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童谣儿歌小孩儿小孩儿

民俗民谣
1个回答2024-06-18 01:41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煮煮肉,



二十七杀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玩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呵呵,儿时的童谣,现在想起来还是那么的亲切,令人开心!



一进腊月门,年,便在小孩子们快乐的童谣中,一天天的近了。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那天按照老风俗是祭灶王爷的,给他供奉点糖果什么的,来年好让他保佑凡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这一天,母亲会煮上一大锅的腊八粥,里面放上枣、栗子、花生、绿豆、等八样五谷杂粮,“腊八粥”里面五谷杂粮种类的多少,包含人们祈求明年五谷丰登的良好心愿。揭开锅盖,腊八粥的香气在小屋里弥漫很久,母亲会每人盛上一大碗,然后在每个碗里放上两大匙红糖或者是白糖。一直到现在有了自己的小家,母亲都不忘在这一天给我捎来做腊八粥的八样五谷杂粮,虽然现在商店随处可见,但母亲年年的嘱托总会让我勾起小时候对那香香的腊八粥的留恋,那年味儿也会在腊八粥的香气中慢慢飘近。



过了腊八,同童谣里面说的,把腊八到大年初一的事情全安排好了,所有的人家以同样的节奏忙着年。



这段时间正好是寒假,小孩们可以跟在大人屁股后,凑热闹。



趣事之一,跟父母去购年货。琳琅满目的集市上,总会看花了小小的眼睛,那真是一种享受。父亲会置办一些年货、碗筷、年画、对联等,当然,年画得我和弟弟选,在选画上面总会耗费一些时间,父亲总是耐心的等;母亲则会为我和弟弟扯上一身新衣、鞋袜,母亲的手艺可是令村人羡慕的,每年的新衣都是我和弟弟炫耀的资本,也是母亲骄傲的资本。



趣事之二,做馒头,那时家家都睡炕,父母总是在半夜就起来做馒头,面是老早就发好了的。每次朦朦胧胧的都会被蒸馒头的热炕烫的浑身发燥,然后会梦呓般的喊一声:“妈,烫死了。”睁开眼睛会看到父亲和母亲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在望着我和弟弟。每次做馒头母亲总是嘱咐父亲,你有劲儿,得把面揉到劲道,这样蒸的馒头才又白又细腻。母亲还会为我和弟弟做上一些小鸡、小猪、小鱼、小刺猬等面塑,用红豆为它们点上眼睛,嘴巴。这边不停地做着,那边奶奶掌握的两口大蒸锅已经在蒸了,每一锅只能放五六个大馒头。出锅的时候,也差不多天亮了,我会兴奋得爬起来,用筷子头沾上一点红红的印泥,认真地在每一个又白又大的馒头的中央点上一个印记,或者是盖上一个富字的印章。那真是乐不可支的一件工作。



趣事之三,剪窗花。奶奶每次都会用她专用的剪刀,剪出一些漂亮的窗花,那是一把很小巧的剪刀,尖如针细,奶奶平常是不让我们动的,怕我们给她玩坏。轻巧的剪刀,经过奶奶的手,会变出许多花样,连年有余,丰收喜庆……,而我的乐事就是将奶奶剪的窗花贴到窗户上,大红喜庆的窗花增添了许多年的味儿道。



趣事之三,贴春联。每到过年贴福字和春联时,小小的我就看着父亲把大小不一的对联、福字贴在门上和窗户顶上。一般福字都是父亲自己写的,父亲写对联的时候,我和弟弟总会羡慕的在一旁看着,然后递浆糊,拿笤帚,以赚得父亲的同意,能拿起毛笔在废纸上临摹一番。贴好了对联,我会和弟弟转变全村,欣赏各家的对联。家家户户门上贴着的福字和春联,在皑皑白雪中红红彤彤,一派喜气盈盈的景象。



趣事之四,爆玉米花。这可是小时候最美的零食了,“爆——玉米花来!”随着爆玉米花老人的一声吆喝,各家的小孩会跟在大人身后急急地集中到村中央。这时候,父亲总会装上一些玉米和大米,带上两包糖精,在我和弟弟的催促下,加入到爆玉米花队伍的等候中,红红的火苗将老人的脸膛映得红红的,让周围的气氛也变得更加温暖。在孩子们的期待中,一炉玉米花就要出炉,老人让大家靠后,然后随着一声闷响,随着一股雾气弥漫,密密麻麻的玉米花冲出炉,钻进一个筒状的网内,醇醇香香的味道随之钻进了每个人的鼻孔,那是一种足以让孩子们流口水的味道,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往前涌,善良的乡亲是从来不计较的,先出炉的总会一把一把的先塞到每个孩子手中,以解孩子们的馋虫。(今天下班路上,竟然看到了两个爆玉米花的老人,被香味诱惑着,也不管此物含铅对身体没好处了,和女儿走向前,买上一包,先解解馋再说。女儿却出奇的瞪着眼睛瞅着那黑黑的家伙,出炉时的响声竟把她吓了一跳,随着香味的弥漫,女儿竟也是不自觉的喊了一声:“好香!”)



