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2.28万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秦珂A秦珂A

已经播放2.28万次

中国哲学史及古代思想家对我们现代人的思想影响及思考

节目(400)

切换顺序
第七节易传哲学的阶级根源第六节易传中的辩证法思想第五节易传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第四节易传的宇宙发生论及世界图式第三节易传中的“象”第二节筮法和易传中的“数”第一节关于《易经》和易传第二十一章易传的具有辩证法因素的世界图式第六节对于阴阳五行家的估价和批判第五节阴阳五行家思想对于中国哲学和科学发展的影响第四节邹衍的地理学说和历史观第三节《月令》的世界图式第二节《洪范》以五行为基础的自然观第一节关于阴阳五行家第二十章阴阳五行家的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世界图式第九节后期墨家对于当时老、庄学说和其他各家的批判第八节后期墨家对于当时诡辩学说的批判第七节后期墨家的进步的社会政治思想第六节后期墨家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第五节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第四节后期墨家的反映论的认识论第三节墨经中的科学知识第二节后期墨家思想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第十九章墨辩第一节关于墨经第五节医学中的精气说第四节屈原《远游》《离骚》中的精、气说第三节屈原《天问》中的唯物主义的宇宙发生论第二节屈原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进步的政治思想第十八章 楚国的改革与屈原 第一节楚国的变法第八节附录齐法家的其他思想B第八节附录齐法家的其他思想A第七节 黄老之学的认识论的含义第六节 黄老之学关于法的认识第五节 黄老之学的法家统治术第四节黄老之学的确切内容第三节 黄老之学关于“精”“气”的思想第十七章 稷下黄老精气说一节~二节第四节黄老之学的确切内容第三节《慎子》中的慎到思想第二节《庄子·天下》篇所说的慎到第十六章慎到和稷下黄老之学第一节第13节庄周及其一派对公的态度第12节战国时期其他辩者第11节公孙龙关于“名”“实”的辩论第10节公孙龙关于“变”的辩论第9节公孙龙关于“指”“物”的辩论第8节公孙龙关于“离坚白”的辩论第7节公孙龙关于“白马非马”的辩论第6节惠施的对立面——公孙龙第5节惠施与庄周——辩证法与相对主义第4节惠施“历物之意”十事第3节惠施的“万物说第2节惠施的法家思想第十五章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后期名家的发展 第一节第9节孟轲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理解和体会B第9节孟轲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理解和体会A第9节精神生活的理解和体会第7节庄周哲学是隐士思想的总结第8节孟轲的历史观及其对于道家墨家的斗第8节孟轲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理解和体会第7节性善论和伦理学第3节庄周论“逍遥”B第6节倒退的社会观第6节王道的精神条件——仁和忠恕之道第5节庄周论自然和人为、必然和自由第3节庄周论“逍遥”A第4节《庄子》论道、有、无第2节庄周论“齐物”C第2节庄周论“齐物”B第2节庄周论“齐物”A第1节庄周其人和《庄子》其书第十四章庄周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家哲学向唯心主义的第2节许行的“神农之言”第1节宋钘、尹文的政治、社会思想B第1节宋钘、尹文的政治、社会思想A第十三章墨家的支与流裔宋钘、尹文;农民的思想家许行第5节王道的物质条件——井田制第4节孟轲论“王”“霸”第3节孟轲论“君子”“小人”第2节孟轲的政治思想第1节孟轲的时代及其对于当时政治的态度第十二章孟轲--儒家思想向唯心主义的发展第八节《老子》的历史哲学及其理想社会第七节《老子》论“为道”和“为学第六节《老子》中的宇宙观B第六节《老子》中的宇宙观A第五节《老子》的素朴的辩证法思想第8节《老子》的历史哲学及其理想社会第7节《老子》论“为道”和“为学第6节《老子》中的宇宙观B第6节《老子》中的宇宙观A第5节《老子》的素朴的辩证法思想第4节《老子》的兵法第3节《老子》对于地主阶级政权的攻击及其应付的策略第2节《老子》哲学思想的阶级根源第1节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B第十一章道家哲学体系的形成第一节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A第五节商鞅的进步的历史哲学第四节商鞅对于富国强兵的理论和措施第三节商鞅对于宗法的变革第二节商鞅推广巩固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措施第一节 商鞅在秦国B第十章秦国进一步的改革 ——商鞅变法 第一节 商鞅在秦国A第四节《老子》《庄子》中的全生保真的思想第三节《庄子·天下》篇论道家发展的阶段第二节杨朱的“为我”思想第九章道家的发生与发展和前期道家 第一节 所谓“逸民”第四节赵国进一步的改革——赵武灵王“易胡服”第三节韩国进一步的改革——申不害的“术”B第三节韩国进一步的改革——申不害的“术”A第二节魏国进一步的改革——李悝“尽地力之教”和《法经》第八章晋法家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晋法家和齐法家第九节前期墨家向后期墨家的转化第八节主张“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B第八节主张“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A第七节“兼爱”“非攻”的阶级调和论第六节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和经验主义的真理论B第六节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和经验主义的真理论A第五节墨翟关于“尚贤”“尚同”的思想第四节墨翟对于奴隶主贵族的生活方式的批判第三节墨翟对于劳动和劳动成果的重视第二节《墨子》其书和墨翟其人第七章墨翟和前期墨家的哲学思想第一节 