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人人都可以学习有声小说

请问小学的孩子是否可以用学习机?
1个回答2024-02-13 17:17

可以的,现在这些电子化的教育工具很普及了,但要正确的引导孩子使用,养好良好的使用习惯,避免孩子当玩具了。推荐一款学YO的平板学习机,学习内天丰富,特有的学习诊断系统,它还有家长控制功能。

学习地理是否有用?
1个回答2024-03-02 10:38

学习地理当然是有用的,它能够让你掌握一些基础知识,了解我国的地理环境

请问小学的孩子是否可以用学习机?
1个回答2024-02-19 07:45
学习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当然是可以用的。不过建议三年级以上才给用,因为用久了,会产生依赖感的,所以,即使三年级以后也只是适当地用,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难题,实在解决不了,再用工具辅助,提高记忆力,也避免孩子对学习机产生依赖。
学习英语是否有用
1个回答2024-03-02 02:51
有用啊,英语和数学都重要,以后考大学英语和数学是关,就算没考上但是你英语好,以后可以到外国留学啊,所以英语是很有用的。希望你考上一个好大学!
听英语歌曲是否有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
1个回答2024-02-12 01:07
英文歌曲对英语学习的具体帮助

(1)对语感的培养

经常的听英文歌曲,可以很好的培养对学生的语感。在任何的语言里,语感都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比如,我们在看到或听到一个中文句子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它的结构句型或者是句子成分,而是去感觉那个句子是否读的通,看的顺——我们几乎可以用这个方法应付所有类型的中文句子,事实上,不管是日常交流还是考试时候,我们都是这样做的。

其实英文也一样,中国的英语教材在很早就引入了语法这一环节。这对于学习英语当然是有帮助,它能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句子结构,更好的理解句子。但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过早的接触大量的语法知识使的学生们把学习英语的中心转移到了语法知识点而非英语本身:当学生们发现只用把语法知识学好便可以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的时候,便不再去注意英文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英语语感的培养。为了考试而考试,这样以来很多考试变得失去了意义。

实际上,就算是用于考试,语感的优势也十分明显——不用花时间去分析那些句子的结构句型,只凭对语言的熟练感觉便可以快速且高正确率的做出大量的题目。

在日常交流中,语感更能使人大大的提高交流的速度于质量。那么,经常处于英文歌曲所创造的英语环境中,可以使大脑潜移默化的接受语感的培养的训练——语感也是一个人对语言掌握的熟练程度。在英文歌曲中,一遍又一遍的听过那些优美的英语,让人可以在很轻松的环境中掌握很多语言表达。

(2)对发音的帮助

歌词是诗的语言,音简意明,节奏明快,铿锵有力。学歌词就是最有效的语音练习。唱英语歌讲究咬词、吐字清晰,以字带唱,并需要省音、连续等语音知识。这就需要歌唱者特别注意语音、声调。如儿童歌曲London’s Buming全曲只有四句:London’s burning,London’s burning.Fetchthe engines,the engines.Fire!Fire!Fire!Fire!Pour Onwater,Pour On lwater.这首歌写的是1666年伦敦的大火,廖廖数句就把众人救火的场面刻画出来,且句子流畅、易读。通过学这种歌词,重音、重读、连读、节奏等许多语音难点都得到了训练,语音语调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歌曲时而快时而慢的节奏对发音的要求比较高,而歌词连读、略读、重读等现象的经常出现,对英语学习者的发音会有很大帮助。

同时,这首歌的歌词写的也很有深意,像一首抒情诗。

下面就以这首歌曲中的一些口语要点的分析——它们同时也是地道英语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it‘s not the big things, but the little things”此句中的两个“THE”同是弱读。

“and i‘ve had many years of grace”,中的 “ I’ve ” 为连读。

“i wanna thank you for what you‘ve done”中的wanna(上文已提到)和“you’ve”的弱读连读。

“just how to walk without your hand”中的“without your

hand”为连读。

“ ‘cause mom you always were”中,mom 和you ,you 和always ,always和were.都是连读。

这些细小的语言技巧很容易被英语学习者忽略,其实它们这些重读,弱读,连读,和略读都是真正英语能力的体现。光是这一首歌曲,就能有如此多对发音的帮助上的地方。看来这样的歌曲的确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可惜的是不少人都并不清楚这一点。

