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俗语民谣儿歌

有关中秋节的民俗歌谣
1个回答2023-01-31 23:22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 中秋月饼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节的歌谣有:《但愿人长久》
民俗民谣
1个回答2024-06-18 01:41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煮煮肉,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玩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呵呵,儿时的童谣,现在想起来还是那么的亲切,令人开心!



一进腊月门,年,便在小孩子们快乐的童谣中,一天天的近了。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那天按照老风俗是祭灶王爷的,给他供奉点糖果什么的,来年好让他保佑凡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这一天,母亲会煮上一大锅的腊八粥,里面放上枣、栗子、花生、绿豆、等八样五谷杂粮,“腊八粥”里面五谷杂粮种类的多少,包含人们祈求明年五谷丰登的良好心愿。揭开锅盖,腊八粥的香气在小屋里弥漫很久,母亲会每人盛上一大碗,然后在每个碗里放上两大匙红糖或者是白糖。一直到现在有了自己的小家,母亲都不忘在这一天给我捎来做腊八粥的八样五谷杂粮,虽然现在商店随处可见,但母亲年年的嘱托总会让我勾起小时候对那香香的腊八粥的留恋,那年味儿也会在腊八粥的香气中慢慢飘近。



过了腊八,同童谣里面说的,把腊八到大年初一的事情全安排好了,所有的人家以同样的节奏忙着年。



这段时间正好是寒假,小孩们可以跟在大人屁股后,凑热闹。



趣事之一,跟父母去购年货。琳琅满目的集市上,总会看花了小小的眼睛,那真是一种享受。父亲会置办一些年货、碗筷、年画、对联等,当然,年画得我和弟弟选,在选画上面总会耗费一些时间,父亲总是耐心的等;母亲则会为我和弟弟扯上一身新衣、鞋袜,母亲的手艺可是令村人羡慕的,每年的新衣都是我和弟弟炫耀的资本,也是母亲骄傲的资本。



趣事之二,做馒头,那时家家都睡炕,父母总是在半夜就起来做馒头,面是老早就发好了的。每次朦朦胧胧的都会被蒸馒头的热炕烫的浑身发燥,然后会梦呓般的喊一声:“妈,烫死了。”睁开眼睛会看到父亲和母亲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在望着我和弟弟。每次做馒头母亲总是嘱咐父亲,你有劲儿,得把面揉到劲道,这样蒸的馒头才又白又细腻。母亲还会为我和弟弟做上一些小鸡、小猪、小鱼、小刺猬等面塑,用红豆为它们点上眼睛,嘴巴。这边不停地做着,那边奶奶掌握的两口大蒸锅已经在蒸了,每一锅只能放五六个大馒头。出锅的时候,也差不多天亮了,我会兴奋得爬起来,用筷子头沾上一点红红的印泥,认真地在每一个又白又大的馒头的中央点上一个印记,或者是盖上一个富字的印章。那真是乐不可支的一件工作。



趣事之三,剪窗花。奶奶每次都会用她专用的剪刀,剪出一些漂亮的窗花,那是一把很小巧的剪刀,尖如针细,奶奶平常是不让我们动的,怕我们给她玩坏。轻巧的剪刀,经过奶奶的手,会变出许多花样,连年有余,丰收喜庆……,而我的乐事就是将奶奶剪的窗花贴到窗户上,大红喜庆的窗花增添了许多年的味儿道。



趣事之三,贴春联。每到过年贴福字和春联时,小小的我就看着父亲把大小不一的对联、福字贴在门上和窗户顶上。一般福字都是父亲自己写的,父亲写对联的时候,我和弟弟总会羡慕的在一旁看着,然后递浆糊,拿笤帚,以赚得父亲的同意,能拿起毛笔在废纸上临摹一番。贴好了对联,我会和弟弟转变全村,欣赏各家的对联。家家户户门上贴着的福字和春联,在皑皑白雪中红红彤彤,一派喜气盈盈的景象。