醇醇香香的爆玉米花让年味儿更浓了。



趣事之五,包饺子。腊月三十的下午,需包下够两顿吃的饺子。这是北方农村过年必不可少的。饺子馅,有菜的、肉菜合成的、糖的,大多是白菜、葱、肉混合成的。包饺子的时候,母亲会在饺子馅里放上一枚硬币,当然这枚含有硬币的特殊饺子,其外观还是跟其它同类的饺子没什么两样的,然后将其混杂在饺子中煮熟后,谁要是吃到了那“硬币饺子”,就预示着谁在来年是有福之人。每次,我和弟弟都会自告奋勇,为大人们往盘子上装饺子,一边数着包了多少个钱饺子。那时,为了能吃到预言来年幸福的“钱饺子”,我和弟弟们往往已经吃饱了的时候,还要多吃几个,硬撑着坚持到“钱饺子”的出现,那时候比弟弟多了个心眼儿,就是用筷子戳一戳,能碰到硬币就先吃掉,所以每一次的的福星都是这样被吃到的。



趣事之五,守岁。按照家乡的民俗,在除夕夜里是要守岁的,家家户户都要亮上灯,一直点到初一早上东方发白,听父亲说这样就意味着家里一年都是亮堂堂的。在昏黄的灯光里,一家老小吃完了饺子,都围在大土炕上守岁,边吃着花生瓜子边拉着家常,这时候,父亲会总结一下一年的收获,奶奶会讲一些关于年的故事。还不忘嘱咐我和弟弟,过年要说吉利的话,起来接年的时候不能大声讲话。在那时听了奶奶的话,觉得很神秘,像害怕触怒了哪个神灵一样,所以很谨慎。母亲这时会拿出我和弟弟的新衣,让我们穿上在他们面前美一美,在其乐融融的守岁气氛中,玩累得我和弟弟总不能坚守,枕边放上自己的新衣,枕着美美的梦甜甜的睡去。



趣事之六,拜年。



一阵紧似一阵的鞭炮声,迎来了年的到来。听到鞭炮声,我和弟弟努力的睁开眼睛,欣喜的穿上新衣服,问过奶奶、爸妈“过年好”。跟在父亲的身后,到街门口放鞭炮,每次我都是害怕的躲在门洞里捂着耳朵,看着黑夜里炸响的火花,心情象爆响的鞭炮一样跳跃着。



吃完了饺子,小辈要给长辈拜年,父亲和母亲给奶奶拜完年后,就会盯上我和弟弟,然后被爸爸妈妈赚着磕头,要不就不给压岁钱。其实,不会不给的,只是大人对孩子们逗个乐儿罢了。



天还没亮,我和弟弟边穿上新衣服跟着父亲挨家挨户地开始拜年了。那时,还不懂得这是淳朴的乡风,只是觉得自己向人们问声“过年好”,就可以得到几块儿糖果,或者是几块钱的压岁钱,是让我们这些孩子们最高兴的事情。一天下来,左边口袋里一兜糖果,右边口袋里一小叠纸币,一元、两元、五毛的都有,装在新衣口袋里,不时地摸一摸,心里美美的。然后嘴里嚼着甜甜的糖果,找个地方慢慢地数,心里满是喜悦。每当此时自己总计划着怎样花,但后来大多是买了小人书的。



伴随着儿时的童谣,和一件件儿时的趣事,年,一天天的走近了,年味儿也慢慢得飘来……。



也许,儿时过年的味儿道在我心里早已扎了根,我固执地怀恋着这种浓浓的扯不断的情愫,我真怕经年之后,年的味儿道随岁月越飘越远,过年的习俗只能停留在在落满尘埃的记忆中。









在北方流行着一句话,就是“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菜盒子团团转”。这句话就概括了从正月初一到初三的伙食。初一要吃饺子,初二要吃面。初二的面讲究也不少。据说,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现在的人们一般都打个卤儿或者炸点酱做成打卤面或者炸酱面。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过,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风俗。



至于初三的菜盒子这可能就是北方的特色了,我也是只能叫出名字却写不出字来。其实所谓的菜盒子是类似于肉饼之类的东西。把面擀好了,添上肉馅,捏好,然后再擀成饼状,并且在饼的边缘捏出花来,然后放在铁锅了烙。在烙的同时,要不停的转,而且还要翻个。我想所谓的初三的菜盒子团团转也许 就是因为在烙饼的同时,总是不停的转而得名的吧。
有关民间风俗的童谣
1个回答2024-02-08 13:11

1、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解释:旧时生活贫困,进了腊月喝上腊八粥,意味着离年就不远了,孩子们就会期盼。接下来的时间里,大人们会买新衣,打扫卫生,还要准备过年要吃的食品。大年初漏埋配一、初二家家户户的人们都要出去拜年,歌谣描述就是这一系列的场景。