大转变时期独立手工业的第一节春秋时期军事上的“礼”与“非礼第五节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范蠡的政治策略中的表现第四节辩证法思想在孙武军事思想中的表现B第四节辩证法思想在孙武军事思想中的表现A第三节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孙武军事思想中的表现第七节辩证法思想和唯物第六章春秋末期军事思想和经济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第六节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计然的经济政策中的表现A第二节孙武和《吴孙子》第三节关于伪《邓析子》第二节邓析反对子产的改良路线的斗争第一节子产在郑国推行的改良路线B第一节子产在郑国推行的改良路线A第五章邓析与子产的斗争,名家的起源第八节孔丘对于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的反思第七节孔丘对于古代学术生活的反思第六节孔丘对于古代文艺生活的反思B第六节孔丘对于古代文艺生活的反思A第五节孔丘对于古代宗教生活的反思B第五节孔丘对于古代宗教生活的反思A第四节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论完全的人格B第四节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论完全的人格A第三节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关于“礼”的理论B第三节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关于“礼”的理论A第二节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关于“仁”的理论第一节孔丘的阶级立场及其对于周制的态度第四章前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孔丘对于古代精神生活的反思第11节中国哲学史的分期第10节阶级观点和民族观点第9节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特殊任务第8节哲学和哲学史第7节哲学中的主要派别第6节哲学与世界观第5节理论思维和形象思维第4节 什么是哲学第3节 写的历史和史料第2节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第1节 本来的历史和写的历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自序中国哲学史新版第10章 笑对暴风雨,自在逍遥游D(完)第10章 笑对暴风雨,自在逍遥游C第10章 笑对暴风雨,自在逍遥游B第10章 笑对暴风雨,自在逍遥游A第9章 淡看往事,天地人生皆智慧C第9章 淡看往事,天地人生皆智慧B第9章 淡看往事,天地人生皆智慧A第10章 笑对暴风雨,自在逍遥游D(完)第10章 笑对暴风雨,自在逍遥游C第10章 笑对暴风雨,自在逍遥游B第10章 笑对暴风雨,自在逍遥游A第9章 淡看往事,天地人生皆智慧C第9章 淡看往事,天地人生皆智慧B第9章 淡看往事,天地人生皆智慧A第8章 圣人之境:随芝生从容共阅人世情D第8章 圣人之境:随芝生从容共阅人世情C第8章 圣人之境:随芝生从容共阅人世情B第8章 圣人之境:随芝生从容共阅人世情A第7章 贤明境界:从善如登,见贤思齐G第7章 贤明境界:从善如登,见贤思齐F第7章 贤明境界:从善如登,见贤思齐E第7章 贤明境界:从善如登,见贤思齐D第7章 贤明境界:从善如登,见贤思齐C第7章 贤明境界:从善如登,见贤思齐B第7章 贤明境界:从善如登,见贤思齐A第6章 宁静致远,得意失意皆从容D第6章 宁静致远,得意失意皆从容C第6章 宁静致远,得意失意皆从容B第6章 宁静致远,得意失意皆从容A第5章 次境功利:欲望河畔,冯氏初心辨善恶D第5章 次境功利:欲望河畔,冯氏初心辨善恶C第5章 次境功利:欲望河畔,冯氏初心辨善恶B第5章 次境功利:欲望河畔,冯氏初心辨善恶A第4章 观人思己,博洽多闻见真知D第4章 观人思己,博洽多闻见真知C第4章 观人思己,博洽多闻见真知B第4章 观人思己,博洽多闻见真知A3初境为学: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D3初境为学: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C3初境为学: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B3初境为学: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A2人生四境,高低尽现E2人生四境,高低尽现D2人生四境,高低尽现C2人生四境,高低尽现B2人生四境,高低尽现A1品哲学大师的理想人生E1品哲学大师的理想人生D1品哲学大师的理想人生C1品哲学大师的理想人生B1品哲学大师的理想人生A哲思人生—冯友兰先生生平思辨妙语智慧人生—前言译后记28.1 哲学家和哲学史28.2 战争时期的哲学耕耘28.3 哲学性质28.4 人生境界27.4 西方哲学21.2 佛教的基本观念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20.2 “杨朱的乐园”20.4 感情19.6 典制与道德19.7 有为和无为19.8 知识与模仿18.1 思想的统一18.4 扬雄和王充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17.2 宇宙论17.3 人性论17.4 社会伦理学说17.5 政治哲学17.6 历史哲学17.7 对《春秋》的解释17.8 社会进步的三个阶段16.5 