趣事之四,爆玉米花。这可是小时候最美的零食了,“爆——玉米花来!”随着爆玉米花老人的一声吆喝,各家的小孩会跟在大人身后急急地集中到村中央。这时候,父亲总会装上一些玉米和大米,带上两包糖精,在我和弟弟的催促下,加入到爆玉米花队伍的等候中,红红的火苗将老人的脸膛映得红红的,让周围的气氛也变得更加温暖。在孩子们的期待中,一炉玉米花就要出炉,老人让大家靠后,然后随着一声闷响,随着一股雾气弥漫,密密麻麻的玉米花冲出炉,钻进一个筒状的网内,醇醇香香的味道随之钻进了每个人的鼻孔,那是一种足以让孩子们流口水的味道,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往前涌,善良的乡亲是从来不计较的,先出炉的总会一把一把的先塞到每个孩子手中,以解孩子们的馋虫。(今天下班路上,竟然看到了两个爆玉米花的老人,被香味诱惑着,也不管此物含铅对身体没好处了,和女儿走向前,买上一包,先解解馋再说。女儿却出奇的瞪着眼睛瞅着那黑黑的家伙,出炉时的响声竟把她吓了一跳,随着香味的弥漫,女儿竟也是不自觉的喊了一声:“好香!”)



醇醇香香的爆玉米花让年味儿更浓了。



趣事之五,包饺子。腊月三十的下午,需包下够两顿吃的饺子。这是北方农村过年必不可少的。饺子馅,有菜的、肉菜合成的、糖的,大多是白菜、葱、肉混合成的。包饺子的时候,母亲会在饺子馅里放上一枚硬币,当然这枚含有硬币的特殊饺子,其外观还是跟其它同类的饺子没什么两样的,然后将其混杂在饺子中煮熟后,谁要是吃到了那“硬币饺子”,就预示着谁在来年是有福之人。每次,我和弟弟都会自告奋勇,为大人们往盘子上装饺子,一边数着包了多少个钱饺子。那时,为了能吃到预言来年幸福的“钱饺子”,我和弟弟们往往已经吃饱了的时候,还要多吃几个,硬撑着坚持到“钱饺子”的出现,那时候比弟弟多了个心眼儿,就是用筷子戳一戳,能碰到硬币就先吃掉,所以每一次的的福星都是这样被吃到的。



趣事之五,守岁。按照家乡的民俗,在除夕夜里是要守岁的,家家户户都要亮上灯,一直点到初一早上东方发白,听父亲说这样就意味着家里一年都是亮堂堂的。在昏黄的灯光里,一家老小吃完了饺子,都围在大土炕上守岁,边吃着花生瓜子边拉着家常,这时候,父亲会总结一下一年的收获,奶奶会讲一些关于年的故事。还不忘嘱咐我和弟弟,过年要说吉利的话,起来接年的时候不能大声讲话。在那时听了奶奶的话,觉得很神秘,像害怕触怒了哪个神灵一样,所以很谨慎。母亲这时会拿出我和弟弟的新衣,让我们穿上在他们面前美一美,在其乐融融的守岁气氛中,玩累得我和弟弟总不能坚守,枕边放上自己的新衣,枕着美美的梦甜甜的睡去。



趣事之六,拜年。



一阵紧似一阵的鞭炮声,迎来了年的到来。听到鞭炮声,我和弟弟努力的睁开眼睛,欣喜的穿上新衣服,问过奶奶、爸妈“过年好”。跟在父亲的身后,到街门口放鞭炮,每次我都是害怕的躲在门洞里捂着耳朵,看着黑夜里炸响的火花,心情象爆响的鞭炮一样跳跃着。



吃完了饺子,小辈要给长辈拜年,父亲和母亲给奶奶拜完年后,就会盯上我和弟弟,然后被爸爸妈妈赚着磕头,要不就不给压岁钱。其实,不会不给的,只是大人对孩子们逗个乐儿罢了。