2、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

解释:祭灶是过年时的旧俗,一祭液肢完灶,离年就更近了。这时候,孩子们不仅可以吃到关东糖,戴上喜欢的花绳,还可以上街去买各种各样的鞭炮。老人们也要在新年到来的时候为自己添置新衣,去迎接崭新一年的到来。

3、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解释:过年的时候孩子们都变得很乖,一个挨一个地给老人们磕头。老人们则笑容满面地看著自己的孙子、孙女,每个要发给一个小红包,以求孩子们平安吉祥,有些孩子脸小,没有要到压岁钱还会使小性子,转身就离开不再答理你。

4、新年到,新年到,提花灯,看花炮。小娃娃,长一岁,走路不用妈妈抱。

解释:新年到来,手里拿着花灯,看着外面鞭炮齐鸣,小孩子又长了一岁,不再用妈妈抱着自己就能行走了。

5、冬至到,冬至到;南馄饨,北方饺;暧暧和和吃一碗,保你耳朵冻不掉。冬至到,冬至到,敬祖宗,把墓扫;会亲访友拜老师,平安幸福乐陶陶。冬至到,冬至到,返指这一夜,最长了;甜甜蜜蜜睡一觉,明天太阳会更好。

民俗童谣有什么!!
1个回答2023-10-26 22:09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
糖一包,果一包简弊,外婆买条鱼来烧。
头勿熟,尾巴焦,盛在碗里吱吱叫,吃拉肚里豁虎跳。
跳啊跳,一跳跳到卖鱼桥,宝宝乐得哈哈笑。
在一个没有一做咐漏丝光线的正方形屋子里,4个人一人站在一个屋子纯烂里的墙角。一个人顺着墙壁往前走,摸到那个墙角的人后站着不懂,被摸到的人顺着灵异面墙去摸下一个人,摸到后站着不动,被摸到的人往前
过年民俗的歌谣
1个回答2023-02-03 01:25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傻闺女请女婿,小外孙也跟去。笑呀笑,唱呀唱,闹呀闹,跳呀跳,新年要来到。闺女要花戴,男孩要放炮,小闺女吓一跳,快快逃,炮伤人不得了。老奶奶说:女孩可爱手头巧,男孩上房爱爬高,老爷爷过年要戴皮毡帽,老奶奶过年要穿花棉袄,小闺女过年戴红花好,小男孩手扬香火去放炮。过年平安要走顺道,老
瑞安童谣、民歌,方言、谚语,俗语
1个回答2024-03-08 07:48
邮递员进门——带信的来了

卤煮鸭子——肉烂嘴不烂

吹鼓手吃饭——顾吃不顾吹

吹鼓手掉进井里——想(响)着想(响)着下去了

吹鼓手坐宴席——顾吃不顾吹

吹口哨过坟场——自己给自己壮胆(比喻本来心虚,有所畏惧,却设法使自己镇静,以增加自己

的勇气和胆量)

吹鼓手赶集——没事找事(比喻自找麻烦,自寻烦恼)

吹喇叭扬脖——起高调(比喻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

吹胡子瞪眼——气到极点

吹起来的肥皂泡——不攻自破

炊事员行军——替人背黑锅

春天的竹笋——节节向上

春天的石榴花——心红

此地无银三百两——泄露了天机

锤砸铁砧——响当当(比喻本事过硬,远近闻名,很有影响)

春天的蜜蜂——闲不住(比喻热爱劳动)

从小没娘——说来话长(比喻有很多话要说)

从门缝里看人——把人瞧扁了(比喻眼光狭窄,认识人不全面)

阿拉伯数字8字分家——零比零(0:0)

阿公吃黄连——苦也(爷)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案板底下放风第——飞不起来

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

矮子坐高凳——上下两难

矮子坐高凳——够不着

接着葫芦挖籽——挖一个少一个

接着脑袋往火炕里钻——憋气窝火

接着龙头喝水——勉强不得(比喻不能强迫人去做不愿做的事)

矮子推掌——出手不高

矮子爬坡——贪便宜

按老方子吃药——还是老一套

暗地里耍拳——瞎打一阵

安禄山起兵——反了

案板上砍骨头——干干脆脆

岸边的青蛙——一触即跳
你都知道哪些过年的童谣、民谣和俗语?
3个回答2022-12-26 19:19
我们川东北过年的时候有“红萝卜、抿抿甜,看到看到要过年”“过新年、穿新衣,放鞭炮、闹元宵”还有就是我们那里独有的“送蛤蟆”时唱的“十四一,摇嫩竹,嫩竹长、我也长”这些都是春节前后耳熟能想等童谣,当然文字表达是没有语言表达到位的。
大家都知道哪些过年的童谣、民谣和俗语呢?
1个回答2023-02-08 21:40
我记得的有《拍一拍》《金娃娃》《拉大锯》等等
有关中秋节的民俗歌谣
1个回答2023-01-31 23:22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 中秋月饼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节的歌谣有:《但愿人长久》
元宵节有什么民谣或俗语吗?
2个回答2023-09-28 15:46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江水淘。见说谁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上元竹枝词》)

诗曰
(宋)姜白差灶销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虚游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辩尘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