳货篇•第5-8章《论语》106阳货篇•第9-14章《论语》107阳货篇•第15-20章《论语》108阳货篇•第21-26章《论语》109微子篇•第1-5章《论语》110微子篇•第6-7章《论语》111微子篇•第8-11章《论语》112子张篇•第1-7章《论语》113子张篇•第8-17章《论语》114子张篇•第18-22章《论语》115子张篇•第23-25章《论语》116尧曰篇•第1章《论语》117尧曰篇•第2-3章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