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忏悔录小说简介

关于卢梭的《忏悔录》
1个回答2024-02-15 00:47
 卢梭实践了他自己的诺言,他在《忏悔录》中的确以真诚坦率的态度讲述了他自己的全部生活和思想感情、性格人品的各个方面,“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他大胆地把自己不能见人的隐私公之于众,他承认自己在这种或那种情况下产生过一些卑劣的念头,甚至有过下流的行径。他说过谎,行过骗,调戏过妇女,偷过东西,甚至有偷窃的习惯。他以沉重的心情忏悔自己在一次偷窃后把罪过转嫁到女仆玛丽永的头上,造成了她的不幸,忏悔自己在关键时刻卑劣地抛弃了最需要他的朋友勒·麦特尔,忏悔自己为了混一口饭吃而背叛了自己的新教信仰,改奉了天主教。应该承认,《忏悔录》的坦率和真诚达到了令人想象不到的程度,这使它成了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在这里,作者的自我形象并不只是发射出理想的光辉,也不只是裹在意识形态的诗意里,而是呈现出了惊人的真实。在他身上,既有崇高优美,也有卑劣丑恶,既有坚强和力量,也有软弱和怯懦,既有朴实真诚,也有弄虚作假,既有精神和道德的美,也有某种市并无赖的习气。总之。这不是为了要享受历史的光荣而绘制出来的涂满了油彩的画像,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复杂的个人。这个自我形象的复杂性就是《忏悔录》的复杂性,同时也是《忏悔录》另具一种价值的原因。这种价值不仅在于它写出了惊人的人性的真实,是历史上第一部这样真实的自传,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用卢梭自己的话来说,“可以作为关于人的研究——这门学问无疑尚有待于创建——的第一份参考材料;”而且它的价值还在于,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有着深刻的思想动机和哲理作为指导的。

  卢梭追求绝对的真实,把自己的缺点和过错完全暴露出来,最直接的动机和意图,显然是要阐述他那著名的哲理:人性本善,但罪恶的社会环境却使人变坏。他现身说法,讲述自己“本性善良”、家庭环境充满柔情,古代历史人物又给了他崇高的思想,“我本来可以听从自己的性格,在我的宗教、我的故乡、我的家庭、我的朋友间,在我所喜爱的工作中,在称心如意的交际中,平平静静、安安逸逸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我将会成为善良的基督教徒、善良的公民、善良的家长、善良的朋友、善良的劳动者。”但社会环境的恶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平等,却使他也受到了沾染,以至在这写自传的晚年还有那么多揪心的悔恨。他特别指出了社会不平等的危害,在这里,他又一次表现了他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的思想,把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视为正常人性的对立面,并力图通过他自己的经历,揭示出这种不平等对人性的摧残和歪曲。他是如何“从崇高的英雄主义堕落为卑鄙的市并无赖”呢?正是他所遇到的不平等、不公正的待遇,正是“强者”的“暴虐专横”,“摧残了我那温柔多情、天真活泼的性格”,并“使我染上自己痛恨的一些恶习,诸如撒谎、怠惰、偷窃等等”。以偷窃而言,它就是社会不平等在卢梭身上造成的恶果。卢梭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人是处于一种“平等、无忧无虑的状态”中,“所希望的又可以得到满足的话”,那么又怎么会有偷窃呢?既然“作恶的强者逍遥法外,无辜的弱者遭殃,普天下皆是如此”,那么怎么能够制止偷窃的罪行呢?对弱者的惩罚不仅无济于事,反而更激起反抗,卢梭在自己小偷小摸被发现后经常挨打,“渐渐对挨打也就不在乎了”,甚至“觉得这是抵消偷窃罪行的一种方式,我倒有了继续偷窃的权利了……我心里想,既然按小偷来治我,那就等于认可我作小偷”。卢梭在通过自己的经历来分析不平等的弊害时,又用同样的方法来揭示金钱的腐蚀作用,他告诉读者:“我不但从来不象世人那样看重金钱,甚至也从来不曾把金钱看做多么方便的东西”,而认定金钱是“烦恼的根源”。然而,金钱的作用却又使他不得不把金钱看作“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使他“害怕囊空如洗”,这就在他身上造成了这样一种矛盾的习性:“对金钱的极端吝惜与无比鄙视兼而有之”。因此,他也曾“偷过七个利物尔零十个苏”,并且在钱财方面不时起过一些卑劣的念头,如眼见华伦夫人挥霍浪费、有破产的危险,他就想偷偷摸摸建立起自己的“小金库”,但一看无济于事,就改变做法,“好像一只从屠宰场出来的狗,既然保不住那块肉,就不如叼走我自己的那一分。”从这些叙述里,除了可以看到典型卢梭式的严酷无情的自我剖析外,就是非常出色的关于社会环境与人性恶的互相关系的辩证法的思想了。在这里,自我批评和忏悔导向了对社会的谴责和控诉,对人性恶的挖掘转化成了严肃的社会批判。正因为这种批判是结合着卢梭自己痛切的经验和体会,所以也就更为深刻有力,它与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对于财产不平等、社会政治不平等的批判完全一脉相承,这一部论著以其杰出的思想曾被恩格斯誉为“辩证法的杰作”。
卢梭的忏悔录
1个回答2024-02-18 09:50
如果你认为卢梭的忏悔录值得看,那还是去买实体书,它毕竟是世界名著,电子版看了没那种感觉
卢梭的忏悔录的主要内容?
1个回答2024-02-16 13:47

