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阅读感悟

阅读原著,孙悟空还给你怎样的印象?并写出一个与之相对应的故事情节。
1个回答2024-02-27 02:36
机智勇敢,足智多谋,嫉恶如仇,如三打白骨精。

回答者:mxzz186
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
1个回答2024-01-23 18:15

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实际上读书本身就是一个知识输送的过程,学习原文除了了解以上的内容,更多的是在学习中的思考,就是那一个“悟”字。

读原著的理解:实际上就是找到图书正版去读,读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思考、进步、完善自己。读前:了解作者生平、知道著作背景、了解原著主旨和立意加思想;读后:心得体会、思考和进步、共情。

举例说明:《活着》

首先,我需要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余华,知道这个故事开展的背景,主要人物和大概内容;其次,学习中,我需要笔画出那些我不理解的句子或者非常好的句子,准备本子将它们提出来,思考这些句子为什么好,不懂的句子该如何理解。最后,书写自己的心得体会,表达自己对本书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要歪曲理解。

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1个回答2024-01-27 09:03

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实际上读书本身就是一个知识输送的过程,学习原文除了了解以上的内容,更多的是在学习中的思考,就是那一个“悟”字。

读原著的理解:实际上就是找到图书正版去读,读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思考、进步、完善自己。读前:了解作者生平、知道著作背景、了解原著主旨和立意加思想;读后:心得体会、思考和进步、共情。

举例说明:《活着》

首先,我需要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余华,知道这个故事开展的背景,主要人物和大概内容;其次,学习中,我需要笔画出那些我不理解的句子或者非常好的句子,准备本子将它们提出来,思考这些句子为什么好,不懂的句子该如何理解。最后,书写自己的心得体会,表达自己对本书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要歪曲理解。

感悟亲情的名著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26 23:37
繁星春水
高尔基的《母亲》
《爱的教育》等
读四大名著后你感悟
1个回答2024-05-24 11:55

 

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1个回答2024-02-11 02:37

A

解析:

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都是党的优良传统,三者为并列关系。

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

A项: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都是求真务实的举措,三者为并列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

B项: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长才干,三者为条件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想问题、思原因、谋对策是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步骤,三者为时间先后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D项:心有戒,才能行有止,才能德有进,三者为条件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四大名著的感悟
1个回答2024-05-17 13:44
西游记的起因、经过、结果,一直都是紧紧地围绕着“如何成功”这条主线来写的,非常清晰明了,为什么就很少有人这样理解呢?是作者隐藏的很深吗?不是的,是中国人的性格使然,因为大家都不以谈功利为美德,当然就不愿意把西游记与功利挂钩。

然而,西游记是一本赤裸裸的描写功利的书,反复的提到功果、功劳、功绩。故事的开始,观音菩萨就明确的告诉了唐僧:“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不是白干,是有赚头的,用“去”换取“正果”。就是与取经无关的人,也都是以“功”来衡量的。黄风怪一回,灵吉菩萨说:我拿他去见如来,才算这场功绩哩,这个功劳是我的。金角银角一回,老君说:却是你今拿住,得了功绩。乌鸡国一回,文殊菩萨说:今得汝等来此,成了功绩。

故事的结尾,都成了正果,怎样成的正果?如来说得只有那么清楚了:都是因“功”成的正果,唐僧取经甚有功果,孙悟空炼魔降怪有功,猪八戒挑担有功,沙和尚登山牵马有功,白龙马驮唐僧有功。

结论:是因“功”成的正果,不是因“善”成的正果。

西游记的作者是没有善恶观念的,他给小说中的人物都有发善心的一面,也有做恶事的一面,所以给人的感觉很矛盾,你不知道他究竟是何立场。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问题不是出在作者身上,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在作怪。我们从小看电视,就学会了:人物一出场,还没开始表演,我们就已经认定了他是好人,他是坏人,否则我们无法看下去。

带着这种思维枷锁,当然就看不清本来的面目。传统的行为准则一直停留在道德层面,总是以善恶来衡量评判,可善恶究竟是什么?以何种标准来界定?你说的清吗?西游记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作者没有这么狭隘,都是一样的。

拿现代社会来说,谁一生下来就是好人或是坏人?不存在的事,再如当今的商场、股场,大家都在里面各施手段,博取利润,谁是好人谁又是坏人?大家都是一样的。

西游记是一本描写如何成功的书,探求的是成功的法则,没有好人坏人,只有胜利者与失败者,把个说教式、灌输式的“劝善”打的粉碎!

所以,你读西游记,不要管他讽刺什么,揭露什么,这些对我们都毫无意义,只有成功的经验才具有借鉴价值。

成功是什么?用最简单最直白的话说,就是达到自己所需要的目的。可现在偏偏要用上:成功是一种信念,成功是一种境界,成功是一种超越,这类高尚的语言,这只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没那么多废话,成功的准确定义:达到目的。

这是我看西游记时   写下的一点随笔  希望对你有帮助
《童年》阅读故事及感悟
1个回答2024-01-18 10:41
童年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童年里有快乐,有幸福,童年时美妙的,童年是充满阳光的,值得回忆的很多很多……而阿廖沙的童年却很悲惨。

阿廖沙3岁丧父,失去了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他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他,使他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但外祖父也有慈爱的一面,比如书上说道:外公那端正瘦小的身体轻贴我,他开始讲自己童年的生活,他的话语沉重,滔滔不绝。他讲着讲着,在我眼里形象高大起来,这个干瘦的老头忽然变成了童话里的大力士,他独自一人拖着一条巨大的灰船逆流而上。他一直讲到天黑,待他亲切的和我话完别之后,我才知道外公并不凶狠,也并不可怕。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他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他们丰衣足食 ,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 哪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 一个是地狱 ;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美好的童年来之不易啊!

《童年》读后感
童年是一条五彩的河,童年是一道七彩的路,童年是一座闪亮的桥,童年是一个美丽的世界。童年是多么美好,但是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乐基的童年却是非常的悲惨。

这本书主要讲了阿辽沙.彼什科夫在三岁时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在那里,到处都是争吵、打架,但只有外祖母时时刻刻地关注着他,阿辽沙十一岁那年,母亲又去世了,外祖父也破了产,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

我禁不住想到了自己,我今年也是十一岁了,当年的高乐基已经走上了独立谋生的道路,想想自己无论做什么事,还要父母给我帮忙,就说一次做奥数题吧,读了一遍以后,觉得这道题很难,根本不经过自己动脑子试一试,就要爸爸来教我,其实这道题很简单,还没等到爸爸来教,我已经做出来了。记得还有那次夏令营吧,在绿色学校里,教官要求我们自己洗衣服,洗衣服说说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先要擦肥皂,然后这边搓搓,那边搓搓,再……,洗到再来,衣服还是不成样子,脏的地方还是脏,所以爸爸批评我依赖性太重,缺乏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这本书中,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怀宽阔,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阿辽沙孤独的心,外祖母对阿辽沙的爱,给予了阿辽沙坚强不屈的性格,让阿辽沙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如果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谁都能关心别人,、帮助别人,那还会出现争吵、打架之类的事件?这又让我想到了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将心比心》,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读了《童年》这本书以后,不仅让我珍惜这美好的童年,还让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和做事
阅读感悟
1个回答2024-01-21 00:49

当看到的不光是近在眼前的利益时,就说明你成长了一些
阅读感悟
1个回答2024-01-20 20:41
人总要有包容的心,而且不能以篇盖全,也不能只看到人家的短处,无论什么人,都要往长处看.
热门问答