(3) 唱歌学词汇

如果说单词是英语的基础,那幺由它构成的句子则更是平时交流,写作,应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语言要素。一个句子里有很多词汇,而那些词汇够成的一些具有具体意象的句子会使人觉得好联想,好记忆,而当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记忆句子上面,会发现里面的单词自然就记下来了,不再成文障碍。更重要的,我们是把词语放在具体的句子里面记的,这样就更不会出现很多中国学生有另人羡慕的单词量,却只能熟练运用其中的少量,对于大多数,只是“知道意思而已”,根本不能使用,对这样的词语,能说掌握它们了吗?

学唱歌是加深记忆的好办法。英文歌曲词汇简炼,意味深长,有许多流行的“时髦
一年级孩子学习是否应该严格要求?
1个回答2024-02-12 12:27

一年级孩子学习不应该太严格,这个时期的孩子,更应该给他点童年。

小学教育除了教育的特点外,还有独特的基本特征:一是全民性;二是义务性;三是全面性。

初等教育机构最早产生于十六世纪的德国,由城镇主办,教习实用知识和新教教义。

减负举措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教育部2021年(8月3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秋季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情况。

为切实降低学生考试压力,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提出了准确把握考试功能、大幅压减考试次数、合理运用考试结果、完善学习过程评价等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主要发挥诊断学情教情、改进加强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等方面功能,除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外,其他考试不具有甄别选拔功能。