《忏悔录》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

《忏悔录》 卢梭 05
1个回答2023-11-28 22:01
        今日续读卢梭《忏悔录》[1719——1723]部分的内容。

        看完了他在巴塞的生活记录,我感触颇深。

        卢梭从儿童所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归于自然”。他说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而他自己儿童时期对自然的接触,让他形成了“教育归于自然”的教育思想。

      他愿意接受自然的教育,而不喜欢被大人强制管教。一次,女仆把朗拜尔西埃小姐的梳子在壁炉前烤干,但是后来梳子坏了一把,为此,卢梭被当做撒谎不承认自己做坏事的孩子,他受到了惩罚。他记录到“他们没能如愿得到我的承认,虽然我被他们审问过好多次,弄得有点狼狈,我还是没有屈服。我宁愿死,并下了这样的决心”。暴力最终在他的面前服了输。这也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了阴影。

        他热爱自然,乐于去做一些贴近自然的事情。还记录了他和小伙伴在树下挖暗沟的故事,被大人发现之后也没有被惩罚。我想孩子应该拥有不一样的世界。
卢梭忏悔录为什么被喷
1个回答2024-02-23 12:58
卢梭的《忏悔录》被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因为该书记录了卢梭的各种恶行和猥琐,与他在公开场合的言论和著作中的描述存在很大差距,让大多数读者觉得他是在进行辩护。
2. 卢梭在《忏悔录》中公开表示自己已经认识到错误,但并没有真正忏悔,让许多读者感到不满。
3. 卢梭在书中的叙述被认为自相矛盾,有些地方甚至存在谎言,让读者对他的诚信产生怀疑。
这些原因导致许多人对卢梭的《忏悔录》持有负面评价。
卢梭忏悔录有多黄
1个回答2024-02-13 06:11
卢梭忏悔录如果用文学的眼漏弯光谨运欣赏的话就不会觉得有祥搜梁多黄,卢梭是大法学家和文学家,政治家。
卢梭的《忏悔录》值得看吗?
1个回答2024-02-13 04:22

值得看,这本书挺不错的。

《忏悔录》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

他历数了孩提时寄人篱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描写了他进入社会后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和不平,愤怒地揭露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腐朽。

创作背景

本书是他在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中写成的一部自传性作品。其目的是针对《爱弥尔》出版以来所遭受的恶意咒骂,为自己进行必要的辩护。

卢梭并不打算在生前出版这部作品,只是在回到巴黎以后给朋友们朗诵过其中的一些篇章,即便如此,有的人仍然出于心虚或嫉恨横加阻挠,甚至到警察局去告发,要求禁止他的朗诵。

但《忏悔录》以手抄本的形式在人们之间流传着,并在他死后终于得以出版,而且几乎在“书页上还散发着油墨味道的时候就震惊了全人类——因为他的思考、真诚和那些不加掩饰的人类的缺点”(马克思)。

卢梭忏悔主要人物介绍?
1个回答2024-03-15 07:41

卢梭1712年生于日内瓦,父亲:伊萨克·卢梭(钟表匠),母亲:苏萨娜·贝纳儿(牧师女儿,实质为侄女),父母青梅竹马,有一哥哥。卢梭出生时母亲因生产而死。

舅舅:嘉伯利·贝纳儿(工程师),与姑母结婚

父亲妹妹、姑姑:苏萨娜·卢梭,照顾幼小的卢梭,影响卢梭对音乐的爱好。

乳母:雅克琳娜

真实的评价卢梭的忏悔录
1个回答2024-02-24 00:28
看完了卢梭的《一个孤独者的遐思》,但《忏悔录》只看到六十几页就停了,一直放在书架最醒目的位置,每每想翻下去,却还是将它合上,也是中学的时候对卢梭感兴趣,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关于他的理想,与分裂的现实人生,感到渐行渐远。

这是一本过分真实的书,自传好像本应该这样,也不是缺乏文学性,而是意图上的偏执,一个被害妄想狂的过分真实是对整个世界的控诉,或者说无理取闹,选择写自传,其实更多是消极抵抗,在1762年被通缉之后,发誓不再写作,那么就通过自传发发牢骚了。

他的影响力,不过与伏尔泰等的主流圈子为敌,上流社会的常客,习惯于寄人篱下的生活,因为现实中的他太懦弱,太逃避责任,一个后世眼中的思想巨人,仅仅是行动上的侏儒,

最后,其实读还是不读,在于人的目的,要享受过程,恐怕千千万万是不该去找卢梭的,要是翻开了,我想你会通过文字耻笑他,可怜他,到最后知道历史中的人物有多么身不由己,好像过分的真实也仅仅是某个幻象而已。

附:看伏尔泰的《老实人》吧,私心推荐。
夺帅讲的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5-26 09:30
夺帅,看的很血腥,杀人就像是切豆腐一样!!!!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