天还没亮,我和弟弟边穿上新衣服跟着父亲挨家挨户地开始拜年了。那时,还不懂得这是淳朴的乡风,只是觉得自己向人们问声“过年好”,就可以得到几块儿糖果,或者是几块钱的压岁钱,是让我们这些孩子们最高兴的事情。一天下来,左边口袋里一兜糖果,右边口袋里一小叠纸币,一元、两元、五毛的都有,装在新衣口袋里,不时地摸一摸,心里美美的。然后嘴里嚼着甜甜的糖果,找个地方慢慢地数,心里满是喜悦。每当此时自己总计划着怎样花,但后来大多是买了小人书的。



伴随着儿时的童谣,和一件件儿时的趣事,年,一天天的走近了,年味儿也慢慢得飘来……。



也许,儿时过年的味儿道在我心里早已扎了根,我固执地怀恋着这种浓浓的扯不断的情愫,我真怕经年之后,年的味儿道随岁月越飘越远,过年的习俗只能停留在在落满尘埃的记忆中。









在北方流行着一句话,就是“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菜盒子团团转”。这句话就概括了从正月初一到初三的伙食。初一要吃饺子,初二要吃面。初二的面讲究也不少。据说,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现在的人们一般都打个卤儿或者炸点酱做成打卤面或者炸酱面。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过,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风俗。



至于初三的菜盒子这可能就是北方的特色了,我也是只能叫出名字却写不出字来。其实所谓的菜盒子是类似于肉饼之类的东西。把面擀好了,添上肉馅,捏好,然后再擀成饼状,并且在饼的边缘捏出花来,然后放在铁锅了烙。在烙的同时,要不停的转,而且还要翻个。我想所谓的初三的菜盒子团团转也许 就是因为在烙饼的同时,总是不停的转而得名的吧。
有关民间风俗的童谣
1个回答2024-02-08 13:11

1、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解释:旧时生活贫困,进了腊月喝上腊八粥,意味着离年就不远了,孩子们就会期盼。接下来的时间里,大人们会买新衣,打扫卫生,还要准备过年要吃的食品。大年初漏埋配一、初二家家户户的人们都要出去拜年,歌谣描述就是这一系列的场景。

2、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

解释:祭灶是过年时的旧俗,一祭液肢完灶,离年就更近了。这时候,孩子们不仅可以吃到关东糖,戴上喜欢的花绳,还可以上街去买各种各样的鞭炮。老人们也要在新年到来的时候为自己添置新衣,去迎接崭新一年的到来。

3、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解释:过年的时候孩子们都变得很乖,一个挨一个地给老人们磕头。老人们则笑容满面地看著自己的孙子、孙女,每个要发给一个小红包,以求孩子们平安吉祥,有些孩子脸小,没有要到压岁钱还会使小性子,转身就离开不再答理你。

4、新年到,新年到,提花灯,看花炮。小娃娃,长一岁,走路不用妈妈抱。

解释:新年到来,手里拿着花灯,看着外面鞭炮齐鸣,小孩子又长了一岁,不再用妈妈抱着自己就能行走了。

5、冬至到,冬至到;南馄饨,北方饺;暧暧和和吃一碗,保你耳朵冻不掉。冬至到,冬至到,敬祖宗,把墓扫;会亲访友拜老师,平安幸福乐陶陶。冬至到,冬至到,返指这一夜,最长了;甜甜蜜蜜睡一觉,明天太阳会更好。

民俗童谣有什么!!
1个回答2023-10-26 22:09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
糖一包,果一包简弊,外婆买条鱼来烧。
头勿熟,尾巴焦,盛在碗里吱吱叫,吃拉肚里豁虎跳。
跳啊跳,一跳跳到卖鱼桥,宝宝乐得哈哈笑。
在一个没有一做咐漏丝光线的正方形屋子里,4个人一人站在一个屋子纯烂里的墙角。一个人顺着墙壁往前走,摸到那个墙角的人后站着不懂,被摸到的人顺着灵异面墙去摸下一个人,摸到后站着不动,被摸到的人往前
中秋节有哪些民俗活动
1个回答2024-01-22 06:58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中秋节有哪些民俗活动?
1个回答2024-01-27 21:53

中秋的民俗活动如下:

一、祭月、赏月、拜月

1、《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2、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3、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二、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三、燃灯

1、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2、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四、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五、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六、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

