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肾病

猫得了肾病,还能医治好吗?
4个回答2022-10-25 01:05
可以啊!我的小丸子现在就是好好的啊,我们是吃的甚好佳的,就一直在家养着,不过知道他生病之后就自己做着给他吃,没有让他吃过猫粮了,等到时候都稳定了,就换个猫粮,有时间肯定还是会想自己给他做,比较安全。
肾脏病的预防与医治
1个回答2022-06-19 13:23
1.水丁香(大人五钱,小孩三钱,草药店有售),青皮鸭蛋一个,连壳洗净,青仁黑豆(黑皮绿心),大人用二两,小孩用一两,米酒四汤匙。方法:水丁香切成小碎片,以纱布包扎之,黑豆、米酒、青皮鸭蛋,用五碗水一同放入锅中,温火煎熬,蛋熟除去外壳,以筷子穿洞放入锅,再以温火煮熬,至黑豆熟烂,视锅中剩一碗水即可。而后将纱布包扎之水丁香取出抛弃,剩下之蛋、豆、汤共同食之,每日一次,夜晚临睡前服用,每日一剂,二十日可痊愈。2.老莲一斤,切成薄片,煮汤当茶喝。3.玉米须二两、苡仁二两、冰糖一两,水煎,当茶喝,利水消肿。
肾病综合症中医怎么治疗?
2个回答2023-05-14 19:30
肾病综合症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
中医认为水肿、蛋白尿等症为水精输布失调导致,而水精输布主要涉及肺、脾、肾三脏,所以中医治疗主要以调理肺、脾、肾三脏为主。
中医的主要治疗方式为内服汤药加上饮食营养治疗来调理肺、脾、肾三脏的功能。
我知道的有一个林秀斌医生治疗肾病综合症挺好的,你可以在网上查查她现在在哪里出诊,可以找她看看。
治肾病女34岁
1个回答2024-03-08 19:36
病情分析:肾炎,肾小球肾炎的简称,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尿等
指导意见: 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一般用青霉素,每日肌注80万单位,连续10-14日。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四环素或红霉素等。如果您有这方面的烦恼,请先到正规的医院诊断,再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切勿自行用药。
最难求医路!肾病!
1个回答2024-03-16 13:37
尿毒症是肾脏功能衰竭的表现,这种疾病,有好多原因可以引起,需要检查一下,找出病因,治疗肾脏功能的同时针对病因治疗,效果会更好,至于具体的治疗措施,一般需要透析,中医效果不好
西医能治病,为什么中医也能治病呢?
1个回答2024-03-17 12:40

谁说中医不科学?

先把科学的定义抄录一下:所谓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由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

中医是我国古代先民参与自然活动的产物,是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智慧结晶。正是由于有中医的存在,我们祖先用以疾病治疗,健康养生。才保证了我们民族的延续。这样优秀的理论和实践技能,不能因为了解的人少而称其为“不科学”。

不可否认的是,从古至今,不乏有打着中医旗号从事与中医无关的人(如巫术等)。这种现象的存在,混淆了人们对中医的认识,败坏了中医的声誉,也误导人们逐渐丧失对中医的信心。

人对任何事情的理解,都需要有一个认知的过程。中医发展传承至今,由于其知识体系及教育推广等诸多因素,中医理论和技能没有被大众化。目前真正了解中医博大精深理论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确信中医可以治疗疾病,但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对中医持怀疑态度,进而用自己“科学”的认识来反证中医的“不科学”。

科学所反映的大多数都是相对的真理,科学不完全等同于真理。把科学的结论绝对化是一些并不了解科学本质的人经常犯的错误。

看肾病哪个医生好?
2个回答2022-09-13 11:02
王永钧、朱彩凤医生都不错,我有慢性肾炎两三年了,最后就是在那里看好的。
肾病多年,四处求医,西医越治越严重,跪求中医肾病医生推荐。
1个回答2023-08-21 00:06
肾病还是找传统中医治疗比较好,这也是中医的强项,旌阳区有家中医自然疗法就很不错,你去试一试哈。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怎么翻译
1个回答2024-01-19 22:27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善治未病之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也就是我们家人推崇备至;中兄善治欲病之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仅善治已病之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针放血、用药教药,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扁鹊本来是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名医,但上述史载的扁鹊实为约生于公元前407年左右(战国时代)的齐国名医,本名秦越人,被后人称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上医”和“中医”的思想,在2500年前左右都已产生。  

   当代名医陆广莘先生云:“上医治未病之病,谓之养生;中医治欲病之病,谓之保健;下医治已病之病,谓之医疗。”用后现代医学的说法,“上医”属于养生学,“中医”属于保健学,或都叫预防医学,下医才是今天理解的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