关于“听音乐是否能帮助学习”的英语作文
1个回答2024-05-17 19:26
听音乐 listen to music



玩电脑游戏 paly computer game



看电视 watch TV



说英语 Speake English



骑单车 ride abike



开车 drive a car



弹钢琴 play the piano



写中文 write Chinese



在冬天 in winter



踢足球 paly football
陪孩子学习是否有用?
1个回答2024-02-10 04:01
首先说陪读这个问题,这是中国才有的特色。可以理解“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中国的家长是最富有牺牲精神的家长。那么到底应不应该陪读呢?
我上高中时,我的妈妈选择了提前病退,全职陪着我学习。我很感激妈妈对我的付出,我现在想说的是付出是否有效果这个事。首先,妈妈没去陪读的时候,住宿的学生会被校方安排晚自习,上到九点,然后回寝室睡觉,三个小时的时间,在学习的氛围里,还是很容易进入状态的,有不会的问题还可以及时向老师请教,大部分时间学习效率要很高;而妈妈来陪读之后,我就变成了走读生,走读生是不强制要求上晚自习的,结果就是我每天在家的这段时间被浪费在“我想喝水,我想吃水果”等等这些事上,可能这只是我自己自律性不强的原因,不除外一些优秀的人,喜欢一个人学习的这种氛围罩此。所以,我建议在选择陪读时,至少家长要判断一下,孩子是否能抵抗外界干扰,独立进入学习的状态。
再次就是家长陪读真的就会让孩子更加专心在学习上吗?我想提的一个例子就是电视剧“少年派”里的林妙妙。林妙妙的妈妈也选择了陪读,可是林妙妙还是出现了问题,在该努力学习的时候,走上了“直播”之路。为什么?因为外界给了林妙妙诸多的诱惑,如果林妙妙的妈妈选择不陪读,那么林妙妙就还在学校里“三点一线”,接触诱惑的机会就少很多。有了妈妈的陪读,反而成了林妙妙滑坡的保护伞。孩子把门一关,好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在学习,孩子有个人空间,不要打扰。其实呢返搭,我自己就从这个阶段走过。其实大部分时间在干一些“放纵的错事”。我们那个时候,通讯不是特别发达,主要就是看各种“小说”,我想可能不乏偷偷与父母“斗智斗勇”经历的小伙伴。所以陪读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家长们更应该注重形式下的内容,不要老觉得我为孩子怎么着怎么着了,其实真的可能是“自己伟大了自己”。所以,选择是否陪读我个人觉得,家长朋友们还要判断一下,陪读的目的,陪读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不要一味的只追求形势或者跟风。
最后我建议还要判断一下孩子需要“家长”的陪读吗?陪读就是陪伴学习,可是在陪读的时候,如果是小学,还多家长还能胜任,到了初高中,大部分人都会力不从心。小学的时候是孩子打基础的时候,这就是向下扎根的过程,我是建议必须陪读,把孩子的习惯培养好,基础扎牢实。到了初高中,家长朋友们其实可以考虑该放手时就放手,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综上,我觉得对于陪读这个问题,在选择之前,家长朋友们需要进行一个良性的剖析,孩子需要陪读吗?陪读的目的是什么?陪读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吗?自己本身能胜任陪读这个事吗?考虑清楚了,再决定。
再来说说是否放弃工作的这个事。
通过对陪读的反思,如果你的孩子确实需要陪读,那么我们是否应该为了孩子放弃工作呢?我的建议是改变工作的形式,但是不要放弃工作,成为全职“陪读”。
人都具有社会属性。所以一定不能与社会脱节。只有时刻保持自己的“先进性”,才能跟你的爱人你的孩子更好的沟通,否则就会失去共同语言,于家庭于感情,不是个有利选择。为什么,可以想想,你的孩子除了你,还有许多同学,信息来自天南海北,他们本就新鲜活跃,对新鲜事物接触度高,思物世迅维保持一定的跳跃性,而你只是每天窝在家里,除了东家长西家短,没有其他的东西,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觉得跟你交流没有意思,甚至回到家不愿意交流,跟孩子丧失了良性的交流,还何谈陪伴。
还有就是我个人觉得,人不能太闲,太闲的话就会出问题。当孩子上学后,只有你一个人无所事事,思想就会开小差。为了提现自我的价值,就会盯着一些小事不放,或者自己给自己找事,这对孩子的陪伴来说,没有丝毫的好处。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建议,希望对你有帮助。
边听音乐边做作业是否影响学习?
1个回答2024-02-17 00:13
我记得在一本科普类书上看过,说是看书时放一点轻音乐可以使心情放松,这样可以提高效率。
后来我也看过一种说法,说是放音乐占用了头脑的资源,从而使学习效率降低。
其实,什么说法都是有的。有的有科学依据,有的没有;有的依据这样的科学,有的依据那样的科学。说法很不一样。
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根据学习原理、心理学、心理生理学来解释。
首先,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脑力劳动,学习需要一个可以提供头脑积极运动的环境。过于吵闹的环境会使人的感觉迟钝,同样,过于安静的环境也不利于学习。一般说来,比较理想的学习环境,要求声音不可以超过50分贝,比较理想的是在睡眠环境下,即30——40分贝。那么太安静了,以到于一点背景声音都没有了好不好呢?不好。因为过于安静的环境会使人产生一种潜意识的恐惧,反而会影响学习。
第二,学习需要较多的脑力资源,听音乐也要占用一定的脑力资源。试想,如果你用心听音乐,那么,你还能全心全意地学习吗?当然不能。那是不是就不能放音乐了呢?也不是这样说。其实就像刚才所说的。音乐可以作为一种背景声音。但并不是很来“听”的,而是作为一种背景声音。因为,同样的背景声音,和谐的声音比无规律的声音更能促进学习。
第三,从生理上来说,人体处于轻快和谐的声音环境中,人的身体会随之放松,会感觉到两个情况:一种是昏昏欲睡,一种是精神怡爽。不同的人,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反应,不能一概而论。根据生理心理学,人的生理会影响人的心理,当人处于精神怡爽状态时,思维会比较清晰;当人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时,思维会比较慢,并且准确性不高。
第四,轻而稍慢的音乐占用人脑资源较少;激烈的、快的音乐占用人脑资源较多。还有就是两种脑力活动同时发生时,两者会相互影响。同样表现为两种情形:相互促进和相互干涉。当两种脑力活动性质过于同一或相差过大时,会相互干涉。只有当两种脑力活动关系中等时,两者才会相互促进。
第五,还要注意一点就是“潜意识学习”,也就是说,在我们有意识地学习的同时,我们的潜意识也参与了学习。这种学习不为我们所意识,但在再现和再认的时候越起了很大的作用。学习时放音乐,有可能会干扰“潜意识学习”。
第六,学习和回忆之间遵循一种原理——“情境的熟悉性”。当人回忆时的情境和学习时的情境有较多相似之处时,回忆较容易。学习时放音乐,考试时当然不能放音乐了。这样就人为地创造了两者情境的不一性。从理论上来说,当然是不利于学习的。不过也有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因为音乐不是学习时的唯一情境因素,再有就是这种情境的熟悉性当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回忆的质量,如果学习时放音乐使学习的质量提高了,那么,即使在回忆时有这么一点不同,但综合起来,却可以促进学习的效果。
综所上述,放不放音乐其实不能一概而论,而要看环境、学习的性质、音乐的性质、人的心理特点、学习习惯等方面来确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放音乐可以促进学习,而有的人却得到相反的效果的原因了。
边听音乐边做作业是否影响学习?
1个回答2024-03-17 20:58
我记得在一本科普类书上看过,说是看书时放一点轻音乐可以使心情放松,这样可以提高效率。