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中秋节有哪些民俗活动?
1个回答2024-01-27 22:48
中秋节传统活动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旅启庆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拆握、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旁大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的由来、民俗活动
1个回答2024-01-26 22:17

一、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源自于人们空游脊对月亮的崇拜。我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家,古人经长期观察认为,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祭月就成了祈祷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祭祀活动。

《周礼》记载,我国周朝时就有中秋之夜击鼓赋诗以“迎寒”的活动,周天子每年秋天都要举行“夕月”仪式。春秋战国时,日月神分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最早名常羲)演变而来。北魏、隋唐以来,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礼仪。

人们为了祈求月神为农业发挥有利作用,或为了庆祝丰收,答谢斗渗月神的保佑,便更加重视祭月、拜月礼俗,现在北京的月坛公园就是明清中央政府祭月的坛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在祭月拜月的同时,又出现了赏月的习俗。晋代文献中已有中秋赏月的记载。

二、中秋节的民俗活动

1、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风清月朗、桂香沁人,家家尝月饼、赏月亮,喜庆团圆,别有风味。月饼作为一种形如圆月,内含佳馅的食品,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

2、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3、食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团圆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调制而成的馅,外拖面煎至金黄,此又称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

4、打中秋炮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

扩展资料

各地的中秋假期: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2008年开始中国大陆将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如当天与周六周日重合,则在下周一补休一天。

在台湾,中秋节当天放假一天,若与周六、日重叠则不另外补假,但若与周休假期仅磨李相隔一工作日者,该工作日则调为假期,并择另一星期六补班补课。  

香港的中秋节公众假期定在农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翌日)。如果碰上星期日,则在星期一补一天假;如果碰上星期六则没有补假。  

韩国把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放假3天。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东宁政府门户网-中秋起源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各地中秋节的习俗

过年民俗的歌谣
1个回答2023-02-03 01:25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傻闺女请女婿,小外孙也跟去。笑呀笑,唱呀唱,闹呀闹,跳呀跳,新年要来到。闺女要花戴,男孩要放炮,小闺女吓一跳,快快逃,炮伤人不得了。老奶奶说:女孩可爱手头巧,男孩上房爱爬高,老爷爷过年要戴皮毡帽,老奶奶过年要穿花棉袄,小闺女过年戴红花好,小男孩手扬香火去放炮。过年平安要走顺道,老
瑞安童谣、民歌,方言、谚语,俗语
1个回答2024-03-08 07:48
邮递员进门——带信的来了

卤煮鸭子——肉烂嘴不烂

吹鼓手吃饭——顾吃不顾吹

吹鼓手掉进井里——想(响)着想(响)着下去了

吹鼓手坐宴席——顾吃不顾吹

吹口哨过坟场——自己给自己壮胆(比喻本来心虚,有所畏惧,却设法使自己镇静,以增加自己

的勇气和胆量)

吹鼓手赶集——没事找事(比喻自找麻烦,自寻烦恼)

吹喇叭扬脖——起高调(比喻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

吹胡子瞪眼——气到极点

吹起来的肥皂泡——不攻自破

炊事员行军——替人背黑锅

春天的竹笋——节节向上

春天的石榴花——心红

此地无银三百两——泄露了天机

锤砸铁砧——响当当(比喻本事过硬,远近闻名,很有影响)

春天的蜜蜂——闲不住(比喻热爱劳动)

从小没娘——说来话长(比喻有很多话要说)

从门缝里看人——把人瞧扁了(比喻眼光狭窄,认识人不全面)

阿拉伯数字8字分家——零比零(0:0)

阿公吃黄连——苦也(爷)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案板底下放风第——飞不起来

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

矮子坐高凳——上下两难

矮子坐高凳——够不着

接着葫芦挖籽——挖一个少一个

接着脑袋往火炕里钻——憋气窝火

接着龙头喝水——勉强不得(比喻不能强迫人去做不愿做的事)

矮子推掌——出手不高

矮子爬坡——贪便宜

按老方子吃药——还是老一套

暗地里耍拳——瞎打一阵

安禄山起兵——反了

案板上砍骨头——干干脆脆

岸边的青蛙——一触即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