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华东师范大学(柏浪涛)
 8102

刑法总论-华东师范大学(柏浪涛)

元亨利贞918元亨利贞918

已经播放8102次

A【字幕】刑法总论-华东师范大学(柏浪涛)

刑法总论主要是以刑法总则规范为教义学素材,系统阐述有关犯罪和刑罚的基本原理、理论和制度为内容的课程,其所涉的犯罪与刑罚原理不仅具有丰富、深刻的哲理性,而且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刑法总论主要包括:刑法的概念和性质;刑法的目的和机能;刑法解释;刑法基本原则;犯罪的概念和犯罪构成;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共同犯罪;罪数;刑罚基本原理;刑罚体系和种类;刑

节目(83)

切换顺序
1.[1.1.1]--0.1绪论:谈谈如何学刑法(P1)2.[2.1.1]--1.1刑法的概念和渊源(P2)3.[2.2.1]--1.2刑法的性质(P3)4.[2.3.1]--1.3刑法的目的和机能(P4)5.[2.4.1]--1.4刑法解释的必要性和目标(P5)6.[2.5.1]--1.5刑法解释的效力(P6)7.[2.6.1]--1.6刑法解释的方法(P7)8.[3.1.1]--2.1罪刑法定原则(P8)9.[3.2.1]--2.2平等适用刑法原则(P9)10.[3.3.1]--2.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P10)11.[4.1.1]--3.1刑法的空间效力(P11)12.[4.2.1]--3.2刑法的时间效力(P12)13.[5.1.1]--4.1犯罪概念(P13)14.[5.2.1]--4.2三阶层理论(一)(P14)15.[5.3.1]--4.3三阶层理论(二)(P15)16.[5.4.1]--4.4三阶层理论(三)(P16)17.[5.5.1]--4.5三阶层理论(四)(P17)18.[6.1.1]--5.1自然人(P18)19.[6.2.1]--5.2单位犯罪(P19)20.[6.3.1]--5.3危害行为(P20)21.[6.4.1]--5.4不作为——作为义务的来源(一)(P21)22.[6.5.1]--5.5不作为——作为义务的来源(二)(P22)23.[6.6.1]--5.6不作为——作为义务的来源(三)(P23)24.[6.7.1]--5.7结果(P24)25.[6.8.1]--5.8因果关系——基本理念(P25)26.[6.9.1]--5.9因果关系——判断方法(P26)27.[6.10.1]--5.10师生研讨课——关于因果关系理论的研讨(P27)28.[7.1.1]--6.1违法的本质(P28)29.[7.2.1]--6.2违法阻却事由的根据与类型(P29)30.[7.3.1]--6.3正当防卫(P30)31.[7.4.1]--6.4作为违法阻却事由的紧急避险(P31)32.[7.5.1]--6.5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P32)33.[7.6.1]--6.6师生研讨课——于海明防卫案(P33)34.[8.1.1]--7.1责任的基础范畴(P34)35.[8.2.1]--7.2犯罪故意(P35)36.[8.3.1]--7.3犯罪过失(P36)37.[8.4.1]--7.4事实认识错误(P37)38.[8.5.1]--7.5责任能力(P38)39.[8.6.1]--7.6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P39)40.[8.7.1]--7.7期待可能性(P40)41.[8.8.1]--7.8师生研讨课——有关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应否降低的问题(P41)42.[9.1.1]--8.1犯罪未完成形态概述(P42)43.[9.2.1]--8.2犯罪预备(P43)44.[9.3.1]--8.3犯罪未遂(P44)45.[9.4.1]--8.4犯罪中止(P45)46.[10.1.1]--9.1引言:共同犯罪(P46)47.[10.2.1]--9.2任意的共犯和必要的共犯(P47)48.[10.3.1]--9.3正犯与共犯的区分(P48)49.[10.4.1]--9.4共同犯罪的本质(P49)50.[10.5.1]--9.5共同正犯(P50)51.[10.6.1]--9.6间接正犯(P51)52.[10.7.1]--9.7共犯的处罚根据(P52)53.[10.8.1]--9.8共犯的性质(P53)54.[10.9.1]--9.9共犯人的处罚(P54)55.[10.10.1]--9.10共犯与身份(P55)56.[10.11.1]--9.11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P56)57.[10.12.1]--9.12承继的共犯与共犯关系的脱离(P57)58.[10.13.1]--9.13师生研讨课——陆某华、谢某某共同盗窃案(P58)59.[11.1.1]--10.1罪数概述(P59)60.[11.2.1]--10.2本来的一罪(P60)61.[11.3.1]--10.3实质的一罪(P61)62.[11.4.1]--10.4处断的一罪(P62)63.[11.5.1]--10.5并罚的数罪(P63)64.[12.1.1]--11.1什么是刑罚(P64)65.[12.2.1]--11.2现代刑罚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P65)66.[12.3.1]--11.3现代刑罚所存在的若干问题(P66)67.[13.1.1]--12.1主刑和附加刑、管制、拘役(P67)68.[13.2.1]--12.2有期徒刑、无期徒刑(P68)69.[13.3.1]--12.3死刑(P69)70.[13.4.1]--12.4罚金(P70)71.[13.5.1]--12.5剥夺政治权利(P71)72.[13.6.1]--12.6没收财产、驱逐出境(P72)73.[13.7.1]--12.7师生研讨课——死刑的国内外趋势(P73)74.[14.1.1]--13.1刑罚裁量概述(P74)75.[14.2.1]--13.2累犯、自首、坦白、立功(P75)76.[14.3.1]--13.3数罪并罚(P76)77.[14.4.1]--13.4缓刑(P77)78.[15.1.1]--14.1刑罚执行概述(P78)79.[15.2.1]--14.2减刑(P79)80.[15.3.1]--14.3假释(P80)81.[15.4.1]--14.4暂予监外执行(P81)82.[16.1.1]--15.1刑罚消灭的概念与特征(P82)83.[16.2.1]--15.2中国法中的刑罚消灭事由(P83)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