《庄子》中的折中倾向16.3 《大学》16.2 中国的统一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15.5 “庸”与“常”15.6 从启蒙到止于至善——明与诚15.4 “中”与“和”15.3 万物变易之“道”15.2 万物生成之“道”15.1 事物之“理”14.4 治国之道14.6 法家与儒家14.5 法家与道家14.3 法家的历史哲学14.1 法家的社会背景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13.4 关于礼乐的学说13.6 论其他学派的谬误13.5 关于逻辑的理论13.3 道德的起源13.2 关于人性的学说13.1 人的地位12.4 邹衍12.6 《易传》中描述的阴阳原则12.5 一种历史哲学12.3 《月令》12.2 《洪范》所描述的五行12.1 六种术数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11.4 为“兼爱”辩211.5 对其他学派的批判11.3 “兼爱”辨111.2 关于“辩”的讨论11.1 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10.9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10.8 更高层次的知识10.7 更高层次的观点10.6 有限的观点10.5 达到至乐的途径10.4 感情和理性10.2 得到相对快乐的途径10.1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9.5 政治理论9.4 为人处世9.3 自然的不变规律9.2 道,无名9.1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8.3 公孙龙的共相说8.2 惠施的相对性理论8.1 名家和“辩者7.2 儒墨两家的基本分歧7.1 性善说6.4 《老子》与《庄子》中的杨朱思想5.6 国家的起源4.8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4.7 孔子的心灵修养4.6 “知命”4.5 “忠”与“恕”4.4 “仁”与“义”4.3 “正名”4.2 教育家孔子4.1 孔子与六经2.6家族制度2.11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2.8中国的艺术和诗歌2.7入世和出世2.5对自然的理想化2.4“反者之道”2.3上农——农业的价值2.2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2.1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1.4 语言的障碍1.3 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的方式1.2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它的精神1.2 中国哲学的精神A1.1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1.1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A80我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点经验B(完)79我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点经验A78《宗璞小说散文选》佚序77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76祭母文75论风流B74论风流A73境界D72境界C71境界B70境界A69存诚敬B68存诚敬A67致中和B66致中和A65赞中华D64赞中华C63赞中华B62赞中华A61评艺文D60评艺文C59评艺文B58评艺文A57谈儿女B56谈儿女A55 生活境界 新对话54《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C53《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B52《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A51中国哲学与民主政治50先秦儒家哲学述评49儒家哲学之精神48论民族哲学B47论民族哲学A46在布拉格召开的第八次国际哲学会议上的发言45天性及浩然之气44孟子反功利43性 善42孟子哲学 孟子之政治社会哲学41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会40欲及知39政治及社会哲学38处世之方37对于事物之观察36老子哲学 道 德35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B34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A33知识论及逻辑所以在中国哲学中不发达之原因32中国所以无科学之原因31中国哲学非无进步30泛论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非无系统29论“比较中西” ——为谈中西文化及民族论者进一解28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27道德方面的成功26事业方面的成功25学问方面的成功24成功的种类与配合成分23人生成功之因素 三种因素——才、力、命22论命运21哲学与人生之20人生术19对于人生问题的讨论演讲稿18多元的宇宙17近代科学与耶教16哲学与经验15东方与西方14理想与行为13哲学之目的12对于唯物史观之批评11余 论10人 死9“无所为而为”与“有所为而为8内有的好与手段的好7诗与宗教6理智之地位5性善与性恶4中和与通3活动与欲2人生之目的1人生之真相人生哲学—一种人生观理想人生—作者简介《人生哲学之比较研究》序言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