后来我也看过一种说法,说是放音乐占用了头脑的资源,从而使学习效率降低。

其实,什么说法都是有的。有的有科学依据,有的没有;有的依据这样的科学,有的依据那样的科学。说法很不一样。

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根据学习原理、心理学、心理生理学来解释。

首先,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脑力劳动,学习需要一个可以提供头脑积极运动的环境。过于吵闹的环境会使人的感觉迟钝,同样,过于安静的环境也不利于学习。一般说来,比较理想的学习环境,要求声音不可以超过50分贝,比较理想的是在睡眠环境下,即30——40分贝。那么太安静了,以到于一点背景声音都没有了好不好呢?不好。因为过于安静的环境会使人产生一种潜意识的恐惧,反而会影响学习。

第二,学习需要较多的脑力资源,听音乐也要占用一定的脑力资源。试想,如果你用心听音乐,那么,你还能全心全意地学习吗?当然不能。那是不是就不能放音乐了呢?也不是这样说。其实就像刚才所说的。音乐可以作为一种背景声音。但并不是很来“听”的,而是作为一种背景声音。因为,同样的背景声音,和谐的声音比无规律的声音更能促进学习。

第三,从生理上来说,人体处于轻快和谐的声音环境中,人的身体会随之放松,会感觉到两个情况:一种是昏昏欲睡,一种是精神怡爽。不同的人,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反应,不能一概而论。根据生理心理学,人的生理会影响人的心理,当人处于精神怡爽状态时,思维会比较清晰;当人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时,思维会比较慢,并且准确性不高。

第四,轻而稍慢的音乐占用人脑资源较少;激烈的、快的音乐占用人脑资源较多。还有就是两种脑力活动同时发生时,两者会相互影响。同样表现为两种情形:相互促进和相互干涉。当两种脑力活动性质过于同一或相差过大时,会相互干涉。只有当两种脑力活动关系中等时,两者才会相互促进。

第五,还要注意一点就是“潜意识学习”,也就是说,在我们有意识地学习的同时,我们的潜意识也参与了学习。这种学习不为我们所意识,但在再现和再认的时候越起了很大的作用。学习时放音乐,有可能会干扰“潜意识学习”。

第六,学习和回忆之间遵循一种原理——“情境的熟悉性”。当人回忆时的情境和学习时的情境有较多相似之处时,回忆较容易。学习时放音乐,考试时当然不能放音乐了。这样就人为地创造了两者情境的不一性。从理论上来说,当然是不利于学习的。不过也有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因为音乐不是学习时的唯一情境因素,再有就是这种情境的熟悉性当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回忆的质量,如果学习时放音乐使学习的质量提高了,那么,即使在回忆时有这么一点不同,但综合起来,却可以促进学习的效果。

综所上述,放不放音乐其实不能一概而论,而要看环境、学习的性质、音乐的性质、人的心理特点、学习习惯等方面来确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放音乐可以促进学习,而有的人却得到相反的效果的原因了。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